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怪癖”无关

    这两天最郁闷的是toPim无法访问。我不知道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而我所有的RSS源都保留在那儿,竟然没有及时导出!
    因为没有东西可看,所以看了不少如今在blogger圈中正热闹的“怪癖”游戏――怎么正好和游园相反?对岸创始(15日)的这个连环游戏,居然不到一周就跨过了海峡,可见网络力量的可怕。到大陆后,由keso(21日)――方军(21日)――阿北(22日)――钱涂(24日)――游园(25日)――我,居然正好六度,跟对牛乱弹琴的网络牛人有了联系。
   游戏开始到今天才十天,参与者写的怪癖已经不少了。看过,“怪癖”本身并不好玩儿,倒是他们的文字、他们对此游戏的态度以及他们指定五个后继者的不同理由看起来更有意思。

    其实连环游戏从小到大自己遇到过很多,基本玩法都是收到信后再转寄给其他若干人。原先的游戏目的很单纯,就为了收益。所以不只抄写、转寄信件,还要给信中所附的几个地址寄其他东西,如各寄一毛钱(那时钱还是很值钱的),或者各寄一张明信片――将来发信者也会收到这些东西,积少成多而可发财或丰富收藏。有点象现在的传销。
    后来的游戏就有点恐怖了,常声称如收到后不转寄,就将有天灾人祸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对这种游戏的目的我一直很迷惑,更迷惑的是参与者竟然为躲祸而将之转嫁给亲朋好友。
    这回游戏的发起人对留言者将她的游戏与上述连环游戏相提并论颇为不快。的确,被称为Blog tag的这个游戏,以取乐为目的,既不敛财、也不恫吓。如果说发起人有所收获的话,就是在了解朋友的同时,扩大了自己blog的影响力。
    之前我唯一参与过的一次连环游戏是寄明信片。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收到信后很是困惑,要求转寄10封信+10张明信片,是一大笔开销。并且无论我寄给谁,下家也需要这一大笔开销。我自己已经为此发愁,如何再能让10个朋友象我一样发愁呢?最后的结局大概很可笑,我打破规则,只给写信给我的人寄了一张明信片,算是让他没有白白地给我寄了信。

    这回的游戏,在我也是类似的。如以前所说,我很自闭。所以只写下自己的“怪癖”,不再去打扰别人了。是为第一“怪癖”。
    第二,怕听表扬。一听到有人给自己戴高帽子,立刻条件反射“三省吾身”,直到发现足以否定表扬的事实或解释,才能心安理得。
    第三,和钱涂讨厌鸡内脏、鸡爪相反,自己吃荤菜时特别钟意那些角角落落。无论鸡胗、鱼头、猪肺、虾脑,概在喜欢之列,大块的整肉还不爱吃――遗憾的是,不包括鸡尾、鸭尾。
    第四,据说我睡着后眼睛是睁着的,非癖而怪。三国的张飞、曹操与我同怪。如果keso也有此特征,那小偷恐怕一进门就吓得落荒而逃了。
    第五,怕人知道网上的自己是生活中的某人。有这个怪癖的人不止我一个,如一问也曾对此执着得很。如今一问已经无需再做什么否认了,而自己还在时时的小心翼翼。明明纸是包不住火的,却一定要去试。叹!

 

剪不断、理还乱――无奈的博客托管服务

    随着方兴东谦虚地自降身价,博客中国(博客网)越来越令人恶心,使得身居其中的我们很是尴尬。我一直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向来不造访其主页。改版后,每次退出登录,其主页都会不期而至,我一般也就是关闭了事,眼不见为净。

    在博客中国刚改版时,问题多多,但大多数人在抱怨的同时都选择忍受,而没有转换到其它BSP。钱涂曾因之感叹网络的“粘度”。其实,要迁移大量数据固然是件麻烦事,更大的问题是,有哪个博客托管网是如意的?
    不说现在冒出的收费问题,如果服务真的很不错,整个环境、功能、速度、稳定性也不错,出点小钱也没什么关系。问题是,令人满意的BSP实在很难说有。恐怕每个BSP的用户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曾使用过多种BSP的服务,虽然在不同方面互有差异,也没发现哪个比哪个好到哪里去。
    国外BSP服务好些?
blogger速度很快,发贴特爽,但其阅读界面(blogspot.com)没有开放大陆访问,在那上面发贴,只能是自娱自乐,我甚至都没看到过自己的blog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模样。游园曾介绍过在网址后面加“.nyud.net:8090/”的方法,我试过,对我的那个无效。
  
MSN Spaces刚开放时,好评如潮,用户飚升。然而它实在是个太简陋的东东,比如除了图片,不能上载其它文件。要像老槐那样向大家提供PPT,根本没有可能。

    Keven因为博客中国删掉其评论而大光其火,声称不再更新了。这只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MSN Spaces把整个网站都删除了,用户也没什么可说,因为其“使用条款”如是说:“12. 终止;访问限制。微软可能会随时、因为或不因为任何原因、在通知您或不通知您的前提下终止此协议,或者终止或暂停您对 MSN 网站的访问。如果发生了终止或暂停,您对 MSN 网站的使用权将立即停止。如果发生了终止或暂停,您存储在 MSN 网站上的信息可能将无法检索。 ”
    或许国内服务条款没有这么直白,但说到删除内容,实在是与BSP没什么关系的。如Keven所说,“看看bokee的首页,也不知道谁更‘涉及不当内容’”,但现实就是如此。
    我在Spaces上的一个blog,曾经想发一篇很生活化的文章,结果是告诉我:“此项包含禁止的语言。请从此项删除禁止的语言。”莫名其妙之余,又不知何词犯忌,反复修改正文仍无法发表,后来得知Spaces对标题设禁,改掉才发成。博客中国在发文时也会有类似信息;发评论不成也是常有的事。那次通告罗友松先生去世,我原本的标题是“悼念罗友松先生逝世”,不巧某公正在此前过世,于是发不成,最终标题改为“
罗友松先生驾鹤西去”才发成,倒也显得更有文采些。
    删除内容而能告知,实在是件很人性化的事,不值得因此而动怒。当然如果能告知删除的是什么内容,那就更人性化了。

    Keven已经在Donews重新开张了他的“数图笔记”,与Donews的IT背景很相称。他还有自建一个独立博客的打算。我没有能力与精力自己建站,也不知道网站备案后,是不是只须“自律”,或者也会有一大堆过滤词在那儿等着你。
    想继续写下去,除了忍受,对此你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关于博客中国,参见:
方兴东:
大教堂模式面临冲击:谁是最有名的博客?
李希金:谨防博克中国成为垃圾场

 

网络的平等――看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续)

    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报告的精华不在“历史”描述,而在他对网络图书馆学的认识与观点。如第一部分中论坛与博客的比较,第二部分对网络图书馆学兴起原因的分析。第三、四部分对图书馆图书馆学的正面与负面作用,竟然能分析出10+5条,且侃侃而谈,分析得丝丝入扣!作为一名网络冲浪者,忍不住逐条对照自己,看有几条可以对号入座。

    特别感兴趣于王波对网络平等的描述:

“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它没有论资排辈,没有上下尊卑,没有门第等级,在这个平等的交往环境里,图书馆员们形成的专业圈子的基础完全靠才识、幽默感和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品,因而更纯粹、更牢固。”

    不过,到了报告的第五部分“对网络图书馆学发展的建议”,王波看法忽然大变,表示“不赞成图书馆员开设博客”。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而写博客,自然对此看法无法表示赞成。先分别引用报告中与之相应的二段文字:

“我认为图书馆员不方便参与博客,因为其所有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都是被预算好的,根本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如果非要在博客上展示才情、满足虚荣,其言论记录很容易成为不务正业的罪状。”

“建议图书馆学教师、在校研究生、图书馆管理层、退休图书馆工作者多参与网络图书馆学。目前网络图书馆学的几种形式中,博客已经成为主力,博客需要长期维护和更新,需要创建者有充足的时间,在图书馆界,图书馆学师生和、图书馆管理层和退休图书馆工作者,或者有时间安排相对灵活的工作岗位,或者以休闲健身为主要生活内容,应该为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多作贡献。”

    不知道广大馆员看到以上文字会不会感到很悲哀?馆员“根本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写博是“满足虚荣”,上班时间写博更是“不务正业”;而“图书馆管理层”则“有时间安排相对灵活的工作岗位”,(上班时间)写博是“为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多作贡献”。当然后面的“上班时间”是我加的,但无疑符合报告原意。
    普通馆员,上班时间是得小心谨慎,以免有丢饭碗之虞,因为政策掌握在他人手中。去年以来,国内外因博客而丢饭碗者不乏其人,或暴露身体、或泄露内幕消息,但并未听说因“展示才情”而下岗者。
    “八小时以外是我的自由”,难道馆员也“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现实中不分馆长、馆员,论文人人写得,何以到了平等的网络,参与者反倒要分三六九等?真让我等小馆员寒心!

    有一说一,未能“笔下留情”,还望王波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