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7. 457 高僧传)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57.高僧传
十四卷,梁慧皎撰,大正藏五十卷,亦将《梁高僧传》略为《梁传》。梁天监十八年(519年)撰,记录后汉永平十年(67年)到梁天监十八年为止的453年间高僧的事迹,收录本传257人、附传243人的传记。根据德业将全体分成十科,列举如下:开始三卷为“译经”,收35人的传;卷四到卷八为“义解”,收101人;卷九、卷十为“神异”,收20人;卷十一“习禅”收21人,“明律”收13人;卷十二“亡身”收11人,“诵经”收21人;卷十三“兴福”收14人,“经师”收11人,“唱导”收10人;卷十四收撰者慧皎的“序录”与本书的总目录,以及王曼颕(颖)与慧皎来往书信二封。本书的特色是以上十科中,从第六“亡身”到第十“唱导”的五科直接与民众相连,收集记录了致力于这些方面教化的人的传记,而以往的传记类中对这种人的传不是省略就是一笔带过,本书在采纳这些传这一点上成为一大特色。根据自序,本书执笔的动机是因为以往的僧传有褒赞过度、史实不足或者简略过度之嫌,没有适当的僧传,而且,“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乃本与实之宾,若实行而潜光,则高而无名。(中略)有名而不高,纪本所无。高而无名,则备于今录”,即使有名声,只要寡德则不记,而只要德高,即使名声不显赫的人也记录,因此不说《名僧传》,而作《高僧传》。撰者的这一见解,表现在第六科以后的五科中所收录的传。根据自序及与王曼颕(颖)书信中可见,本书制作中所用的资料有以前的僧传类,如下:晋法济的《高逸沙门传》、齐法安的《志节》、僧宝的《游方》、法进的《论传》、瑯瑘王巾的《僧史》、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郄景兴的《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的《庐山僧传》、宋临川的康王义庆的《宣验记》、《幽明录》、太原王延秀的《感应传》、朱君台的《征应传》、陶渊明的《搜神录》、王琰的《冥祥记》、刘俊的《益部寺记》、宋昙景的《京师塔寺记》、齐文宣王的《三宝记传》、中书陆明霞的《沙门传》等,达十几种。如慧皎自序中所述,除了这些僧传类,还搜检了数十家杂录;南朝的晋、宋、齐、梁的正史,以及北朝的秦、赵、燕、凉的伪历类之外,还涉猎地理杂编、孤文片记,请教故老先辈以收集资料。然而据认为,本书最直接资料的名字并未被提到,这就是僧祐的弟子、梁宝唱撰的《名僧传并序目录》三十一卷。如王曼颕(颖)在书信中所述,“唱公之纂集最近实”,宝唱的传是以往僧传类中最完备的,全体分为八科,集录了425人的传。据认为,慧皎直接以此为资料,在载录名僧而非高僧之传的编纂方针指导下,撰述了本书。上述慧皎的参考资料中,除陶渊明的《搜神录》以外其它都未流传下来,宝唱的《名僧传》也仅存日本的宗性于文历二年(1235年)抄出的《名僧传抄》一卷。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后汉的竺法兰与昙柯迦罗等列入了本传,而从现在来看译经史上重要的吴国的支谦与康僧铠等列入附传,显得不均衡;另外,全体来看,如《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在其序中所评,“吴越缉衰,魏燕叙略,博观未周”,本书的失误是对江南方面详细,而对北方则疏略。然而这是由于本书撰者是南朝梁代人,又是在江南编纂而成。尽管有以上缺点,作为中国早期佛教史上最可信赖的资料,从后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与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明代如惺的《大明高僧传》等均以慧皎的这本《高僧传》为样本可知,本书确立了僧传类的一种形式,成为以后的规范。作者除本书之外,还有《涅槃义疏》、《梵纲经疏》等著述,但现在除本书外都已散失、没有流传下来。梁末避候景之乱,于元帝承圣二年(553年)来湓城(江西省九江市),第二年五十八岁圆寂。

《中国佛教史辞典》(036. 451-45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51.光世音菩萨普门品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品。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中都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梵本为Samantamukha。

452.兴善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亦称大兴善寺。隋文帝在开皇二年(582年)将北齐的陟岵寺移建到城内而开创,任命僧猛为住持,作为隋国大统,统领国内的僧寺。那连提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等到此,成为译经道场,在其下彦琮著《众经目录》。唐代曾一度为丰国寺,很快恢复原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不空到此,弘密教,到圆寂时译经达一百余卷。圆仁、圆珍分别于开成五年(840年)、大中九年(855年)留锡。因会昌破佛而荒废,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再建,清代又加重修,但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回教徒而归于灰烬,之后建有一小庙。

453.孝宗
(1127-1194年)南宋第二代皇帝。被选为高宗的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继帝位。作为一位聪明英明的皇帝,在治世的二十六年间,改革官政、削减军备、开发江南、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等等,有多方面的治国功绩,造成了南宋的兴盛。他对佛教研究也有兴趣,跟随径山的宗杲禅师、灵山的子琳法师、住山的若纳法师、灵隐的慧远禅师学佛教。淳熙七年(1180年)召云宝寺的宝印禅师到宫中,作有关三教的对谈。退位后,在南华宫著《原道论》,反驳韩退之(愈)的《原道》,提倡儒佛道三教各有长处、喜爱三教才成完全之道的三教一致论。为宋代三教一致论者之一。

453a.高宗
(628-683年)唐永徽元年—弘道元年(650-683年)在位。字治,太宗第九子。658年敕建西明寺,以道宣为上座,666年在兖州置道观、佛寺各三所,在各州置一观一寺。

454.康僧会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三国时吴国建业的佛僧,翻译僧。其祖先为康居人,早就移住印度,数代从事商业。到父亲这一代,移到交趾(现在的河内地方),康僧会诞生于此。也就是说,他是作为康居裔印度商人之子,出生于中国最南部的商都交趾。康僧会的“康”表示康居出身。十岁失两亲、出家,但其师也死去了。偶然师从南阳的韩林、颍川的皮业、会稽的陈慧这三个汉人学僧,学汉译佛典,渐渐拥有了适合在汉人社会中宣布佛教的素养。有志于宣布佛教,从交趾北上,于赤乌十年(247年)来到吴都建业。在此建一小佛寺、供奉佛像,虔诚地烧香、礼拜、诵经、坐禅,大概还在闹市托钵。康僧会的这种生活行为怪异,吴国的官员认为会迷惑市民,便上告吴主孙权,他因而受到孙权的诘问。他应孙权的要求,在三十七天里祈愿感得佛舍利,并将所得呈现给孙权。孙权将此佛舍利落到铜盘中,铜盘粉碎。孙权受佛舍利威力的感动,按承诺为他建寺,即建初寺,当地得名佛陀里。建业地方的佛教从此兴起。这一佛舍利感得的灵验传说,也可能是在当地佛教流传开以后才出现的传说。但是太平元年(256年),握有吴国全权的孙綝进行破坏寺院、杀害僧侣的佛教弹压行动,并且孙皓(264-280年)也试图废弃淫祠,更波及佛寺。江南建康的佛教宣布就在这样的逆境中得以推进。康僧会的译出经中最重要的是《六度集经》九卷(现八卷),是实践六度(六波罗蜜)之行的佛的前生故事。据说圆寂于晋太康元年(280年)。

455.康僧渊
(生卒年不详)生于长安的康居人。通晓汉语,立志于佛教,诵《放光般若》、《道行般若》二般若经。东晋成帝(326-342年在位)时,与康法畅、支敏度等般若学者们一起南渡,见陈郡的殷浩,得到承认。后来在豫章山深处建寺,专门讲说。寺中名僧云集,学徒往来频繁。后于该寺圆寂。

456.康僧铠
Samghavarman。据《高僧传》卷一,因《无量寿经》的译者而知名的康僧铠,于嘉平末年(253年)来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由于最可信赖的《出三藏记集》中根本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因而也有人对他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抱有疑义。

《中国佛教史辞典》(035. 441-4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41.高座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聚宝山。山顶曾有梁代光宅寺法云讲《法华经》、从天降花的奇瑞,寺位于中部。晋永嘉年间(307-313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罗遭北方之乱,渡长江而到此。他擅长咒术、梵呗,世人称为高座。丞相王导迎接并与之交往,高座修头陀行。成帝仰慕此风,在他圆寂后建墓塔,僧关右在此地得谢琨的帮助,建一庙,称高座寺。到梁代,金陵宝志住此,据传法云讲经即在此寺,唐李白之子中孚出家于此。后来在宋代改为永宁寺,明代分二寺,永宁、高座寺并存。

442.光赞般若经
十卷,竺法护译,大正藏八卷。罗什译《大品般若经》(梵本为二万五千颂般若)的异译经之一,是此类经中最古的,亦称《光赞经》。根据《出三藏记集》所收的道安作“合放光光赞略解序”,本经的胡本于太康七年(286年)由于阗的沙门祗多罗带来,同年十一月由竺法护译出。聂承远作笔录,帛元信、沙门法度也参加译场。但与元康元年(291年)所译的《放光般若经》不同,《光赞般若经》久被埋于甘肃地方,道安也到泰元元年(376年)才拿到。本经的研究成果有道安的《光赞折中解》一卷、《光赞抄解》一卷(现均不存)。

443.交趾
称呼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地方的地名,亦写为交阯。前汉武帝征服的九郡之一中有交趾郡,此称呼用到十世纪前后为止。

444.洪州宗
禅宗第六祖慧能的南宗禅,传于弟子南岳怀让,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709-788年)嗣法之后,活跃于江西省的虔州、洪州,尤其在洪州开元寺振禅风,育成许多弟子,因而时人号洪州宗。洪州宗之号,最早出现在宗密所著《裴休拾遗问》,在《圭峰禅师碑铭》中亦称江西宗。开元寺存于南昌府新建县之东,亦称上蓝寺、大佛寺、承天寺、能仁寺、永宁寺、祐清寺。洪州宗的主张是“连少许的心动、指与目之动,全为真实之佛性之动”。马祖之下,章敬怀晖、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兴善惟觉、汾州无业尤其活跃,西堂及百丈对洪州宗在本地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45.洪秀全
(1813-1864年)广东省出身。清宣宗末年,率领基督教信徒举兵,自号天主,咸丰元年(1851年)称国号为天平天国,以广西省永安为首都。后攻陷南京、作为首都,又攻下十六个省,产生内讧而自杀[原文如此]。由于这一叛乱,佛教教团受害很大。即他不承认土地私有,不允许基督教的神以外的一切信仰对象,因而所到之处破坏寺院、烧毁经像。结果是加速了前代开始衰微的佛教的退潮。

446.高昌
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三十五里的哈喇和卓之地。在北路的东端,东西交通路的要冲。佛教自古流行于此地。北凉的蒙逊占有此地之后,高僧辈出,法众、法勇(昙无竭)、智猛、昙无谶、道普、昙学、威德、法盛、法进、法朗、僧遵、法绪、智林、法惠、慧嵩、慧乘、玄奘、玄觉、法渊等诸僧都与此地有关系。

447.更生论
一卷,罗含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五)。记述万物转生,天地无终是由于万物反复转生,各自的本体不变,又解说精神与肉体不同,死生不过是所谓肉体的“质”的聚散,达观的是将死生视为一。以道家的自然观为基调,但注重的是对佛教的神不灭说而言有利的方面。且著者罗含为东晋时在桓温处做官的知名文人,四世纪后半、七十七岁时去世。

448.光统律师
北齐的僧统慧光的通称。→慧光

449.孙清觉
(1043-1121年)白云宗创始者。洛京登封县出身,号称孔子的后裔,从幼年时受到很好的教育,跟随汝州(河南省)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出家,游历各方,尤其在舒州(安徽省)的浮山闭门不出、打座达二十年,其后在杭州灵隐寺的后山白云庵开新义。此白云宗的主张是专门批判当时的僧宗,教义方面以《华严经》为根底,行仪方面重诵经礼拜供养,自己从事农耕,旨在自给自足。政和六年(1116年)被流放于恩州(广东省),理由好象是禅家的信徒控告他所著的《证宗论》反抗朝政。去世后,弟子慧能带其遗骨回杭州,埋葬于余杭的南山普安寺(后改名普宁寺),建塔。此地成为白云宗的中心道场。著述有《初学记》、《正行集》、《三教篇》、《十地歌》等。

450.光世音应验记
一卷,傅亮撰,收于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の研究》(1970年)。本书在中国早已散失,日本京都的青莲院传有鎌仓中期的古写本,牧田的校订本即以此为基础。傅亮(374-426年)是南朝(晋、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已知本书以竺法护于西晋太康七年(186年)所译《正法华经》的“光世音普门品”为基础,作为记载中国最古的观音信仰的资料而值得珍贵。根据序文,作者从曾读过的东晋谢敷的《光世音应验》(现不存)中勉强只想起七个传说(七条),记下成本书。另外,宋代张演著有《续光世音应验记》,齐的陆杲写有《系观世音应验记》,为本书的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