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43. 501-5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01.金刚经义疏
四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三卷,全名《金刚般若经义疏》,也略称《金刚般若疏》。在对《金刚般若经》的众多注释中,也有作详细解释的。据推断成书于吉藏住会稽的嘉祥寺时、也即开皇九年前后到十七年(597年)。全体分十科,前九科述玄意,第十科为随文解释。旁征博引是吉藏的特征,但本书极为恳切细致,在般若经相关的注释中可说是最朴素的。

502.金刚经鸠异
一卷,段成式撰,续藏二·乙·二十二,亦称《金刚般若经鸠异》著者段成式为唐代高官太常少卿,是热心的佛教信者。本书当写成于开成元年(836年)。著者受信奉《金刚经》的先父的感化,受到围绕此经的灵验谭的很强吸引,按以前的《灵验记》的形式,大致上搜集唐中期以后的灵验谭。本书中收录从张齐丘到王孝廉为止的僧俗21名的灵验传说。是了解《金刚经》在一般社会上被接受程度的首要史料。另外,书名“鸠异”当为“搜集与以往不同的传说”之意。

503.金刚经解义
二卷,六祖慧能撰,续藏一·九十二。续藏本编集有些混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松本文库存所藏的覆宋版的五山版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一卷一帖,内题下为“曹溪六祖大师慧能解义亦曰口诀并序”。元丰七年(1084年)天台的罗适加后序、刊行。六祖慧能留存有《金刚经》注释之事,从以前圆珍在《请来目录》中“能大师金刚般若经释一卷”及“金刚般若经释一卷 曹溪”中得知。在日本,本书与川老注及宗泐的新注合本而流传;在朝鲜,收于《金刚经五家解》中而流行。

504.金刚经赞述
二卷,基撰,大正藏三十三卷,全名《金刚般若经赞述》,是基(631-682年)对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对玄奘门下的基而言,不用与罗什译为同本异译的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回)即《能断金刚波罗蜜多经》,而采用罗什译本,无疑是异例,但从法相宗的立场来注释般若空观这一点,是一部重要的注释书。

505.金刚三昧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由序品、无相法品、无生行品、本觉利品、入实际品、真性空品、如来藏品、总持品八品组成,它所得到的“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之名,可以很好地表示其内容。与古来北凉失译的经不同,水野弘元以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论”为基础,展开“入实际品第五”的理入与行入之说,是成书于初唐649-665年左右的伪经。被认为是禅宗中东山法门的纲要书。发现有敦煌写本,还发现西藏译本。新罗的元晓撰《金刚三昧经论》注释书现存。

506.金刚忏
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基础的忏法。梁武帝有“金刚般若忏文”(广弘明集悔罪编)。《金刚经》在禅宗受到尊重,根据蒋之奇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等,五祖以后,改为重视四卷楞伽。现存唐代孟献忠的《金刚般若集验记》三卷(718年)、段成式的《鸠异》一卷、著者不明的《受持感应录》二卷、同样著者不明的(元、明?)《感应传》一卷、王起隆的《新异录》一卷、周克复的《持验记》二卷、清代王泽泩的《感应分类辑要》一卷、净慧的《灵验传》三卷(1688年)、六如的《瑞应编》三卷等,反映了《金刚经》信仰的普及。

507.金刚智
(669-741年)印度出身的翻译密教僧,印度名Vajrabodhi,音译名跋日罗菩提。谥号大弘教三藏。南印度秣罗矩吒(Malakuta摩赖耶)国人。十六岁出家,后来以那烂陀(Nalanda)寺为中心、遍访各地,通晓大小乘诸论。三十一岁时去南印度,跟龙智(Nagabodhi)学习达七年,接受密教的奥义。后来在家乡附近的补陀落(Potalaka)山决意去中国开教,开元八年(720年)到洛阳。开元十一年开始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圆寂于洛阳的广福寺。弟子有不空、一行等,被尊为中国密教的初祖。

508.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经

509.金刚顶经
三卷,不空译,大正藏十八卷,全名《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略称除《金刚顶经》之外,也称为《金刚顶大经王经》、《三卷教王经》等。据断定原题为Sarvatathagatatattvasmgraham nama mahayanasutram sopasaharatantram,梵汉藏均现存。不空(705-774年)译与后来宋代施护所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的开始部分相当。是强调即身成佛的密教圣典,属金刚界,与属胎藏界的《大日经》一起为密教的二大圣典。此经图示金刚界曼荼罗。

510.金刚般若经疏
一卷,智顗说,大正藏三十三卷。本书是现存金刚般若经疏中最古的。为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号称隋天台智者大师智顗所撰,何时何地讲述不明。采用五重玄义的释义,分序、正、流通三部分解释经文,还可见到常寂光等的四土说,因而在形成方面有很多难点,见不到智顗所特有的解释的倾向。吉藏的《金刚般若疏》中,可见到有一部分以“有人”之说举出见于《天台金刚般若疏》的文章加以批判。是后人的假托书呢,还是智顗早期讲述的笔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