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4. 431-4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31.功过格
将人间的行为分为功(善)与过(恶),通过确定善恶的分数,从数量上计算、判定行为的结果,劝告行善的书。根据善恶的多少由神降下祸福的思想曾见于《抱朴子》,是根植于道教的思想;近代继承这一思想,出现了许多《善书》(劝善惩恶的书),但具体、现实且详细地点数计算善恶行为,解说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则是“功过格”的特点。其中最古的是《太征仙君功过格》,此书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由净明道的道士所作。但功过格实际上在民众中广为实践、普及,是在其后经过四百年的明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云栖祩宏著《自知录》以后;另外,也不能忘记从云谷禅师学得功过格的袁了凡的业绩。明末清初时,功过格令人吃惊地在社会上普及,出现了多种功过格。

432.香火社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结成的法社。白乐天(772-847年,白居易)对佛教相当精通,尤其到了晚年,自称香山居士,与洛南的香山的僧侣如满一起结香火社。说到会昌,是被道教所吸引的武宗破佛前后的年代,因而本法社的存在有很深的意味。另外,由于白居易于太和年间在洛阳的长寿寺受八斋戒,与僧俗140人一起画弥勒上生图,愿生兜率天,到晚年倾心于阿弥陀佛信仰,因而本香火社被认为是净土信仰的法社。

433.康熙帝
清圣祖,康熙元年到六十一年(1662-1723年)在位。已知编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但崇佛之念也很强,明末以后衰微的佛教再度出现生气,迎来继位的雍正帝时代佛学的兴盛。

434.康居
中国历史书中所见的西亚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的塔什干或奇姆肯特一带。康僧会、康僧铠等带有康字的中国早期僧侣被认为出身于该国。

435.兴教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南郊。玄奘、基、圆测的墓地在此。玄奘唐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于长安玉华寺,初葬于浐水之东,应高宗之敕于总章二年(669年)改葬到樊川北原。后来,肃宗给此墓塔下“兴教”的敕额,太和二年(828年)安国寺义林修三藏忌。慈恩大师基圆寂于嗣圣六年(689年),陪葬于玄奘塔,开成四年(839年)改葬,修建基公塔。西明寺圆测圆寂于嗣圣十三年(696年),葬于洛阳龙门北谷,弟子胜庄分骨到终南山。政和五年(1115年)再次分骨,改葬于玄奘塔之西,立圆测塔。该寺在此后的变化情况未知,但三塔现存,还传有唐代的尊像、塔铭。

436.广弘明集
三十卷,道宣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学习僧祐的《弘明集》,收集从佛教初传到初唐为止的、对佛教护持有且的资料,于麟德元年(664年)写成。分为归正、辩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十编,每编序以旨趣,收录论文、传记、书简、诏录、碑铭、诗文等296编资料。其中心是皇帝与名士的佛教信仰、道教批判、对废佛政策的反应、出家沙门与国家的关系等。道宣通过本书,表明佛教与佛教徒对当时优遇道教的政策与沙门拜俗问题所应有的姿态。

437.恒景
(634-712年)俗姓文,当阳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敕度,初从文纲、学律学,后入玉泉寺,仰慕智顗、学止观门。在寺南创建龙兴寺。自中宗朝起三度受诏,入内为戒师,景龙三年(709年)上奏归山。帝在林光宫观门道场为他设斋,二十余人追召供养,后让他归山,李峤、李乂与道俊、荆州白马寺主玄奘等列席。著有《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终年七十九岁。

438.寇谦之
(363-448年)北魏道士。字辅真,南雍州(洛阳)刺史寇赞之之弟。年轻时起学张鲁之术,师从仙人成公兴,在嵩山修业。神端二年(415年)从太上老君处得到天师之位与道书,受命“清整道教”。始光元年(424年)出首都平城,向太武帝献上《录图真经》等道书,以后与崔浩勾结、接近太武帝,得到帝的信任,建立天师道场,在各地置道坛,称帝为太平真君等等,努力使道教国教化。据说与崔浩一起进言废佛,但他的道教(新天师道)受佛教的影响,寇谦之自己对极端废佛无疑是反对的。预言自己的死,尸解仙(留下肉体、使魂升天而死的方法)而去世。

439.光孝寺
位于广东省广州。根据寺志与僧传,原以南粤王之弟建德的故宅作寺,称制止寺,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年)罽宾的僧侣作天园寺。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陀罗建戒坛,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宋高僧传》中为真谛三藏)从天竺携来菩提树、亲手种植。据说大通元年(527年)禅宗初祖达磨(摩)来此。唐代改称乾明、法性寺。仪凤元年(676年)六祖慧能作风幡问答、于菩提树下削发。神龙元年(705年)西域僧般刺蜜谛译《楞严经》,会昌年间改寺为西云道宫。据这些到唐代为止的记载,广州一带的佛教史上的事件集中于光孝寺。宋太祖使之成为乾明禅院,绍兴年间为报恩广孝寺,后来为光孝寺。现在仍有完整的伽蓝,有六祖殿、瘗发塔等。

440.广济寺
位于北京市。宋末,刘望云皈依一名为且住的僧侣,将故宅作寺,建一座庙,称西刘村寺。元代改为报恩洪济寺,太祖十六年(1221年)万松行秀来此,十九年行秀应耶律楚村之请,在本寺著《从容录》;弟子林泉从伦继续住此。后来遭兵火归于灰烬,明代景泰年间喜云普慧从旧址得到石龟与石柱,于天顺年间复兴,(敕)下弘慈广济的寺额。万历十一年(1583年)恒明性美与张守忠、张元善重修。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行幸,建立戒坛,被称为律院该是在此以后了。近年又受火灾,被修复,现在中国佛教协会在此。

《中国佛教史辞典》(033. 421-43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21.原人论
一卷,宗密撰,大正藏四十五卷,亦称《华严原人论》。由本书未言及禅宗这一点,可知是宗密最早期的著作,但从《圆觉经大疏》的要略来看,也被认为是成熟期的撰述。不管怎样,本书是针对宪宗时韩愈(768-824年)上表“佛骨表”、非难佛教,而展开佛教立场的人间观的书。本书的组织先是批判儒道二教,再分类批判佛教诸宗,以一乘显性教为事实,从这一立场出发,贯通前面所批判的一切教义,表明独特的三教一致说。宋净源有《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加以注释。

422.原人论发微录
三卷,宋代六大华严家之一、晋水净源(1011-1088年)于颐宁七年(1074年)撰述,对宗密《原人论》的最早的注释书。他把赋予杜顺《法界观门》与法藏《妄尽还源观》以体系的《起信论》作为论书,从这一立场出发解释《原人论》,以宗密所说的灵觉的真心、众生万法的根源当作《起信论》的如来藏。自序中说,“发斯论之微妙而录之”。在中国,其他《原人论》的注释书只有元代圆觉所著,而日本的撰述则不少,以江户时代为中心,还著有数部本书的注释。

423.元版大藏经
元代所制大藏经,在江南的浙江省杭州普宁寺开版,完成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私版《普宁寺版大藏经》,亦称《元版版白云宗门藏经》、《大普宁寺本》、《杭州本》、《元本》、《元藏》。内容与体裁以南宋的《思溪版》为基础,558函6010卷。详细情况由《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四卷(收于《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可知。本版在日本也有很多流传,增上寺所藏的《元版》(《元本》)在《缩册藏经》、《大正藏经》校订时曾使用。而元朝钦定的大藏经是改编《金藏》的《弘法寺版》(《燕京弘法寺大藏经》)。这是根据世祖之敕开版的钦定大藏经,其目录是《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它继承北宋《敕版》系的《金藏》,内容、体裁都与江南的《宋版》、《元版》不同。

424.原妙
(1238-1295年)临济宗杨岐派,号高峰,谥号普明广济禅师。俗姓徐,苏州府吴江人,嘉熙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生。十五岁投向嘉禾的密印寺的法住,十六岁剃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学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慈净寺,二十二岁参拜断桥妙伦、嗣法。咸淳二年(1266年)隐于临安的龙须,五年后廓然大彻。咸淳十年,住湖州府武康县双髻庵。至元十六年(1279年)到西天目山,在师子岩结庵,同年冬,受请作为师子禅寺而开堂。在西天目山还开另一禅刹,名为大觉禅寺。元贞元年十二月一日圆寂,终年五十八岁,僧腊四十三。有《语录》二卷、《高峰和尚禅要》。

425.甄鸾
(生卒年不详)北周时的学者。武帝时为司隶校尉,为汉中的郡守。熟知天文历法,也是佛教信徒,武帝三教谈论时著《笑道论》三卷,非难道教的不合理。

426.玄朗
(673-754年)天台宗五祖,号左溪尊者,谥号明觉尊者。字慧明,俗姓傅,是傅大士六代孙。婺州乌伤县(一说东阳县)人。九岁出家,二十岁成为敕度僧,去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一起修禅要,未探究出大旨;跟随东阳天宫寺的慧威,通晓天台的教迹。持止观,作为入道之要,厌人世、喜山林,隐于婺州浦阳县左溪山。门人从湛然开始,有神邕、道遵、大义、清辩等。另外新罗的法融、理应、纯英等在海东[东邻诸国]传播他的教义。与永嘉玄觉交往深厚。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圆寂,终年八十二岁。撰述《法华经科文》二卷,修订《法华经文句》。

427.玄琬
(562-636年)俗姓杨,弘农(河南省灵宝)人。师从延兴寺昙延,学《涅槃经》等,成为入室弟子。受具足戒后,跟随洪遵律师学《四分律》达三年。还跟昙迁禅师学《摄论》。也研究其它大乘经论,得其奥义。仁寿二年(602年)前后开始专念教化,每年佛诞日开讲设斋,经常寻访各种忏法,每年春天授戒之初洁斋行道。贞观初年(627年)应敕向皇太子及诸王等授菩萨戒。之后应招住普光寺。贞观十年十二月七日圆寂,终年七十五岁。为皇帝撰《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三德论》各一卷。

428.洪偃
(504-564年)俗姓谢,会稽山阴(浙江省绍兴)人。青年时代游学于建业,听《成实》、《毗昙》,后跟龙光寺僧绰受教,经数年而开讲《成实论》。受梁武帝赏识,梁末骚乱时辗转逃难于各地,天嘉初年(560年)来杨都,住宣武寺讲说。讲说期间,游于钟山开善寺与定林寺。擅长诗书,著《成实论疏》数十卷。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圆寂,终年六十一岁。

429.高王观世音经
一卷,大正藏八十五卷。鼓吹观音信仰的伪经,亦称《折刀经》、《小观世音经》。本经的名初次出现是在《北史》卷三十与《魏书》卷八十四(554年)的卢景裕传,记述卢景裕被高观的军队抓住时,由于诵此经的功德而获救,此后本经流传于世上。但《续高僧传》等并未提及卢景裕,记下的是孙敬德的名字。清代智敬有《高王观音经注释》一卷,现存。

430.甲乙徒弟院
宋代初年以后,区别于住职相续法上、十方住持院的寺院。住持死亡或引退时,承认其弟子有从上到下依次继承权的寺院,即以师徒相传为主旨的一般寺院。

《中国佛教史辞典》(032. 410-4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10.建初寺
亦称天子寺。三国时从交趾来游的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年)在吴国孙权支配下的建业,建小屋、置佛像。吴国地方流行鬼神与咒术信仰,视如康僧会这样的佛僧为奇异。孙权认为佛教荒谬而不信,康僧会向孙权显示了得到佛舍利的神力。孙权因而信服、建塔,成为江南最早的佛寺,当地命名为佛陀里。孙权死后,孙綝、孙皓等的祠庙与浮图遭到破坏,但它并非东晋时那样的贵族佛寺,面向一般信者。东晋时胡僧帛尸梨蜜多罗住此。苏峻之乱(328年)遭兵火,但由奉佛者何充复兴。孝武帝(373-396年)请支昙籥到此寺。

411.源清
(生卒年不详)师从晤恩学天台,住钱塘的奉先寺,讲三大部。雍熙三年(986年)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后来在知礼的《指要钞》中受到批评。至道元年(995年),送出《示珠指》之外的自著及鸿羽所作的《佛国论》,从日本求得在中国已散失的五部书。估计圆寂于至道三年(997年)前后。有《观经疏显要记》二卷(现不存)、《龙女成佛义》一卷。弟子有庆昭、智圆。

412.阮籍
(210-263年)三国时代魏国人。竹林七贤之一,喜老庄之学,爱酒,否定形式上的礼法。

413.玄素
(668-752年)牛头宗,谥号大律禅师。字道清,俗姓马,亦称马素与元素,润州(江苏省)延陵人。在江宁长寿寺出家,晚年入牛头山幽栖寺,师从智威,苦节,时人将此称为婴儿行菩萨。成为智威的法嗣,开元年间(713-742年)僧汪密邀请住京口,郡长官韦铣邀请住鹤林寺。天宝初年(742年前后),扬州的僧希玄邀请去江北,但不接受而回避。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圆寂,终年八十五岁。形成牛头宗中的一个集团、即鹤林派的派祖。

414.玄宗
(685-762年)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第六代皇帝。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五日生于洛阳,先天元年(712年)即位。第二年杀太平公主,改年号为开元,改革政治。尤其尊崇道教,将佛道二教置于国家统制之下,在各州设置开元、龙兴二寺作为统制中心。对佛教实行肃正,但并不禁压,注《金刚经》加以流传,信任不空三藏与一行。天宝四年(745年)杨贵妃入宫后,沉缅于宴游中。安史之乱时逃往蜀;至德元年(756年)肃宗即位,玄宗成为太上皇。

415.彦琮
(557-610年)俗姓李,赵郡 (河北省)人。二十一岁时成为北周武帝下的通道观学士,佛教自不必说,更通晓儒道二教。隋代开皇十二年(592年)应敕住大兴善寺,从事翻译,帮助阇那崛多等译经。仁寿元年(601年)送舍利到荆州(湖北省)的开义寺。仁寿二年(602年)撰《众经目录》。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入洛阳日严寺,又移往上林园的翻经馆。著书有《达摩笈多传》、《通极论》、《辩教论》、《通学论》、《善财童子诸识录》、《新译经序》等。

416.现代佛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年6月设立中国佛教协会,统一了佛教界。之前现代佛学第一卷于1950年发行,后来起到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机关刊的作用。出版到1964年第6期,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不得不停刊。

417.玄中寺
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根据寺中的唐代碑文,本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由昙鸾创建,但据《续高僧传》昙鸾传,此年在他出生前四年。不过,多种记录显示,唐代就传说是北魏时昙鸾开创。唐代道绰在本寺见昙鸾的碑文而归净土教,善导跟随道绰。太宗礼遇道绰、加以供养,圆寂后将本寺作为官寺。开元十三年(725年)僧慎微置戒坛,赐名为甘露无碍义坛,与长安的灵感坛、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三戒坛。宋代多次兴废,元代由设立戒坛以来的律寺变为禅院,改称永宁寺,近年加以修筑,恢复旧名。

418.建中靖国续灯录
三十卷,佛国惟白编,续藏二·乙·九。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之后的禅宗灯史,略称《续灯录》。大致区别为正宗门、对机门、拈古门、颂古门、偈颂门五门。正宗门叙述从释尊到南岳系临济宗的汾阳善昭、青原系的云门文偃;对机门为从云门文偃的法嗣青原八世到青原十五世,以及汾阳叶昭的法嗣即南岳十一世到南岳十四世的传记;分拈古与颂古二类为其特色。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上进,徽宗赐序,许可入藏。编者佛国惟白属于云门下七世,对云门宗的禅者十分了解。

419.原道
一编,唐韩愈(768-824年)著,是一部探究儒家的本源,排斥道家与佛家之道,解说应当振兴中国本来的圣人之道的书。与《原性》、《原人》、《原鬼》、《原毁》并称“五原”。明确地倡导以仁义为内容的尧、舜、周公、孔子以来的古代圣人之道,批判私利性的老子之道,批判非现实性的夷狄之教佛教,主张应当令老佛二教的教徒还俗、烧掉其典籍、毁其寺观作平常人的家。这一排佛论到宋代受到注目,欧阳修读《原道》产生共鸣,作《本论》,主张排佛。但对《原道》也有许多反论,如契嵩的《非韩》、《辅教篇》、张商英的《护法论》、孝宗的《原道论》、刘谧的《三教平心论》等。

420.玄都观
北周时长安的当时第一的道观(道教寺院),是道藏配备与道教研究的中心。天和四年(569年)武帝让在宫中议论佛、道二教,接着又让讨论儒、佛、道三教的优劣,当时,作为道教方面的资料,七月时上呈作为道藏目录的《玄都观经目》。第二年,武帝行幸玄都观,把以前在宫中进行的三教讨论转到玄都观中进行。建德三年(574年)佛、道二教被废毁之后,道藏等由官立的宗教研究所通道观移管。又,隋朝在新都设置玄都观,继承本玄都观与通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