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88. 1101-11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1000(大日经疏)-1100译文丢失

1101.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法事的别称。→法事赞

1102.天山南路
天山山脉南侧,最终通向塔里木盆地的东西通道。分为南北二条,主要是使用通向库车的北道。但到十六世纪为止,通向尼雅(?NEETAN)的南道也起着作用。

1103.天山北路
天山山脉北侧,最终通向准噶尔盆地之南的东西通道,经过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及伊犁等城市,是北方草原牧民的重要通道。

1104.天师道
五斗米道的开祖张陵自称为天师,故其宗教也称天师道。后来北魏的寇谦之改造天师道,并引入了佛教礼仪,叫做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的共鸣。

1105.天圣广灯录
三十卷。李遵勖编。续藏二•乙•八。中国禅宗的史书之一。仁宗在景祐三年(1036年)赐序。系继承《景德传灯录》(1004年完成),冠以天圣的元号而入藏的著作。收集了到南岳下十一世、青原下十二世为止的内容。编者李遵勖(988-1038年)系参与谷隐蕴聪临济禅的居士。收集了南岳下的语录集及与之相关的马祖以下的语录。还有研究青原系法眼宗发展方面的重要资料,还收取了在东福寺版和开元寺版大藏经中的实、勒、碑三函。

1106.天圣释教总录
三册(系残缺本)。惟静等编修。收录于《宋藏遗珍》下集影印版。系从后汉到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的汉译佛典和中国撰述入藏佛典的综合目录。本书编于《大中祥符法宝录》和《景祐新修法宝录》之间。从内容上看,与该两书专门采纳新译经不同,《天圣释教录》作为网罗历代译经的综合目录,其经录的格调是不同的。《金藏》所收集的版本在三册中缺少上卷,中、下两卷亦有所缺失,全貌不明。本书著录的佛经,应该有602帙、1496部6208卷。

1107.传心法要
一卷。黄檗希运述,裴休编。大正藏第四十八卷。裴休(797-870年)系会昌二年(842年)钟陵(江西)的观察使。在洪州城中的龙兴寺(也叫隆兴寺、普贤寺、禅居寺)迎接黄檗希运。朝夕请教的内容是本书的原典。裴休在大中二年(848年)任宛陵观察使时,又记录了黄檗的教诲,此为后半部的《宛陵录》。尽管黄檗希运为百丈怀海的弟子,但在本书中却看到临济义玄之师、马祖系洪州宗的禅的主张。开头的“诸佛和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这一句话,概括了本书的主张。

1108.天息灾
(生卒年不详)北印迦湿弥罗(Kasmira)出身的译经僧。赐号明教大师。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与施护一起到中国。拜谒宋太祖并获赐紫衣。982年,敕命在太平兴国寺西侧新建的译经院着手译经。到雍熙七年(987年)为止共译出佛经达18部57卷。重要的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故去的年份,据说为咸平三年(1000年),但真伪尚难确定。咸平三年圆寂的系法贤,也有一种说法以为所谓法贤是天息灾所改的名字。

1109.天台山
在浙江省台州府,也叫天梯山、台岳。以与由上台、中台、下台三星所组成的台宿星座相似而称为天台山。由八重高峰组成,华顶峰最高又漂亮,其下依次是桐柏、赤城、瀑布、佛陇、香炉、罗汉及东苍等秀峰。澄观所说的《华严经》菩萨住处品的东南支提山,可能就是赤城山。自古以来,道家都知道,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就是在桐柏山与右弼真人相识的,据说吴的葛玄和许迈等也到过赤城山,刘宋的顾欢住在剡县,唐代的叫法善住桐柏观,吴筠在茅山就学后住剡县,杜光也在此游历。司马承祯住桐柏观并被称为天台道士。五代的吕洞宾、宋代的张紫阳、白玉蟾等也在此住过,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山。从东晋时代佛家开拓以后,灵山的名声大振。支遁在石城山建栖光寺并留居,于法兰也住于山麓。昙光修建了于法兰的元华寺,支遁和即色空义与之相争。昙犹在赤城山建中严寺,王羲之从远方前来致礼。支昙兰住在法顺所建的瀑布寺,僧从则在瀑布山与隐士褚伯玉相交。普耀住白严、慧明建卧佛寺。僧护住石头城时发愿要造弥勒石像,僧淑、僧佑继其业于梁天临十五年(516年)竣工。智达在紫凝峰建栖禅寺,天花尊者则修瀑布寺。在剡县住的竺潜、支道林、孙绰作《天台山赋》,说是五百罗汉就住在石桥。陈代的智顗入天台山,在修禅寺等处住了十年,下山后又归山在石城山弥勒佛石像前圆寂。在佛陇山前接受遗言的晋王创建了天台寺(605年时称为国清寺),流传为以后天台宗的道场。灌顶、智越、普等众多的弟子在此继业,智威、玄朗及湛然等也住过。一行在此下历法,丰干、拾得、寒山在国清寺交往。日本的最澄在道邃、行满处受法后,在叡山开日本的天台宗,圆珍、成寻、重源、荣西及俊芿等也来天台修学。在以后天台德韶、永明延寿等住过,义寂、义通也住了。到了遵式、知礼的时期,天台学的中心向四明和钱塘转移。宋末天台宗不振,明代的弘治元年到正德十六年(1488-1521年)时期几乎衰微。此外,元代的无见先睹在此住过。现在仅存经修复的国清寺、高明寺、真觉寺及方广寺等。

1110.天台四教仪
一卷。高丽国谛观录。大正藏第四十六卷。为理解天台教观二门大纲的初学指南书。由高丽(朝鲜)佛教出身的沙门谛观撰述的原因是,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典籍失散,在中国本土佛教界的要求下,且得到吴越王钱弘俶知遇的天台宗螺溪义寂撰“失散论疏”请求,吴越王最终遣使高丽和日本。高丽王命谛观携三大部和其它书籍入宋,并应上述请求进行著述。对本书的注释和解说很多。宋代从义的《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的《四教仪备释》二卷和元代蒙润的《四教仪集注》三卷,为三大注释书。

《中国佛教史辞典》(087. 991-999)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1000(大日经疏)-1100译文丢失

991.大通禅师
赐于神龙二年(706年)圆寂的北宋神秀的谥号。→神秀

992.大通方广经
三卷,作于中国的伪经之一。大正藏八十五卷。亦称《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方广灭罪成佛经》。经的主旨是解说十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名号的功德,明确忏悔灭罪成佛。此经在初见于《法经录》,据说陈文帝(560-566年)还以此经为基础进行过方广忏悔,因而据推断成书于六朝末年前后的江南。尽管在《法经录》以后的诸经录中全被当作伪经,但在民间似乎十分流行。从敦煌发现约二十种写本,书写于天平三年(731年)的下卷留传到了[日本]京都知恩院。

993.大统
据说北魏的僧官制设置昭玄寺,设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个(隋书卷二十七百官志)。实际并非设大统、统各一人,昙曜任沙门统时,在其上也并未另设大统。

994.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玄奘译、辩机撰。大正藏五十一卷。玄奘有关印度、西域的见闻录。应太宗皇帝之命,贞观二十年七月十三日完成,上奏于帝。据认为是辩机以玄奘从贞观元年(627年,一说贞观三年)出国到贞观十九年回国为止有关印度、西域的记录(志记)为基础,加以编纂而成。是了解七世纪前半叶印度、西域一带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珍贵的资料,当时自不必说,时至今日仍得到研究这一地域者的重视。

995.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二卷。大正藏五十四卷。唐义净撰,亦略称《求法高僧传》。义净游历印度归途中,在室利佛逝(Srivijaya)于永昌元年(689年)到天授二年(691年)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一同撰述本书,送回本国。集录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到中宗天授年间(690-691年)为止在西域求法的高僧60人的事迹。撰者也将介绍了不少自己所见所闻的印度南海的佛教情况。有E.Chavannes的佛译(1894年)。

996.大唐内典录
一卷,道宣撰。大正藏五十五卷。初唐时所作经录之一。道宣因营造长安西明寺的经藏,认为有必要检索一切经的内容,但痛感以往经录不完备,于麟德元年(664年)完成本书。本书由“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一卷—五卷)、“历代众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六卷—七卷)等十种目录构成。前者继承《历代三宝纪》的代录,是时代别、译者别的目录;后者是继承《仁寿录》的分类整理目录。继承原本性质各异的前代经录,并且也完全无意对两者加以调整,在这部分中不能找到本书的独特性。显示出本书特色的,还是以西明寺经藏为基础的“历代众经见入藏录”(八卷),以及将中国所作佛教文献目录化的“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十卷)等。

997.大顿悟师
围绕着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有大顿悟义与小顿悟义二说,特别指称道生(《三论游意义》)。对后代的禅宗与华严宗有影响。

998.大日经
七卷,善无畏译。大正藏十八卷。全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据推断原题为《Mahavairocanabhisambodhividurvitadhisthana-vaipulyasutrendraraja nama dharmaparyaya》,梵本现不存,仅知有汉译本与西藏译本。据认为是成书于七世纪中叶的密教经典,属胎藏界,与属金刚界的《金刚顶经》同为密教的二大圣典。汉译是善无畏(637-735年)得到一行(673-727年)的帮助,于开元十二—十三年(724-725年)译成。本经的注释中得到重视的有《大日经疏》,是一行根据善无畏口述记录下来的。

999.大日经义释
十四卷,一行述记。续藏一•三十六。全名《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或单称《义释》。本书是一行对《大日经》的注释,但与同样被认为是一行记的《大日经疏》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一般来说,根据本书开头的序,一行根据善无畏口述记录下来的是《疏》,由智俨与温古对此疏再修,称为《义疏》。密教中两书都被当作与《大日经》有关的最权威的指南书,尤其在日本,前者受东密系、后者受台密系的重视。

《中国佛教史辞典》(086. 981-9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81.太上灵宝元阳妙经
十卷。道藏第168-9册。改编大乘经典而作的道教经典。北周的道安在《二教论》中已经说过“元阳”是采用法华而以伪作的,但道安所说的“元阳”似乎与现存本的《元阳经》不完全相同。现存本以《涅槃经》为主要素材,只有卷四的问行品改编自《法华经》的序品。改编时,去掉了佛教性的人名与用语,或者改成道教风格的。与其说是宣扬道教独特的教理,还不如说是为主张道教中也有与佛教同样之说而创作的。

982.太宗
李世民,唐代的第二代皇帝,高祖第二子(626-649年在位)。武德九年二十六岁时即位,贞观二年推翻梁师都,完成唐朝的统一,出现贞观之治。贞观十一年(637年),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但在国政上利用玄奘传来的佛教,重用玄奘,帮助他和翻译事业,作为国立机关设置翻经院。可以说,玄奘的伟大翻译[事业]也是以太宗治下的盛世为背景而成立的

983.大藏音义
一百卷,慧琳撰。大正藏五十四卷。亦称《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唐代建中末年(783年)起到元和二年(807年)之作。取出一切经中的难解字句、熟字加以注释,特别至力于明确解释汉译所用的大量音译语,用反切标原音,指出旧译等的错误,并明确语义。以参考以《说文》、《玉篇》为首的中国古字书的同时,还对梵语原音加以考察。对已有的《玄应音义》等音义类书也加以研讨后采用。可说是唐代所作最总括性的佛教语辞典。另外,希麟编有《续一切经音义》十卷。

984.邰爽秋
(1897年-?)江苏省东台县人。年轻时即赴美国,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学位后回国。因任江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的教授。特别从教育家的立场,提出庙产兴学运动,即应为教育而开放寺庙及其财产。这一运动1928年开始,其影响很大,接连不断引起破坏寺院等事件。佛教界方面也象太虚那样,在反驳的同时,决定设立新的教育机关等以对应新的时代,但当时正值马克思主义等的流行,对佛教的批判很激烈。

985.大宋僧史略
三卷,赞宁撰。大正藏五十四卷。亦称《僧史略》。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以后,感平二年(999年)重修。应太宗敕命而撰述的一种佛教教团史,是了解宋代为止中国佛教的社会历史性格,尤其是法制、礼仪的发生,以及之后变化方面的基本资料。卷上有23个项目:一佛降生年代,二僧入震旦,三经像东传,四创造伽蓝(附浴佛行像),五译经,六译律,七译论,八东夏出家,九服章法式,十立坛得戒,十一尼得戒由,十二受斋忏法,十三礼仪沿革,十四注经,十五僧讲,十六尼讲,十七造疏料经,十八解律,十九解论,二十都讲,二十一传禅观法(附别立禅居),二十二此土僧游西域,二十三传密藏(附外学);卷中有个17项目:二十四道俗立制、二十五行香唱导、二十六赞呗之由、二十七僧寺纲料、二十八立僧正(附立尼正)、二十九僧统、三十沙门都统、三十一左右街僧录、三十二僧主副员、三十三讲经论首座、三十四国师、三十五杂任职员、三十六僧主秩俸(附尼)、三十七管属僧尼(附祠部牒)、三十八僧道班立、三十九内道场(附生日道场)、四十僧籍弛张;卷下有19个项目:四十一诞辰谈论(附内斋)、四十二赐僧紫衣、四十三赐师号(附德号)、四十四内供奉并引驾、四十五封授官秩、四十六方等戒坛、四十七结社法集、四十八赐夏腊、四十九对王者称谓、五十临坛法位、五十一度僧规利、五十二赐谥号、五十三菩萨僧、五十四得道证果(附尼)、五十五大秦末尼、五十六驾头床子、五十七城阇天王、五十八上元放灯、五十九总论。总59个项目。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与同由赞宁所撰的《大宋高僧传》一同入藏颁行。并在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刻,当时本书中明记有“僧先道后”,附有法道为求遵守而僧行道后而作的“绍兴朝旨改正僧道班文字一集”。

986.胎息法
昙鸾见五台山的灵迹,发心出家,学习龙树的《中论》、《百论》等四论,又立志注释《大集经》而得病,为得神仙长寿之法,去梁[朝],从道士陶弘景处学得仙经十卷后回洛阳。后来,跟菩提流支学习《观无量寿经》,致力于净土教义的研究实践。据传在这种经历的背景下,昙鸾有《胎息法》这一著作,不过恐怕是伪作。根据《后汉书》等,胎息指后汉末年道士王真所实行的屏住呼吸、吞入气息以延长生命之术。

987.大智度论
一百卷,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二十五卷。《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用三十四卷详细注释本经的序品,第二品以下则用简要的体裁。本书的译出为般若研究带来了一大转机,这从庐山慧远的《大智度论抄》也可窥见。还形成了在中、百、十二这三论中加上本书进行研究的四论学派,大智度论师辈出。因此,隋文帝的五众中加上了大论众。他们的一部分成果从慧影的《大智度论疏》中可知。也可以说,这样的智度论研究与法华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以慧文—慧思—智顗为顺序的天台教学核心。

988.大智度论疏
二十四卷(现仅存七卷),慧影撰。续藏一•七十四、八十七。弟子慧影总结《二教论》作者、北周道安的《大智度论》讲说而成。《大论》自罗什译出以来成为般若研究的指南而受到重视,尤其是从北魏末年到隋代,北方盛行讲说,还可以指出一群被称为智度论师的人,道安自己也是被这样称呼的一个人,活跃于北齐邺都的道场被认为是指导进行兴盛的《大论》研究的人。另外到了隋代,宝袭与法彦被敕任为五众之中的大论众主。注释书中仅有本书现存。

989.大智度论抄
二十卷,慧远撰。据传由于《大智度论》过于广泛,因而为初学者摘抄出要点,但现已不存,只存有其序文,收于《出三藏记集》(大正藏五十五卷)卷十中。在罗什译成本论时,后秦的姚兴向慧远求序文,但被慧远推辞,结果由僧叡写序文。但是慧远自此专心研究智度论,从现存的《大智度论抄序》中可以了解这一点,并且向罗什提问的《大乘大义章》的内容也是以《大智度论》为基础的。这一摘抄应该是长期研究的成果。

990.大中祥符法宝录
二十二卷(残阙本),杨亿等编。收于影印版《宋藏遗珍》下集。亦称《皇宋大中祥符法宝录》、《祥符法宝录》。记录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起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为止三十年间的新译经。本书为《金藏》所收珍本之一,缺少卷一、二、五、九、十九、二十一、二十二这七卷,卷六、十这二卷残阙。宋代撰述的经录早就散佚,其内容不得而知,但在《金藏》中发现了包括本书在内的三种经录。其它二种是《景祐新修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作为有关宋代新译佛典及中国撰述的新入藏佛典的资料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