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43. 501-5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01.金刚经义疏
四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三卷,全名《金刚般若经义疏》,也略称《金刚般若疏》。在对《金刚般若经》的众多注释中,也有作详细解释的。据推断成书于吉藏住会稽的嘉祥寺时、也即开皇九年前后到十七年(597年)。全体分十科,前九科述玄意,第十科为随文解释。旁征博引是吉藏的特征,但本书极为恳切细致,在般若经相关的注释中可说是最朴素的。

502.金刚经鸠异
一卷,段成式撰,续藏二·乙·二十二,亦称《金刚般若经鸠异》著者段成式为唐代高官太常少卿,是热心的佛教信者。本书当写成于开成元年(836年)。著者受信奉《金刚经》的先父的感化,受到围绕此经的灵验谭的很强吸引,按以前的《灵验记》的形式,大致上搜集唐中期以后的灵验谭。本书中收录从张齐丘到王孝廉为止的僧俗21名的灵验传说。是了解《金刚经》在一般社会上被接受程度的首要史料。另外,书名“鸠异”当为“搜集与以往不同的传说”之意。

503.金刚经解义
二卷,六祖慧能撰,续藏一·九十二。续藏本编集有些混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松本文库存所藏的覆宋版的五山版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一卷一帖,内题下为“曹溪六祖大师慧能解义亦曰口诀并序”。元丰七年(1084年)天台的罗适加后序、刊行。六祖慧能留存有《金刚经》注释之事,从以前圆珍在《请来目录》中“能大师金刚般若经释一卷”及“金刚般若经释一卷 曹溪”中得知。在日本,本书与川老注及宗泐的新注合本而流传;在朝鲜,收于《金刚经五家解》中而流行。

504.金刚经赞述
二卷,基撰,大正藏三十三卷,全名《金刚般若经赞述》,是基(631-682年)对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对玄奘门下的基而言,不用与罗什译为同本异译的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回)即《能断金刚波罗蜜多经》,而采用罗什译本,无疑是异例,但从法相宗的立场来注释般若空观这一点,是一部重要的注释书。

505.金刚三昧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由序品、无相法品、无生行品、本觉利品、入实际品、真性空品、如来藏品、总持品八品组成,它所得到的“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之名,可以很好地表示其内容。与古来北凉失译的经不同,水野弘元以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论”为基础,展开“入实际品第五”的理入与行入之说,是成书于初唐649-665年左右的伪经。被认为是禅宗中东山法门的纲要书。发现有敦煌写本,还发现西藏译本。新罗的元晓撰《金刚三昧经论》注释书现存。

506.金刚忏
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基础的忏法。梁武帝有“金刚般若忏文”(广弘明集悔罪编)。《金刚经》在禅宗受到尊重,根据蒋之奇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等,五祖以后,改为重视四卷楞伽。现存唐代孟献忠的《金刚般若集验记》三卷(718年)、段成式的《鸠异》一卷、著者不明的《受持感应录》二卷、同样著者不明的(元、明?)《感应传》一卷、王起隆的《新异录》一卷、周克复的《持验记》二卷、清代王泽泩的《感应分类辑要》一卷、净慧的《灵验传》三卷(1688年)、六如的《瑞应编》三卷等,反映了《金刚经》信仰的普及。

507.金刚智
(669-741年)印度出身的翻译密教僧,印度名Vajrabodhi,音译名跋日罗菩提。谥号大弘教三藏。南印度秣罗矩吒(Malakuta摩赖耶)国人。十六岁出家,后来以那烂陀(Nalanda)寺为中心、遍访各地,通晓大小乘诸论。三十一岁时去南印度,跟龙智(Nagabodhi)学习达七年,接受密教的奥义。后来在家乡附近的补陀落(Potalaka)山决意去中国开教,开元八年(720年)到洛阳。开元十一年开始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圆寂于洛阳的广福寺。弟子有不空、一行等,被尊为中国密教的初祖。

508.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经

509.金刚顶经
三卷,不空译,大正藏十八卷,全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略称除《金刚顶经》之外,也称为《金刚顶大经王经》、《三卷教王经》等。据断定原题为Sarvatathagatatattvasmgraham nama mahayanasutram sopasaharatantram,梵汉藏均现存。不空(705-774年)译与后来宋代施护所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开始部分相当。是强调即身成佛的密教圣典,属金刚界,与属胎藏界的《大日经》一起为密教的二大圣典。此经图示金刚界曼荼罗。

510.金刚般若经疏
一卷,智顗说,大正藏三十三卷。本书是现存金刚般若经疏中最古的。为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号称隋天台智者大师智顗所撰,何时何地讲述不明。采用五重玄义的释义,分序、正、流通三部分解释经文,还可见到常寂光等的四土说,因而在形成方面有很多难点,见不到智顗所特有的解释的倾向。吉藏的《金刚般若疏》中,可见到有一部分以“有人”之说举出见于《天台金刚般若疏》的文章加以批判。是后人的假托书呢,还是智顗早期讲述的笔录本?

《中国佛教史辞典》(042. 493-50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93.国忌
“国之忌日”之意,每年皇帝及皇后的忌辰,大祭日之一。《唐六典》中列举为祠部郎中、员外郎管理的职务之一。唐中期以后,当日作为州、府的例行公事,命令在全国的佛寺、道观中设斋会、焚香。开成(836-840年)初年,因礼部侍郎崔蠡的上奏而中止,不久即恢复。

494.胡适
(1891-1962年)幼名嗣穈,安徽省歙县人,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上海。二十岁留学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主张白话文学(用口语的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先锋。1919年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1926年到巴黎的国立图书馆及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进行敦煌文献调查,发现了许多早期禅宗史文献。1938年任驻美大使。1946年回国,成为北平大学校长,1948年因政变亡命美国,后回国到台湾,1962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从《神会和尚遗集》、《胡适禅学案》等可以看到,他在有关神会、慧能的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业绩。

495.五灯会元
二十卷,雪篷慧明编,续藏二·乙·十。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宗国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个灯史之大成,为五家七宗综合的禅宗通史,是从过去七世到青原下十六世、南岳下十七世的列传。淳祐十二年(1252年),由嗣法虎[原误作“虚”]丘派的灭翁文礼的雪篷慧明编集。慧明曾在灵隐寺住持大川普济下当侍者,淳祐十三年由沈净明居士施财,灵隐寺住持大川普济与其法嗣石屏卢都寺的赞助下,在灵隐寺刊行。因此产生了大川普济编集说。在中国、日本多次重复刊行。另外,继承本书,明代南石文琇编有《五灯会元补遗》一卷、清代远门净柱编有《五灯会元续略》八卷,最终形成清代的《五灯全书》120卷。

496.五灯严统
二十五卷,目录二卷,费隐通容、百痴行元共编,续藏二·乙·十二。顺治十年(1653年)成书。卷七中为马祖道一的法嗣、荆州天王道悟立有条目,是其一大特色;五家中南岳系而来的有沩仰、临济、云门、法眼四家,青原系仅曹洞宗。有从过去七佛开始到南岳下三十四世、青原下三十六世为止的列传。显示出对把重点放在曹洞宗的《五灯会元续略》的不满,将主张云门嗣法的荐福承古列为法系外,嗣法曹洞宗天童如净的法系不详等等,独自编集。对九个项目列出凡例,表明本书的编集态度的同时,费[原误作“黄”]隐通容撰《五灯严统解感论》一卷,表明自己的立场。

497.五灯全书
一百二十卷,目录十六卷,霁仑超永编,轮蓭超揆校阅,续藏二·乙·十三—十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成书。继承《五灯会元》,集元、明、清的禅者的语录机缘之大成,收到南岳下三十七世、青原下三十七世为止。由生卒年判明入传的人是南岳下的吉庵贞(1692年圆寂)与等辉钦(1683年圆寂),青原下的观涛大奇(1625-1678年)与其天大浩(1628-1664年)等。总为7000余人,在禅宗的灯史上是份量最大的。但也包括重复的人物,以及清初僧争时代未整理的部分。

498.五斗米道
后汉、二世纪半后沛(江苏省)的张陵在蜀(四川省)开始的道教的一个派别。入此宗教要出五斗米,作为治病时可得到的报酬,因而得名。亦称天师道。

499.五百问论
三卷,唐湛然著,续藏二·五·四,亦称《法华五百问论》、《释疑》。中唐时法华的注释书中,慈恩大师基的《法华玄赞》受到重视,湛然在研究智顗的《法华文句》时,无法无视这一点。因此,将不合乎自己的教说的玄赞的教说挑出,以问答形式展开自己的教说,本书所谓的五百问只是问答的大致数目。因此,本书可用于了解湛然的对外立场,尤其对了解他对慈恩教学思想的思考方法而言是很好的资料。

500.金刚经
一卷,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八卷。后秦弘始四—十四年(402-412年)译出,亦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经》。《般若经》中,与玄奘译的《般若心经》并称,本罗什译《金刚经》最常被诵读。但本经除罗什译以外,还有以下诸译:(1)北魏·菩提流支译(509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2)陈·真谛译(562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3)隋·达摩笈多译(592年)《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4)唐·玄奘译(660-663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回)“能断金刚分”(577年)一卷;(5)唐·义净译(730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且其中(3)为直译(即直本),按照梵文的语顺,为方便读而改写的见于达摩笈多译(613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而玄奘在译出(4)以前(648年),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这收在《缩册藏经》中。从敦煌本中残留有许多写本中,可知罗什译《金刚经》在中国曾如何地流行。此外,对此不仅著有许多注释书,围绕着《金刚经》受持,作成了各种样的灵验谭,如唐开元六年(718年)写成的《金刚般若集验记》与开成元年(836年)编成的《金刚经鸠异》等。在唐中期以后兴盛起来的俗讲中,与《法华》、《华严》、《涅槃》一起讲《金刚经》。唐玄宗(712-756年)尽管尊崇道教,自己却注《金刚经》、令其在天下流传。并且山东省泰山石经峪中将《金刚经》全文刻于溪床中,年代与刻者不明,被称为石经中的出类拔萃者。

《中国佛教史辞典》(041. 487-492)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87.后周世宗的废佛
被称为三武一宗的法难的废佛事件的第四次事件。显德二年(955年),由五代最后的国家、后周的世宗(954-959年在位)断然实行。与唐代武宗会昌的彻底废佛不同,佛教的寺院、僧尼依然有着增加的倾向,这对国家的财政而言是一个大问题。五代是指征服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各王朝各自对佛教出了取缔的诏敕。后梁的末帝于龙德元年(921年)针对李枢禁止私度、要出家必须赴宫廷接受考试的建议,答应设置僧官制;而后唐的庄宗与明宗、后晋的高祖、后汉的隐帝等也对取缔僧尼定出了些政策。其中最后的大规模的实行就是后周世宗的废佛。这一废佛与前三次不同,不是由于佛道二教的对抗、争论,目的是解决国家财政的窘迫,以及肃清僧团的堕落。被称为五代第一名君的世宗刚一即位,就以武功著称于南北,有志于富国强兵,其中的一环就是断然实行废佛。从废寺院3336座、免于废绝的2694座可知,目的只是字面上的肃清。另外,严禁私度,没有亲族的许可不得出家,想出家者有义务诵读与默读一定量的经文,只有祠部允许给度牒,才能剃头受戒。世宗在位六年,年轻、才三十九岁就因病去世;近卫军大将赵匡胤被拥立,开创宋王朝。虽然这一废佛事件也随之终结,但世宗的由国家权力完全支配佛教教团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宋朝得到继承,僧官制度与寺院制度也跟着完备起来。

488.牛头宗
禅宗的一派。南宗禅与北宗禅的对立之后,主张其他派的集团。传承为法融(594-657年)—智岩(577-654年)—慧方(629-695年)—江宁法持(635-702年)—智威(646-722年),智威之下有牛头慧忠(638-769年)与鹤林玄素(668-752年)与安国玄挺三人,慧忠下的佛窟遗则(754-830年)与玄素下的径山法钦(714-792年)的时期有很大的势力。从法持开始与达摩系的禅相结合。派祖法融为《心铭》、《绝观论》的著者,接受三论宗系的禅,牛头宗在以般若空观为基础的禅方面具有特色。

489.后善导
少康(?-805年)的尊称。→少康

490.姑藏
位于甘肃省凉州府武威县。作为东西交通的要道,沮渠蒙逊所建的北凉国,从张掖迁都到姑藏,他称为河西王,到433年去世为止,在位达三十三年。佛陀耶舍为学鸠摩罗什的教义而来到姑藏。昙无谶为沮渠蒙逊译《大般涅槃经》,还译《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菩萨戒经》等。道泰在姑藏等浮陀跋摩的到来,请其译《毗婆沙》,慧嵩、道朗、道挺之等参加译场。

491.古尊宿语录
四十八卷,赜藏主编,续藏二·二十三。禅家语录的集大成。首先由赜藏主编集刊行南泉普愿、投子大同、睦州道踪、赵州从谂、南院慧顒、首山省念、叶县归省、神鼎洪諲、三交智嵩、石门蕴聪、法华全举、大禺守芝、云峰文悦、杨岐方会、道吾悟真、大隋法真、子湖利踪、国师神晏、洞山守初、智门光祚二十家的语录。接着加上瑯琊慧觉与白云法演二家,又加上云门文偃、真净克文、佛眼清远三家,由觉心居士重新刊行,此时又加上临济义玄与东林和尚云门蓭主颂,被刊行。这时被称为《古尊宿语要》。以此为原本,明藏本四十八卷增集了三十五家,一般的缩藏与续藏所见的就是。赜藏主的《古尊宿语要》四册二十家,新的《续开古尊宿语要》加上六册八十家,正续共一百家十册,刊行于嘉熙二年(1238年)。

492.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亦称台山、清凉山。山上东西南北中有台状的五峰,由此得名。古来为神仙道的灵山,作为文殊的灵场,与普贤的峨眉山、观音的补(普)陀山一起为三大灵山之一。很早就在西域知名,被比作在《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与《宝藏陀罗尼经》中出现的文殊菩萨的住处五顶、清凉,产生出信仰,敦煌石窟中也有五台山图。据传后汉明帝永年十年(67年)迦叶摩腾、竺法兰初传佛典时,在五台山结草庵,古称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重建,命名为善住阁,之后佛教者来游,建立了很多佛寺,北齐时建寺二百余所,分八州之税充香火。灵辩北魏时在清凉寺撰《华严论》一百卷、北齐王子刘谦之在山中撰《华严论》六百卷,昙鸾幼年时游于山中。隋文帝敕命在中台建碑,修斋会。初唐时僧明、明隐、高丽的慈藏、慈恩基上山,梵僧佛陀波利再度上山,带来《佛顶尊胜陀罗尼》。大因年间(766-779年),不空奏请建金阁寺、五华寺,作为国家的事业得以营建,成为密教的中心。而净圭教的法照入佛光寺,创立大圣竹林寺。唐太祖再造大浮图灵鹫寺,则天武后将新译的《华严经》作为纳经,改称大华严寺;大历十一年(776年)澄观入此,制《华严经疏》,成为华严的根本道场。贞元年间(785-804年),无染、般若三藏巡游来此,禅宗的丰干、臣方、马祖下的五台隐峰、归崇智常下的智通等住此。唐代以后,日本僧上山的很多,有兴福寺灵仙、慧萼、圆觉等,开成四年(839年)圆仁来此拜谒志远,讲述日本天台的兴隆,请求延历寺未决三十条的决释;宋代时东大寺奝然、祥一、盛算上山,成寻在真容院拜谒《广清凉传》的作者延一。元代以后又建喇嘛教的祠塔,成宗创建大万圣佑国寺、修水陆会。明、清也有皇帝屡次行幸,近年报告由大华严寺改称的大显通寺等仍存在,还有十余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