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7. 1161-11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61.东禅寺
位于福建福州白马山。据传开创于梁大同五年(539年),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应该占有特殊地位。宋代在蜀地雕印的敕版大藏经开版以后,称为福州本的私版大藏经同时在开元寺雕印。东禅寺版在元丰三年(1080年)—二十五年间由冲真、了元、智贤、普明及达杲五代住持的努力,大致完成了5000余卷,以后经过连续三次续刊共计刊行6400余卷。其中包括现在流传的《景德传灯录》、《宗镜录》等,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有藏。

1162.东禅寺版大藏经
系北宋时所制的大藏经之一,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政和二年(1112年)为止,费时30余年在福州完成。亦称《福州东禅寺等觉院本大藏经》、《福州东禅寺版》、《东禅寺版》。是由民间尝试开版的最早的大藏经。但按《开元录》入藏的480函的雕印本完成于崇宁二年(1103年),授予敕命的《崇宁万寿大藏》之名。其后再以《敕版》为基准编述。《东禅寺版》整体由1430余部、5700余卷、564函组成,其样式也与《敕版》不同,不是每页30行,而是36行,每行17字的折本。

1163.塔忏法
隋代菩提灯所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中的说的灭罪法,也称自扑法。手持木轮占卜,若出现凶兆,则向地藏菩萨礼忏灭罪除恶。隋代开皇年间,广州和青州等地盛行此法,后被禁止。

1164.道宗(辽)
(1032-1101年)耶律洪基。辽第八代皇帝。24岁在其父兴宗亡故时即位。处于国内外虽有一些纷争,但还是比较和平的年代,由于其前代连续不断地引进汉文化而使其制度得到充实。他系辽朝第一位崇佛的天子,特别对华严学造诣很深,已经到了自撰《华严经赞》的程度。有所谓“即一岁饭僧三十六万、又一日祝发三千”。盛建堂塔、伽蓝,其中奉福寺的大殿堂号称国内第一。还有在清宁年间(1055-1064年)所造的锦州大皇济寺的白塔,至今仍残存着。

1165.道庄
(525?-605年?)扬州建业人。初从彭城寺的宝琼听《成实》,后从兴皇寺的法郎听四论。听一度而神悟,入东都内慧日道场。最后入京师住日严寺,讲《法华》,著疏三卷。炀帝亲自临讲,赐以施物。有《集数》十卷,刊行于淮南。阳寿81岁。

1166.道愻
(556-630年)俗姓张,河东虞乡(山西运城永济)人。博览群经,尤精于《涅槃》、《摄论》,与弟道谦一起成为昙延法师的弟子。后住蒲州仁寿寺教化,他还重视频频出现的祥瑞,性情仁让,是个宽宏大度者。贞观四年(一说二年)冬,自悟死期将至,固辞所请之《涅槃》讲义,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圆寂,阳寿75岁。

1167.道宠
从北魏到东魏、北齐,活跃于邺。俗名张宾。在北魏大儒雄安生之下,与李范并列为有名的儒者,时访赵州应觉寺,觅水时应答不了沙弥所问而即时出家。三年修行后入西山,寻 三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虽然世亲的《十地经论》已被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译出,但两三藏之间仍有所对立。道宠就学的流支三藏,作为地论学派北道派之祖,与南道源的慧光门下相对峙。已知的弟子有僧休、法继及诞礼等。

1168.道通
(生卒年不详)南宋时的华严学者。现存有对唐代杜顺《法界观门》一书的注释《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及将法相宗与华严宗对比的《华严法相槃节》(均见续藏二•八)。

1169.道亭
宋代人,与观复、师会、希迪一起为华严四大家之一。住霅溪(浙江吴兴之南)普静寺。著有对法藏《五教章》注释的《义苑疏》。从卷末无为杨杰的后序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义苑疏》的撰述肯定在此之前,可知与净源为同时代人,是中国对《五教章》最早的注释书。子璇、净源二人即使学华严教观也是教判论的基本。对《五教章》是何种著作,它对宗密以后的华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五教章》教学地位的确认,《义苑疏》是出色的。但是,对于其思想,由于专门的澄观教学的理解,是引起后来论争的开端。

1170.道哲
(564-635年)俗姓唐,山东齐郡临邑人。开始跟颖川的明及学《十地经》、《地持论》。后从魏郡的希律师受《四分律》、从河内的询律师受禅法。再由昙迁处受《摄大乘论》。隐居于终南山,过坐禅与研究的生活。以后受召住西[长]安的大庄严寺,同时还指导僧众,建造禅堂。著作有《百识观门》、《智照自体论》、《大乘闻思论》等,多数反映了独特的禅风。弟子静安及道诚继承了其师[他]的禅风。

《中国佛教史辞典》(096. 1151-11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51.道证
(生卒年不详)新罗国人。入唐后到长安,师事西明寺圆测,修法相唯识之学。唐中宗嗣圣九年(692年)归新回,向孝昭王奉献天文图。著有《般若理趣分经疏》、《辩中边论疏》、《成唯识论要集》、《因明正理门论疏》、《显扬圣教论略述章》等多种。由于努力地维护其圆测学说的祖训,圆测的论敌慧沼在《成唯识论了义灯》中将他与圆测的学说一起作为剖析的对象。据说太贤为其弟子,但无确实的证据。

1152.道照
(368-433年)俗姓麹,平西人。18岁出家,停留于京师的祗洹寺。被宋武帝召入内宫设斋,作为临川王道规的内师而被尊重。

1153.洞上古辙
二卷。永觉元贤撰。续藏二•三十(《永觉元贤禅师广录》三十卷之二十七—二十八)。由弟子为霖道霈重编。存有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十五日在鼓山圣箭堂所撰的自序。属于曹洞宗的作者,令人叹息的是对曹洞宗旨的正确理解很少,谬妄的见解、违背传统常规的是非常明显的。上卷收取了“参同契注”、“宝镜三昧注”、“五位说注”、“十玄谈注”等。下集“先德微言”则是以曹洞系古则为中心的集注。只是由于偏正五位说,不采用洞山五位颂,而是采用石霜五位,在以后受到批判。

1154.童真
(543-613年)俗姓李,山西河东人。年轻即厌倦生死,希望常住,投昙延法师。受具后,归律,学经论,通大、小乘,其中《涅槃经》尤为出色。住延兴寺教化,听众达1000余人。开皇十二年(592年)敕命住大兴禅寺,十六年涅槃众生(?)。仁寿元年(601年)敕命各地建立舍利塔时,童真在终南山仙游寺建塔。大业元年(605年),以其为主建立大禅定道场。大业九年圆寂,阳寿71岁。

1155.道信
(580-651年)禅宗第四祖。谥号大医禅师。俗姓司马,出身不详。尽管有人认为是河内(河南)人。在7岁拜师时,由于其师戒行不纯,尽管道信不断予以忠告,经过5年,仍然令人担心。13岁时入舒州皖公山,参拜三祖僧璨嗣法。在庐山大林寺停留了10年,入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住30余年。此间聚集了众多的修行者,形成团体。此处就称东山法门。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圆寂,阳寿72岁。《楞伽师资记》的道信条目很长,相当于道信所著《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此外他还著有《菩萨戒法》。

1156.道人统
北魏太祖道武帝为统监僧众设置的僧官。持当今如来说(天子即活佛)的法果得到重用,任此职。亦可叫作沙门统、僧统、昭玄统。是北朝所继承的僧官。

1157.道世
(?-668年?)俗姓韩,字玄恽,祖籍伊阙,祖父时迁至京兆。12岁在青龙寺出家,研究律宗。显庆年间(656-660年)被高宗召入宫内,在慈恩基[寺]等与玄奘的译场为伴,后进入由皇太子所造之西明寺,总章元年(668年)完成《法苑珠林》一百卷,还著有《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及另外的一共10部153卷。特别是由于《讨要》而被人称为“要家”。而道宣则由于其《行事钞》而被称为“钞家”以示区分。为了避开太宗的庙讳,多以自己的字玄恽行事。

1158.道宣
(596-667年)谥号澄昭。俗姓钱,江苏丹徒人。15岁时在都下的日严寺师事律师慧頵,翌年出家。以后慧頵至死都是其良好的指导者。大业十一年(615年)20岁时在大禅定寺智首处受具足戒。618、619年之间,由于从智首处大致上接受了律学,考虑进入坐禅修行,经慧頵劝戒,其后研究律学20遍。武德七年(624年)日严寺被废,道宣移入慧頵所住的崇义寺。其后隐居于终南山倣掌谷,从此终生热爱终南山,到以后其律宗被称为“南山宗”。受终南山水的恩惠,经神人的指点,掘地涌出清泉,其住地被称为白泉寺。他还与名医孙思邈在林下交游。31岁在其《四分律行事钞》草稿出来时,探问诸方面的异议,访魏都日光寺的法砺后重新校订,于四年后的贞观四年(630年)完成。贞观九年(635年)著《四分律羯磨》,贞观十一年(637年)著《释门亡物轻重仪》,以至拥有道宣律学的权威(?)。贞观十九年(654年)50岁时道宣被选归国的玄奘在弘福寺翻译事业的笔受润文的代表。该年著有《续高僧传》草稿、《四分比丘尼钞》、《四分比丘尼义钞》。永徽二年(651年?)著《戒本》、《释迦方志》等。显庆三年(658年)63岁时,在长安创建西明寺,道宣与玄奘等被敕命为上座,指导教团。翌年完成《释门章服仪》,再过一年完成《释门归敬仪》。龙朔二年(662年)沙门道士的君亲礼拜制敕成功(?),道宣与玄奘等上表认为没有沙门的俗拜也是可以的。麟德元年(664年)69岁时入终南山净业寺,以后专心于《大唐内典录》、《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广弘明集》等的集成著述。乾封二年(667年)72岁时,作为律学研究的总结创立了戒坛,著有《戒坛图经》、《祇洹寺图经》。阳寿72岁。其所创设的戒坛在后世成为中国和日本戒坛的模范。道宣,以梁代佛教史学者僧祐的转世而自信。弟子有很多,周秀继承他的法席,文纲在法孙辈出了鉴真。

1159.道璇
(702-760年)律宗。俗姓卫,河南许州人,少时慕道而出家,从洛阳大福寺的定宾律师。后参拜嵩山普寂学北宗禅。日本的普照、芝睿等于天平五年(733年)奉敕乘遣唐般入唐请道璇。道璇于天平八年与菩提仙那为伴赴日。因日本的律学不完备而折回,诏住大安寺西唐院,任传戒师,讲《梵纲经行事钞》,筑律宗的基础。天平胜宝三年(751年)四月敕命为律师。天平宝字四年闰四月十八日圆寂,阳寿59岁。为日本华严祖的初传,禅的第二传。

1160.东渐寺
在湖北黄梅县,也称东禅寺,莲花寺。禅宗五祖弘忍曾说过为振奋寺风而汇集黄梅七百僧众的豪言,而慕其门风,门下的僧人确实达到700余人。神秀虽以学德优良成为首座,被称为卢行者的无名的慧能却由弘忍在山中的臼房于半夜时密授衣钵而成为禅宗六祖,东渐寺是此传说的故地。且寺内与慧能有因缘的箕糠池、吴道子的传衣图、坠腰石等很多。近年的报告称慧能捣米时腰中所挂的坠腰石已遗失。

《中国佛教史辞典》(095. 1141-11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41.道恒
(346-417年)兰田人。从罗什学习,与道标一起不听从姚兴的还俗劝告,隐居山谷著《释驳论》和《百行箴》。执守心无义(心空无与观之说),抨击竺法汰、昙壱、慧远等人。

1142.陶宏[弘]景
(456-536年)梁代道士。茅山派道教之大成者,号华阳隐居,同时还有华阳真人、华阳隐逸之号。谥贞白先生。字通明。幼时读葛洪的《神仙传》,抱养生之志。永明二年(484年)从孙游岳处禀承符图经法开始修行。生大病时,实际体验了神秘的逍遥仙界。永明十年(492年)辞诸王侍读之职,不出茅山,以后努力著作和经营教团,通阴阳、五行、本草、医术、地理等,得梁武帝的绝大信任,蒙其多次下问,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著述方面有《真诰》、《登真隐诀》及《真灵位业图》等。

1143.导公寺
由南朝宋国的武帝(刘裕)为罗什门下的僧导所建立的寺院,也称东山寺。在寿春(安徽寿县),建有五层宝塔,规模相当大的庙宇。刘裕即位(420年)之前,在长安停留,其年少之子义真遭赫连勃勃袭击时,僧导与数百弟子一起守护,并平安地送达寿春。为报此恩,建立此寺并予以优遇。僧导以此寺作根据地,讲说《成实论》和三论,成为江南佛教研究的一个中心,对罗什佛教得以在江南传布起了很大的作用。

1144.唐高僧传
→续高僧传

1145.当今如来
北魏道人统法果主张皇帝即为如来,持有拜见天子如同礼拜佛一样的思想,决定了后来北朝佛教的国教性质,与庐山慧远的方外思想是相对抗的。

1146.东山法门
初期禅宗的集团名称。由达摩所开创的禅宗,暂时还是小规模的,出家生活也继承印度的传统。稍稍集中形成集团是在四祖道信(580-651年)五祖弘忍(601-674年)时,二人一起住长江中游靠近蕲州的双峰山(湖北黄梅县)。后来弘忍移至双峰东山,这样就有了东山法门和东山净门的称呼。此时大约有500名左右的修行者,显现了禅宗独立的先兆,出现了禅宗独自的礼仪和规则的源流,教义也成为对初学者指导的主要着眼处,出现了顿悟的倾向。

1147.道绰
(562-645年)生于中国净土宗开祖昙鸾没后20年。14岁出家学习经论,后在太原开化寺伺候慧瓒研究空理,评涅槃,并出色讲说。在昙鸾所住的石壁玄中寺见到昙鸾之碑,就于48岁时归依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以每日7万遍为限。唐代贞观以来,讲《观无量寿经》二百多遍,广劝念佛。太宗到玄中寺追寻道绰,发愿供养之。弟子有善导、道抚等。著有《安乐集》。

1148.道顾
(生卒年不详)活动于辽代道宗时,住五台山金河寺。著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大正藏第四十六卷),本书与一行的《大日经义释》和觉苑的《演密钞》同样,提出了华严与密教一致的主张。

1149.道树经
一卷。[三国]吴的支谦译。大正藏第十四卷。本经也称为《私呵昧经》,即是佛陀说法时对手的姓名。来吴的康僧会对本经作了序和注释。

1150.道生
(355-434年)也称竺道生。活动于东晋到刘宋时代的僧人,河北巨鹿人。为罗什门下四杰的第一位,庐山白莲山十八贤人中也数第一。跟沙门竺法兰出家,15岁登讲座,令当时名人感叹。20岁受具足戒,以后名声日益高涨,参与贵族和名士的讲席。隆安年间(397-401年)入庐山师事慧远,经7年的经论研究,以后作为慧远的弟子与慧叡、慧严、慧观一起赴长安,投鸠摩罗什门下。义熙五年(409年)归建康住音园寺,景平元年(423年)庆佛大什和智胜之请译出《五分律》三十四卷,当讲经时不仅是解释经文,还负担捕捉经书真意的任务。倡导善不受报义和顿悟成佛义等新观点。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及《应有缘论》等,引起造成与否的两种争论。再有六卷《泥洹经》在建康传布时,由于在经中主张阐提成佛说(断善根的人亦可成佛说),认为系异端邪说激起非难而惹祸,暂隐居虎丘山。元嘉七年(430年)再入庐山,在此受到众人的敬仰。元喜九年三月在东林精舍撰述《法华经疏》二卷,以后及至大本的《涅槃经》到达建康,关于阐提成佛,其说法是大致相同的,人人都惊叹道生的卓见。道生自得此大本《涅槃经》,越发勤勉地讲说。元嘉十一年十月,在讲本经时圆寂。弟子有僧瑾、道献。道献奉师说,明白地提倡顿悟义。著作除上面提到以外,有《维摩经》、《泥洹经》、《小品般若经》的义疏和《辩佛性义》等。现在仅存《法华经疏》。还有,在僧肇的《注维摩经》中也收录了很多道生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