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81.华严教分记
五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别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或《华严五教章》。法藏四十岁前后的最早期著作,对其师智俨的五教判,也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的体系作更为细密的论证。在中国赵宋之前,本书几乎没有受到注释家们的注目,倒是在新罗高丽与日本受到重视,例如高丽均如(923-973年)的《华严教分记圆通钞》、日本奈良东大寺寿灵的《华严五教章指事》等。可以说是表明法藏教学出发点的重要著作。
382.华严孔目章
四卷,智俨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亦略称《华严经杂孔目》、《孔目章》。智俨的晚年、龙朔三年(663年)以后成书,援用教判的视点以表明《华严经》(《六十华严》)的究极的意味。按经的八会的顺序提出问题,最后形成五个总体性问题,全部为147章。表现了五教的教判及三乘与一乘的融合的思想等,是智俨的结论性的思想,由此可见与义湘、法藏思想的密切关联。注释书有日本尊玄的《华严孔目章抄》八卷、日本凝然的《华严孔目章发悟记》二十三卷(第二十一卷不存)等。
383.华严五十要问答
二卷,智俨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华严经五十要问答》,亦略称《华严问答》、《要义问答》、《华严经问答》、《五十要问答》。成书于显庆四年(659)、智俨五十八岁以后,先于《华严孔目章》。主要根据一乘、三乘、小乘的三教教判,解释说明《华严经》(《六十华严》)所表明的五十三个中心概念、思想的意味。注释书有日本凝然的《华严五十要问答加尘章》残缺二卷。
384.华严金师子章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根据《宋高僧传》的法藏传,实叉难陀三藏译出《八十华严》,法藏在则天武后前讲新经,因为武后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奥意义,法藏指着殿上装饰的金狮子,巧妙地说示华严的六相十门,本书就是以当时的说法为基础的。说到新华严经译出,应当是圣历二年(699年)左右的撰述。注释有承迁的《华严经金师子章注》、净源的《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日本高辩的《光显钞》等,净源所解释的本文与其它诸本基本上不同。
385.华严三昧观
一卷,法藏撰。本书就是法藏撰述的《华严经传记》杂述第十中所记的“华严三昧观一卷十门”,但对于其内容及是否存在有不同的说法。关于同样由法藏著的《发菩提心章》与《华严三昧章》和本书的关系,围绕杜顺的《法界观门》的争论中,一方认为现存的《三昧章》就是原来的《三昧观》,主张《三味观》附加《观门》后成为《发菩提心章》而得以流传,另一方认为由现存的法藏的《发菩提心章》抄出《观门》,残编成为《三昧章》,也即原来的《三昧观》是另一种。现在没有定论。
386.华严寺(西安)
位于陕西省西安。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华严宗初祖杜顺圆寂后,在长安南郊、樊川的北原龛藏,十九年在此地创建墓塔,法藏也葬于此。宋代的记文中记述存有寺塔与唐碑,元代时建四祖澄观的妙觉塔。明代赵崡巡游时,从寺僧处得知曾有五塔,但已只有杜顺、澄观二塔了。二塔现仍存。明代改称开福寺,但与藏有杜顺碑的城内的开福寺的关系不明。
387.华严寺(大同)
位于山西省大同,有上下二寺。创建于唐代,但到辽重熙七年(1038年)重修之间情况不详。金天眷三年(1140年)再兴,元明又重修。
388.华严旨归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本书分十门,概观《华严经》。由于《华严经传记》中记载有本书,本书又引用提云般若译的《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被认为是法藏四十九岁前后的撰述。法藏的教学首先以《五教章》为基点,以《探玄记》为集大成者,在二者之间,本书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玄记》列举书名,对本书的作了如下说明:第一,本书中可以看到从古十玄到新十玄的中间形式,其次,作为十玄门的根据,提出了十义。
389.华严社
白乐天(772-847年,白居易)时代的佛教法社。长庆二年(822年),杭州龙兴寺僧侣南操,邀请灵隐寺道峰讲《华严经》,听了“华藏世界品”的广博严净后十分欢喜,向十万人推荐(劝进)《华严经》,更发愿要向一千万人推荐(劝进)。此后每年四次集会、持斋会。斋会的费用是由从大众劝募而来的钱财买来的十顷(一千亩)左右良田来维持的。白乐天也是该社中人,应南操之请于宝历二年(826年)写碑文,并刻在石上。
390.华严宗
亦称贤首宗,是以《华严经》为经典的宗派。吸取南北朝时代在中国北方发展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对抗初唐时流传的玄奘的法相唯识的教说而形成。先提倡初祖杜顺、第二祖智俨、第三祖法藏的三祖说,接着出现加上第四祖澄观、第五祖宗密的五祖说。另外也有七祖说,在杜顺之前加上印度的马鸣(Asvaghosa)与龙树(Nagarjuna)二祖,这是宋净源的主张。华严宗的传统说如上,但从教学上的关联来看,这些观点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第一,提出七祖说的前二祖的根据不足;第二,智俨在学问方面的立场,难以看出与杜顺的直接关联,例倒不如说与地论学派的智正与摄论学派的法常有关联;第三,法藏的高徒有慧苑,但因为提倡统一的四教判,被澄观作为异端者排除在传统之外,尽管如此,综合起来判断,慧苑明显具有列名华严宗之祖的资格。华严宗后来进入宋代后再度兴盛,中兴的教主净源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宗朝四家”等辈出。然而,其主流是对《五教章》与《法界观门》的注释性研究。再者,华严宗最早是在新罗的671年由智俨门下的义湘传入朝鲜,在天平时代的740年由跟从法藏学习的新罗僧审祥传入日本。著名的华严宗教说有,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法我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的教判,说明究极缘起状态的十玄门、六相义,作为世界观的四法界说等。但是,严格地说这些教说都是历史形成的,不可忘记是在变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