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随感几则

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2015年10月22-23日在重庆举行。会议通知及日程等见全国联编中心网站,网站也将有会议资料下载(目前尚未上网;另有2007年起历年全国联编中心年会和2010年第二届开始的编目工作研讨会报告下载)。

这是我第3次参加这个会议。2010年第二届讲的是“信息组织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2013年第三届讲的是“RDA最新变化及应对”。这次王洋主任本来是希望我讲BIBFRAME进展的,但因为BF最近正式进展方面没有超出我以前讲过的内容,修订则正在讨论中、也还没有全貌,所以就改为“编目员的素养与修炼”,也是我这些年来接触不少编目员、对这个行业的一点感悟。

参会随感如下:

一、馆长的态度
本次开幕式国家图书馆主管采编的陈力馆长致辞,他特别说明没有用给他准备的稿子,因而不是应景之语。这是我第一次听陈馆长讲编目,他对编目工作的态度超出我以前得到的印象。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以下内容出自本人笔记,不保证完全符合原意):
1、如何认识编目工作。在编目萎缩现状下,国家图书馆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编目队伍。编目规则是变化的,目录需要维护。编目部是培养业务骨干的基地。
2、如何拓展编目工作。(1)图书馆内各类文献,需要一体化管理,进行编目;(2)非正式出版物、非法出版物(主要指盗号等),对学术研究、传承文化有益的,都应纳入,如同民国文献;(3)互联网信息的采集与提供服务,如何组织、整序,编目人员需要考虑和研究,否则后续整合可能会有问题。
3、如何创新编目工作。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互联网信息纳入,就是一种创新。

二、共识
中图学会信息组织专委会主任汪东波先生致辞,实际上是近年国内信息组织领域六个方面的进展报告。(1)紧密跟进IFLA标准;(2)FRBR研究热度不减,RDA研究方兴未艾;(3)BIBFRAME加大跟进力度;(4)规范数据应用与共享;(5)知识组织工具;(6)社会环境促进编目工作变革。
他在最后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本次会议能有一个“共识”,可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主办者手很快,当天拟就初稿4条,第2天上午提供给分会场的讨论稿修订为6条,本人参加的第1分会场讨论热烈、改为8条。闭幕式上宣读了修订稿,近期应该会公布正式定稿。

三、出版信息化真的要来了?
发言中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现任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复合出版技术总监孙卫老师的“出版信息标准化”,讲三个标准:CNONIX(对应ONIX)、PCNI(对应ISNI)、ISLI。特别是CNONIX,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有一个今年底、明年初即将在全国使用的系统,国家中心下有浙江、中南、文轩三个分支,图书馆择一连通后,可以实时了解全国图书的出版、印刷状态,获取电子样张、实施电子订单。
——听上去很振奋人心,不过一不知出版方面实施进展是否顺利(想起当年陈源蒸先生曾推动过出版界采用《中文图书标识规则》),二不知图书馆系统能否与上述分支很好的对接。

四、国图RDA实施进展
另一个关注的是罗翀主任关于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用RDA的报告。先前已看过她在《国家图书馆学刊》今年第3期上的“试论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设计思路”,国图RDA政策声明属详尽型的,与LC-PCC PS相近,接近“声明+手册”的格式,与CALIS的清单式不同(CALIS另有培训教材配套使用)。报告介绍国图翻译了所有4种国家级政策声明(包括德文),做了细致的比对;国图声明名称是NLCPS(FLM),即针对外文资料;国图期望声明完成后,明年正式开始实施RDA。另:第1分会场霍晓伟的报告谈到国图也有在日语实施RDA的打算(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
——很期望届时看到方便RDA应用的NLCPS(FLM),应该对全国西编普及RDA应用有很好的推动。

五、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集《编目:核心能力与挑战》收录了50余篇论文,FRBR家族(包括PRESSoo)仍占不少比重。没有逐一细看,大多只浏览过标题。
看到王宁、梁红善的“延边图书馆编目规则本地化探析”,感兴趣于做哪些“本地化”,却原来在制定《延边图书馆朝鲜文字文献著录细则》中有这样的条款:“如果文献正题名中朝文和中文混用,将不执行客观著录的原则,而是将中文翻译成朝文之后著录在200字段的$a字段中,并且在附注字段中进行相应的说明。”(p.290)还没说明需要提供附加题名检索点?表达性、用户的便利性体现在哪里?——由此可见普及《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真是很有必要!

六、会务
1、经验:时间上每场报告一小时+半小时休息,听者能集中精力,报告人超时也有弹性。赞助商在会场内外树易拉宝,没有现场宣讲,节约会议时间。
2、周到:宾馆在地铁站边,是两条线换乘站,出入方便。
3、用心:除了会议联系与宾馆交通信息,还总结了周边景点、美食和伴手礼,且印为单张(而不是在会议手册中),方便来重庆前没有做功课的与会者外出携带。见微博图片

[update 2015-11-4]《图书馆报》报道:思考编目现状,达成八项共识 / 白玉静(第282期第1版 2015-10-30)
[update 2015-11-5] “八项共识”文本见:中采青年之家的博客: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达成八项共识 (2015-11-03)

附:先前会议博文:
第三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RDA相关(2013-10-23)
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第一天(2010-6-3)
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第二天(2010-6-3)
第二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随感(2010-6-3)

年终学术:上图学会2014年12月双月讲座

年末会议接二连三,今天上午是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4年12月双月学术讲座。会议通知星期二下午才上网,而且用主持人Keven的说法,年会也才开过,不料人气还是很高,报名人数超过预期的50人,因此换了一个略大的会场——事实上还有没在网上报名直接就来的,所以会场坐得比较满。报告时间每人一小时,可以讲得比较从容。

秦健教授讲《数据与数据服务: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认为数据服务已是美国图书馆的新常态。
– 数据服务到底可以做什么?印象中近年谈得较多的就是data curation,国内也有图书馆开始尝试,今年上图学会年会主旨报告之一殷沈琴讲的就是复旦经验《高校科学数据监护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告的数据服务范围更宽些,涉及服务的变化:从数据管理到数据服务、从呈现到分析、从馆藏(collection)到产品(production)。换言之,让数据“活”起来。作为实例之一,介绍Peter Leonard,耶鲁大学图书馆专职做数字人文研究的图书馆员,利用现有的工具(包括Google的Book Ngram Viewer等),为人文科学挖掘大数据集(原文链接见下)。
– 一直很困惑图书馆未来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仍停留在提供馆藏上,在去中介化的趋势下未来真的不乐观。近年逐渐升温的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等等,也是为了应对这种现状。然而,学科馆员定位似乎很尴尬,在能做什么和用户需要什么之间很难找准位置。耶鲁的例子确属于“数字人文”领域,但看起来也是图书馆员(学科馆员)能做的。
当然,要做延伸服务,最重要的是人员,还需要接受培训。就国内而言,不说图书馆领导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眼光,提供培训者恐怕也难以寻觅。
– 报告谈到数据资源领域一些术语的变化,指出术语变化显示观念改变,比如从数字馆藏(digital collection)到数字数据(digital data)——雪城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课程已改名“数字数据基础”。如我这般原来看这些术语没有什么感觉的,现在有了另外的视角,或者也可以用Google Book Ngram分析一下这些词的变化趋势——这是有墙的。秦教授每年回国,切身感受“墙”对做研究的损害,报告中另一个例子是纽约时报关联数据,也是有墙的。

戴着Google眼镜的张甲馆长讲《大数据再定义图书馆服务导向》,从他乘坐没有方向盘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的体验开始,直观说明大数据分析。
张馆长身为图书信息中心主任,报告例子中不少是高校信息办或者信息网络中心做的数据分析,很有启发。图书馆长有双重身份者还有不少(比如以前的重大、现在的厦大),为图书馆与网络中心合作提供不少方便。报告中也有图书馆的例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案例。
不过听完报告,对于图书馆有没有大数据,或者对现在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到底能做什么,还是未能了了(抱歉,悟性不够)。

秦健教授的数据服务,张甲馆长的大数据,针对的都是新形势(或者新常态)下的图书馆服务,对大家比较有吸引力。我的《书目用RDF词表与本体概况》则比较小众,原是为上图设想把CNMARC数据发布为RDF而准备的。虽然针对的是对该主题已经有所了解的人,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知识积累不足,原来假定是小范围交流,有些问题是想共同探讨的,没想到变成了公开讲座,要面对那么多人,心里还是有点发毛。最终一个人自说自话讲得还算顺利,希望现场听众也有所收获。
PPT已经上网,请移步上图学会网站“资源”,注册登录后下载

参见:
耶鲁的例子见今年IFLA年会文章:Peter Leonard. Mining large datasets for the humanities. IFLA WLIC : (2014).
早年黑Google的博文:Google实验室新品Books Ngram Viewer:数据的可靠性(2010年12月18日)

在嘉定图书馆举办的上图学会2014年会

很早就在手机地图上收藏了嘉定图书馆,想着什么时候下决心去看看这个在国外得了室内设计奖的图书馆。听说今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年会定在该馆后,第一时间网上注册。今天开会,一早公交换地铁,然后在嘉图志愿者引导下转接驳大巴,花了差不多一小时,到达图书馆。会议签到后,趁会前半个多小时在各处转了一圈。虽然缺乏艺术细胞,但不妨碍我喜欢上这个随处可以看到风景的图书馆。
本次年会开幕式也是嘉定文广局的“文化嘉定云”新版上线仪式。馆大厅有个该网站的展览,做得很高大上,而无处不在的网站二维码,甚至做到了会议小礼品钥匙圈上。看了介绍,也访问了网站,确实做得不错:文化嘉定云

当然不能忘了主要还是来参加年会的。
参见: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4年年会日程(大部分报告PPT及主会场录像估计会陆续上线)
[update 2014-12-25] PPT下载-需注册登录
[update 2014-12-26]报告视频上线-需注册登录。现在有4个主旨报告,重看仍觉得很有感染力,很推荐。
(微博话题:#新常态新思维新服务#

踏着时间点进剧场,五百多人的会场,只有前面几排还有空座。原以为是留给领导的,不料后来介绍嘉宾时发现,领导们都坐在第八排。
本次年会主题“新常态、新思维、新服务”,由K师相当传神地英译为“New territory from the new thinking for the new normal”。有同仁以为图书馆也跟风“新常态”,殊不知早在二年前的东莞中图年会上,上图吴建中馆长就提出了“新常态”。(参见建中读书: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吴建中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上的报告,2012-11-22)
本次年会主旨报告没有请业内大腕,而是请了四位青年才俊,还为每人制作了一幅易拉宝,光彩照人(微博图片),羡慕嫉妒恨有没有?每位报告15-20分钟,互动10分钟,包括专家点评、听众提问。前两位帅哥是教师,一个讲理念、一个讲方法,均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后两位美女是馆员,一个讲数据、一个讲阅读,娓娓道来、沈稳大气。上午会议到12点半才结束,会场秩序良好,可见报告内容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当然先前的茶歇很丰富,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原因。[抱歉因为美食,遗漏主持及点评专家李国新、张甲、李超平的精彩,可以自行脑补,或者看即将上网的视频]
[update 2014-12-19 补一段] 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李国新教授一身而兼二任,开幕式作为文化部专家发表讲话,借用一句戏评“真的很像钦差大臣”;主旨报告作为北京大学教授作主持兼点评,对年轻人优评有加,而且竟然知道阿兹猫出自蓝精灵——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陪小朋友看电视的积淀。

上午会议结束,早上的寒意和雾霾一同渐渐散去,在冬日暖阳下步行去午餐,感觉天气相当帮忙。

下午有六个分会场,作为委员,参加信息资源组织专业委员会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与保障”分会场,第一版块专题发言,第二版块互动交流。
专题发言共有7个。段双喜“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13年外文图书保障率调查报告”先前在馆内已经听过,比较推荐;另外从个人角度,对交大张轶华“电子资源编目实践与思考”和华理康健“中文图书征订书目分析与评价系统”比较感兴趣。
以我听会经验,发言超时是常态,尤其是在给定时间不足25分钟的情况下。如果只给15分钟,则需要和报告人约定,省略背景知识之类,以大家都具有相关常识为前提。
互动交流在延时45分钟后开始,主题是“RDA的脚步近了”,本人参与。前一周上图联编中心年会时遇专委会主任李芳,谈起如何才能说服领导决定转向RDA,因而做了一点有针对性的准备。因互动时间有限,只是部分表达了我的想法。
今天午餐后遇到上外白晓梅馆长,也谈及同样问题,故决定将会前准备的简单内容另写博文一篇,供感兴趣者参考。(原想附在本博文后,但似乎混在会议一起内容太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