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的未来:四分之一世纪前的预测

在伊大时Pauline Cochrane教授有个讲座──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组织方法。老太太八十多了,一个半小时站着娓娓道来,清晰的思路、健康的体魄,令我心生羡慕。更令我佩服的是她给每人发的那份阅读材料,竟然是专业期刊最新一期上的文章。不用想就知道,自己如能到她这个岁数,肯定早已离专业远远地了。
带着Pauline的阅读材料上飞机,细细读那篇文章以消磨时间:
The New User Environment: The End of Technical Services? / Bradford Lee Ed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2010. p.93-100

形式上是读者来信,长达8页,大段引用编目领域诸多知名文献及熟悉的服务与应用,结论从标题“新的用户环境:技术服务的终结?”也大致可以想像。
只是这篇文章别有含意。
文章开篇第一段:“技术服务:一个过时术语,用于描述20世纪大多数图书馆的最大部分员工。这部分员工倾心献身于神秘的选择、采访、编目、加工等过程,为图书馆用户准备包含信息内容片断的物理资料。其过程复杂、昂贵、耗时,通过生产甚至难于为其他图书馆员工所理解与解释的记录,极其有限地直接服务于用户,却消耗了图书馆财力与人力资源的75-80%21世纪,新型出版物、以及提供通用记录与信息内容普遍访问的新技术的来临,使这种组织结构过时了。相比其他任何单一因素,一般认为组织结构的改变,导致21世纪前十年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大幅度改善。”[加粗为本人标注]
接着作者说明,那并不是他现在所写,而是出自25年前的旧文(Norman D. Stevens. Selections from a Dictionary of Libinfosci Terms. Technical Service Quarterly, v.1, no.1/2:260)。从行文看,其预见性恐怕让很多人吃惊。

1983年秋冬《技术服务季刊》创刊特辑,主题为“超越‘1984’:技术服务的未来”,收录不少展望文章,本文中引用的还包括:
Michael Gorman. Technical Services, 1984-200 1 (and Before). p.65-71
David C. Taylor. The Library Future: Computers. p.85-93
Gregor A. Preston. How Will Automation Affect Cataloging Staff? p.129-136

据作者说,该期中的某些预言成为现实、很多没有,而在这25年间出现的戏剧性变化,多数未被预见。无论如何,创刊号竟然发表这样唱衰本领域的文字,还是很不可思议的。

PS: 一篇读者来函,竟然要二年才得以出现在期刊上,也够令人吃惊的)

附:关于Pauline Cochrane

1、介绍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and Syracuse University

2、Wiki简要词条

3、自述(A Report to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及早年照片

4、王芳的博客:在UIUC拜访图书情报学家Pauline Cochrane (2010-5-27)(附合影)

新书介绍:本书已过期


在《出版人》2010年4月15日第8期上看到一篇欧美新书点评“图书馆员VS信息革命”(编译:海绵,p.101),介绍《本书已过期:图书馆员和网络馆员如何拯救我们》(This Book Is Overdue!: How Librarians and Cybrarians Can Save Us All )(书名原译不太专业:这本书来的太迟了)。
虽然看完书评仍不知道书名给出问题的答案,但关于本书及作者,还是有些有意思的信息。

作者玛丽莲·约翰逊(Marilyn Johnson)
作者是一位编辑与撰稿人,其出名源自为诸多名人写讣闻(都是些真正的名人,如黛安娜王妃、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凯瑟琳·赫本、鲍勃·霍柏、马龙·白兰度)。据说很多重要人物愿意在还未离世前先预约她写好讣闻由自己先过目。她之所以想到写图书馆员,也源自2006年看到MARC之母亨丽埃特·艾弗拉姆的讣告。
亚马逊上可以看到该书的完整目次,也可做书内检索。在致谢中看到作者访问了不少业内人士,在参考文献中竟然还有柳别斯基的编目规则,显然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作者的立场是“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信息的时代,传统的新闻来源入不敷出,出版商眉头紧蹙,我们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图书馆员,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指出最好、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不过呢,由这样一位讣闻专家为图书馆员写书,还真有点暗讽。

书评中介绍到以下二类新型图书馆员。在我们这里的话,前者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者估计要被请喝茶:

马路图书馆员
他们离开了图书馆,走到了公众身边。他们随身携带iPhone,把他们的信息收集技能带到大街上,他们向路人传播各种信息,从头条新闻到路况报道。在2008年明尼苏达州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们得到了“马路图书馆员”的称号。“马路图书馆员”受到了激进参考咨询小组的鼓舞和启发。

激进参考咨询小组(Radical Reference)
激进参考咨询小组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人群,例如游行示威和政治抗议方面给予参考咨询,上街提供信息咨询,例如地图、实时信息、政策等。他们所在的城市包括纽约、洛杉矶和波士顿。激进参考咨询的行动要植于“信息的平等是天赋人权”,“公共图书馆必须担负‘人民的大学’的职责”等理念,图书馆员能够参与其中,影响未来,“否则它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改变发生”。

[update 2010-05-27]
Nalsi翻译的同一篇书评:图书馆员:数字时代的开拓者 (2010-02-10)
来源:In the digital age, librarians are pioneers by Judy Bolton-Fasman (February 10, 2010)
注:首发于书社会

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

    信息素养项目进展报告《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ess Report: “Lessons Learned: How College Students Seek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 by Alison J. Head and Michael B. Eisenberg. INFORM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cember 1, 2009. 42p)(PDF 3MB)。这个由Proquest资助的研究项目,在2009年4-5月间,对美国三所四年制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三所二年制学院共27,66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2,318份,平均回收率在8%。报告提供了统计数据、图表及分析,与信息搜寻相关的主要发现是:
2、对课程相关研究作业,几乎所有学生都首选教参而非Google;日常生活研究中,则以Google和维基百科为首选。
3、馆员未被学生充分利用。在做课程相关研究作业时,80%的学生极少向馆员寻求帮助
4、从事课程相关研究时,90%学生向图书馆寻求某种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如EBSCO,JSTor或ProQuest),评价这些资源内容可信、信息有深度,能够满足教员的期望。
5、尽管最初是馆员在新生培训时告知学生使用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在调查后的访谈中,学生表示,随着其进入高年级,他们以教员作为有价值的研究指导者。

    这是报告中的一个统计图(图8:需要进行课程相关研究时所用资源(p.17))

    看此图有二个感想:
一、图书馆员排在倒数第二,不应该觉得失落,这反映了大学生本身具备了相当的信息素养。如果碰上可以用Google搞定的问题、可以查数据库找到的资料,可以通过OPAC查询然后到书架上找到的书,都要跑去咨询馆员,只能说明图书馆在读者培训上的失败。
二、教参第一,Google仅排第二,反映中美教学方式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大学教学仍然是满堂灌,很少要求看课外读物,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图书馆就是一自修室,空调开没开比有没有书更重要。我们也做教学参考书,但图书馆一头热,教师应者了了,教参书也没有供不应求,有必要规定较短的借期。

    图书馆服务做得如何,常常会有定量指标。如前所述,解答读者咨询量并非合适的指标,它只是一个工作量指标,但不是评价工作效果的指标。我总希望什么都让读者知道得明明白白,物理标示明确、或者有明确的规定可查,来提问的越少越好──如果读者经常为小事“烦”你,其实他比你更烦。其实读者很讨厌态度超好,却又解决不了问题的馆员。
    报告中一位学生的面谈记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我“喜欢”的读者(p.21):
    “一般而言,没必要与馆员交谈──如果图书馆布置合理,你可以联机搜索资料,一旦发现,你可以预约后去取。或者如果你知道物理位置,你可以自己直接去拿。当这些途径都失败,我会去骚扰馆员。否则,有可用资源,为什么要占用他人的时间。”

    对同样的数据,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从报告结论看,作者的解读显然和我不同,大概因为我不是参考馆员,也不喜欢读者老是来“骚扰”──最理想的状态是解决常见问题,次之是准备好解答资料,尽可能降低被骚扰概率,即使被“骚扰”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掉。最讨厌不过的就是被一遍遍地问同样的问题,然后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回答!

Via Free Range Librarian by K.G. Schneide: Must-read 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Report (December 1,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