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30. 1561-15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编号缺1566]

1561.玛瑙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吴越王钱氏创建,称孤山寺。宋初改为广化寺,汉平二年(1065年)又改为宝胜寺。智圆与梵天庆昭一起居于孤山寺,与山家派进行争论,乾兴元年(1022年)圆寂,葬于此寺。绍兴二年(1132年)应皇太后之命改为道观,智圆的墓地移到北山的玛瑙坡,以至孤山寺被称为玛瑙寺。元末被焚,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后,几经兴废,据报告近年新建一小庙。

1562.马鸣寺
位于山东省乐安县。根据残存的“魏故根法师碑”,由圆寂于正光四年(523年)的要法师创建。传记不详,但碑文记载他是可与罗什、僧朗并肩的学匠,之下聚集了很多学徒,讲义学、修禅念道。出现马鸣之号比553年真谛来华并译出《起信论》早30年,值得注意。假如碑文的记述正确,那么在这一时期,佛陀扇多、菩提流支等已经在中国传播作为诵师的马鸣之名了。

1563.孟景翼
(生卒年不详)南齐时的道士。吴兴(浙江省)人。文宣王子良召他礼拜佛,但他不作礼拜,著《正一论》,其目标是根据“正”使道、佛二教一致。

1564.妄尽还源观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个题号让人联想到杜顺的《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但内容完全是基于《起信论》的观法之收。日本的凤潭等认为本书并非法藏的真撰,但若要确定,似有必须比较法藏所写的其他观门的书,例如《游心法界记》等。可见到引用八十华严及伪作的《法句经》。注释有晋水净源的《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还有日本的湛睿、实英、经历、芳英等的注释。

1565.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
与宋代禅宗的看话禅并列为二大思潮。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撰《默照铭》,临济宗看话禅的集大成者大慧宗杲于绍兴四年(1134年)攻击雪峰山真歇清了等的集团为“默照邪禅”、曹洞宗之亚流,由此一般称为默照禅。默照禅代表了宋代曹洞宗的宗风,其代表性人物为宏智正觉。以坐禅为中心,对修行者进行指导,并非沈缅于坐禅者的坐禅,而是已经开悟的佛祖之坐禅。以湖北省大洪山、江苏省长芦山、福建省雪峰山、浙江省天童山为中心,一度形成很大的势力,不久即与[主张]看话禅的临济宗的势力交替[上下]。

1567.目连救母变文
以《盂兰盆经》与《净土不可思议兰盆经》中所说目连救母的故事为基础的变文。变文指通俗说法的图解脚本。敦煌文献中有16种(斯坦因本3种、佩里奥伯希和本8种、北京本5种)《目连救母变文》,细部的展开与叙述不尽相同,但以目连孝行谈、目连地狱寻母谈、因果报应及由佛力而得救三方面为主干这一点是相同的。从留下这么多写本,可以证明这一变文作为庶民教化的材料而运用。斯坦因本中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可知图解的绘画本与本文曾经合成一套。

1568.文义纲目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三十五卷。《华严经传记》中有《华严纲目》一卷,当与本书类似,本书中也引用《华严经传记》作为《新集花[华]严传》,两者大致为同时代、即法藏五十一岁前后撰述。由于本书的序文类似于之后的《探玄记》序,并且原封不动地继承其师智俨的十玄门,可以说本书是在选[撰]述《探玄记》之前对《华严经》大纲与要点的所作的概述。

1569.文纲
(636-722年)俗姓孔,会稽人。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跟京兆的道成受律,二十五岁讲律,三十岁登坛。历住伽蓝二十余所,血书经达600卷。嗣圣二十一年(704年)奉敕去岐州的无忧王寺迎舍利,景龙二年(708年)中宗在内道场行道,送舍利去无忧王寺。这一年在乾陵宫为内尼授戒,讲《四分律》一遍。太极元年(712年)成为睿宗的菩萨戒师。法侣有怀素、满意、承礼、恒景、名恪,弟子有道岸、崇业等。终年九十二岁。

1570.文才
(1241-1302年)号仲华,世称松堂和尚。俗姓杨,清水人。受具后,遍游各地学华严。元世祖特别命他住洛阳白马寺,名声大振;成宗在五台山建万圣寺,请他作初代住持,赠真觉国师之号。著书有《悬谈详略》、《肇论略疏》、《惠灯集》等。其中《肇论新疏》现存,是参照云庵达之疏、光瑶、净源之注记进行的注释,依据净源的较多,与澄观的《华严经疏玄谈》中所表明的僧肇的思想的理解与立场一致。弟子大林了性与幻堂宝严为双璧,共同弘扬华严。

《中国佛教史辞典》(129. 1551-15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51.无量义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昙摩伽陀耶舍译于萧齐建元三年(481年)。此前本经有刘宋的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卷本,现不存。以《法华》为开经,与结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据说同时代的刘虬有《疏》一卷,现不存;刘虬的《序》与经一同流传下来。据传有元晓的《宗要》一卷、圆测的《疏》三卷、智圆的《疏》二卷等,现不存。

1552.无量寿经
二卷。据传为康僧铠所译。大正藏十二卷。别名《双卷经》、《大无量寿经》、《大经》等。净土三部经之一,解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一净土的庄严、往生人之相等。是中国隋唐以前净土教的根本经典。中国净土教家昙鸾宣扬净土三部经的要义[主旨],但道绰、善导并未作本经的注释。净影寺慧远著现存最早的注释书《无量寿经义疏》,吉藏以大致与慧远相同的立场作注释,著《无量寿经义疏》。另外,有关译者,康僧铠说基本被否定。

1553.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七卷。本书是对《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的简略注释书,但通过与吉藏其它著述、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疏》的比较研讨,出现了强有力的伪撰说。自《长西录》认为本书为吉藏所撰以来,对于教判论、佛身论、宗致释、用语文体、引用经论学说等与《观经疏》等的不同之处被指出。思想上采用报身佛说,取无量说,与净影寺慧远与《观经疏》提出的应身应土及有量说不同,据认为与净土教的正统有联系,是净土思想史上应当得到注意的文献。

1554.冥祥记
王琰撰。王琰为南齐太子舍人,后在梁为官,为吴兴县令,[本书是他]在五世纪末所著佛教传说集。把地狱循环、托生的传说或者观音菩萨的灵验谭等作为史实收录,根据这些传说,可以了解六朝时佛教信仰的实际情况。另外,本书没有完整留下,只能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的引用中见到,现代中国的鲁迅收集这些片断,放在《古小说钩沈》中。

1555.明僧绍
(生卒年不详)平原鬲(山东省)人。以高洁的人格而知名,师从僧远,还曾入定林寺。针对顾欢《夷夏论》对佛教的批判,著《正二教论》,为佛教辩护。

1556.名僧传
三十卷。宝唱撰。现仅存由日本鎌仓时代的东大寺宗性抄出的《名僧传抄》(续藏二•乙•七•一)一卷。根据《续高僧传》卷一的宝唱传,梁天监九年(510年)着手,天监十三年完成。然而,其后不久出现了慧皎的《高僧传》,用得较多,《名僧传》基本上没有流传。但据认为,《高僧传》的完成与它也有不少关系。本书整个分为八科,集录了425人的事迹。资料上对《高僧传》有补充,应参照宗性之抄。

1557.明帝(后汉)
(28-75年)继后汉光武帝的第二代皇帝。晋代袁宏(328-379年)的《后汉纪》中提出,帝梦见金人,大臣说明此乃西方之神——佛。这是围绕佛教初传的传说,也即所谓的明帝感梦求法。

1558.鸣道集说
五卷。金代的李屏山(十三世纪左右)著。本书总结宋代儒学家的27种学说并加以批判。本书中所举批判的儒学家有周濂溪、司马迂叟、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谢上蔡、刘元城、江表民、杨龟山、张横浦、吕东莱、张南轩、朱晦庵等。李屏山初学儒学,后在学佛典中皈依佛教,其思想上的特性是,以《华严经》的立场,试图调和儒、佛、道三教。本书在三教关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有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赤松连城刊行的赤松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的天和三年[1683年]刊本及北京图书馆抄本三种。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还引用了一部分。

1559.明佛论
一卷。宗炳(375-443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二)。本书是刘宋居士宗炳,在其晚年为反驳神灭论者何承天而作,为神不灭论辩护,主张轮回报应说的正确性。亦称《神不灭论》。解说“形”(肉体)不同于“神”(精神),是轮回的本体,同时此不灭之神还是常住的法身,由此神去掉情欲,返回本来的清净之神即法身,这就是作佛,显示出与慧远的神灭论不同的见解。在宗炳的这一思想中,可以看到佛性及法身这一佛教观念与道家之性及神之观念混同,这反而在神灭不灭论争史上产生了值得注意的成果。

1560.冥报记
三卷。唐临撰。大正藏五十一卷。著者不是佛僧,而是初唐时任吏部尚书的高官。据说本书撰述于永徽年间(650-655年)。内容汇集著者自己所见所闻的事迹,阐明佛教所解说的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的道理是真实的。上卷收11话,中卷18话,下卷24话,本书的特色是汇集从南北朝到隋、唐的各式各样的传说,不仅令人感兴趣,而且将这些传说作为表明因果报应道理的实例进行说明解释。对日本的《今昔物语》的完成也有影响。

《中国佛教史辞典》(128. 1541-15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41.明版大藏经
明代所作大藏经,有《南藏》、《北藏》、《万历版》三种。《南藏》即《南京大报恩寺版大藏经》,亦称《大明南藏》,应太祖(1616-1626年)[原文有误]之敕开版,是每纸三十行十七字的折本。《北藏》(《大明北藏》)由[明]成祖(1402-1424年)在北京开版的敕版大藏经,是每纸二十五行十七字的折本,费时二十年,雕造637函6361卷。此两藏的详细情况可由《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均在《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得知。《万历版》是明末的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作的私版大藏经,亦称《万历藏》、《嘉兴藏》、《楞严寺版》,样式不同于《南藏》、《北藏》,每纸二十行二十字的袋缀方册本,文字为明朝体。在日本也流传很多,在《缩册藏经》、《大正藏经》的校订中用《明本》。由铁眼[所制]的《黄檗版》是《万历版》的覆刻本。另外,《南条目录》(1883年)是《黄檗版》的《大明三藏圣教目录》的英译注解本。

1542.明法师
(生卒年不详)亦称大明法师、炅法师。隋、唐时代的三论学者、修禅者。是杨都(南京)兴皇寺法朗(507-581年)的高足,在师[法朗]迁化之际,从近千门徒中被选出,托咐后事。当日即辞别法朗,与门人一同入茅山(江苏省镇江茅山),终生不出山,弘扬《中论》。其门下有慧暠、法敏、慧稜、慧璇等,禅宗一派牛头宗之祖法融也跟明法师(炅法师)学三论。明法师继承了法朗的实践方面。

1543.无碍
(552-645年)俗姓陈,原为永嘉人。父亲陈旷为梁元帝的征蕃学士。承圣元年(552年)生于成都。十岁前后入长安,遇姚秦的道安,听从劝告而出家,天和三年(568年)受具足戒。建德三年(574年)逃避北周武帝的法难。到了隋朝,由于佛教受到保护而出来,住永宁寺。后听齐的大德超法师讲智度论,又在长安学十地、阿毗昙等。大业二年(606年)洛阳的四方馆中[从事]教授[工作],五年移往庄严寺。武德八年(625年)回原寺,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圆寂,终年九十四岁。

1544.无遮大会
不分道俗、贵贱、上下,向集会的人们普遍施物、进行供养的法会。根据是:《沙门果经》(《长阿含经》十七)的“于恒水之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以及《维摩经》菩萨品的“我(善德)昔于自父之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满期七日”等。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十月的四部无遮大会,聚集道俗五万余人,五年二月的同泰寺无遮大会,聚集了约三十二万人,由于规模特别大而著名。

1545.无住
(714-774年)保唐宗。俗姓李,凤翔郿县(陕西省)人。年过二十,初遇被称为维摩诘化身的白衣居士陈楚章,学顿教之法,四、五年间,穿白衣修行。天宝初年(742年)前后,听说范阳到次山的明、东京的神会、太原府的自在三人一同传授六祖慧能的顿法,参拜自在。天宝十年,在北灵州的贺兰山,从剑南来的商人曹环处听到无相之事,立刻决定出寻访但未果。至德二年(757年)出灵州,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到成都府净众寺,跟受缘之众远远望见无相,立即隐于白崖山(四川省),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五日从无相处送来传衣。应杜鸿渐之请说法,后住保唐寺,大历九年六月三日圆寂,终年六十一岁。《历代法宝记》主张无相—无住的师资关系,以无住传为中心编集,其一部分说法译成了西藏文。

1546.无尽藏
“无尽之宝藏”之意。用来表达有无尽功德的实践与境界,转义为将寄进给寺院的金钱、财物积存起来,贷出获取利息,是一种确保、扩大寺院经营财源的金融事业。南北朝时代实施后一意义的无尽藏,本来是以福田思想(给人人以功德)为基础的。例如,初唐时以化度寺的无尽藏院为中心所实施的三阶教无尽藏,借贷方法简单、无须字据,只要到期归还即可。但是,之后到宋代,大寺、富寺争设无尽藏,明显带有赢利性质,成为一种高利贷。

1547.无尽藏院
以经营无尽藏为中心的寺院。有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设置的化度寺无尽藏院、则天武后所设东都福先寺的无尽藏院等。化度寺的无尽藏院在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应敕被破坏。

1548.无相
(684-762年)净众宗。因俗姓金,称为金和尚。新罗人。感叹小妹出家,自己也在群南寺出家,开元十六年(728年)入唐,见到玄宗,让他隶属禅定寺。后入蜀,拜谒资州智诜与德纯寺处寂,嗣法处寂。居住在天谷山石岩下,显示神异,受大众尊宗。受章仇兼琼的皈依,而玄宗逃避安史之乱入蜀,让无相入内。创建净众寺、大慈寺、菩提寺、宁国寺等。根据独特的引声念佛与无忆、无念、莫妄三句说法进行受[授]戒。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圆寂,终年七十九岁。弟子有净众寺神会、慧义寺神清。《历代法宝记》强调保唐寺无住为其弟子,宝应元年五月十五日送传衣给无住。

1549.蒙润
(1275-1342年)俗姓顾,海盐人。十四岁出家,跟一祥祝发、进具,跟北峰宗印的法孙古源永清学天台的《金錍》、《十不二门》诸书,跟竹堂传完全学业。成为湛堂性澄讲席的主席。后到海盐的德藏寺讲《法华经》。回演福寺六年,退到白莲华寺讲《止观》。住下天竺寺三年后回白莲华寺而圆寂,终年六十八岁。

1550.无名
(722-793年)荷泽宗。俗姓高,原为渤海人,移居洛阳。二十八岁剃发,隶属于同德寺。初学律藏,听说禅宗之事而出游各方,参拜荷泽神会,被命名为无名,嗣法。由此立志游历四方,周游五岳,遍游罗浮、庐阜、双峰、[山完]公、炉岭、牛头、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等处。据传德宗时,鲜于叔明与令狐 等提意评定僧尼(只留下高僧,令其他人还俗),由于无名的上表而停止。贞元六年(790年)游五台山,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佛光寺圆寂,终年七十二岁,僧腊四十三。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在佛光寺[为他]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