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地图

    看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统计数据,只有二千多个,我总不相信。全国县级市就不止这个数,省府、大城市还有区图书馆,怎么就只有这几个图书馆?
    还记得小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但街道有图书室。虽只小小一间外借室,放学后去借书,还是很愉快的记忆。这种图书室,在国外的公共图书馆统计中都是包含在内的,难道我们不包括?
    今天看到《文汇读书周报》报道――“281家图书馆可按图索骥 上海诞生‘图书馆地图’”:“为建立学习型城市、体现上海城市精神,使上海市的图书馆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市民,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测绘院共同编制的《上海市图书馆分布图》近日‘出炉’”。除43家高等院校及专业图书馆外,分布图标注了238家公共图书馆(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少儿馆)的地理位置。(2005年10月14日第2版)
    如果说上海一地就有大致全国十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用这种不同统计口径得出的数据进行国内外对比说事,又有什么说服力? 用Google本地搜索查到的上海的图书馆地图

    曾见过国外放在馆内随取的本地图书馆分布图,没有那么多分馆,是比较简单的示意图。《上海市图书馆分布图》与测绘院合作,自然是绘制正规、印刷精美的那种,免费索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如何可得此图?报道说,“凡11月双休日在上海图书馆上图书店购书满40元者,即送地图一张。凡在11月成为上图书店会员并预存300元购书费者,赠送一张地图和一份明年《文汇读书周报》订单。”没有提及是否可售、售价几何。
    如果获赠只是得到这份地图的条件之一,那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只送不买,只是该书店的营销手段,那就太过份了。

    现在Google、雅虎已经开放了地图服务的API已有一些人利用这些地图做了千奇百怪的应用。期待哪位高手能做个网络版的图书馆分布图。这里放的是目前直接利用Google本地搜索,检索内容“图书馆”、检索位置“上海”得到的首页结果图。

更新(2005-10-31)

看到一幅特别的图书馆地图:受卡特里娜与丽塔飓风严重破坏的公共图书馆(GOOGLE地图,含馆名与受破坏情况)
Public Libraries Affected by Hurricanes Katrina and Rita

更新(2006-1-23)

根据leon提供的信息,《上海市图书馆分布图》已经有了电子版

 

由OCLC TOP 1000想到的

    Lorcan Dempsey推荐2005新版的OCLC TOP 1000――OCLC成员馆收藏最多的1000种文献。这篇“Top 1000 works”从标题开始就一直在强调“作品”――集中不同的版本与译本。在FRBR深入人心的情形下,很吸引人。

    去年OCLC首次编制TOP 1000,自己当时凭直觉以为是按各书目记录下的馆藏数从多到少排列得出的,全然没有注意前面的说明,是通过全球图书馆的“购买投票”评出的值得收藏的智力作品(the intellectual works that have been judged to be worth owning by the “purchase vote” of libraries around the globe)。今天仔细看TOP 1000,发现在书名、作者下,有二个数字,分别是Library holdings(馆藏数)和Bibliographic records(书目记录数)。既然是图书馆收藏最多的排行榜,排序当然是以“馆藏数”为依据的。但这是由同一作品的不同书目记录下的馆藏合计而成的。我原来忽略了“智力作品”一词,把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状态下相当复杂的集中同一作品的算法,看成一个简单的排序,实在是极可笑的。

    大致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TOP 1000,发现一个奇怪的数据变化。《圣经》由去年的第二上升到第一,原没什么,奇怪的是数值的变化:
                         2004      2005    变化
Library holdings:       271,534  796,882  2.9倍
Bibliographic records:  36,738    93,567  2.5倍

从上述数据来看,如果说图书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购买大量《圣经》,这种解释已经很勉强;如果说全世界的出版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在一年内出版几万种《圣经》,差不多可以说是笑话。可能增加的有部分回溯的旧书目数据,但数据变化如此之大,只能认为是算法变化所致。也就是说,OCLC进一步改进了它集中同一种“作品”的算法,包括了更多原来未视作同一作品的书目记录。这本身就是OCLC的财富,也是它雄霸图林天下的资本之一。

乱弹一篇:
    Lorcan还推荐TOP 1000的副产品“Fun factsabout the updated OCLC Top 1000。其中有一段关于TOP 1000中出版次数最多的作品,一至四位分别是:《圣经》,《哈加达》(犹太教《圣经?旧约》故事),《神曲》和《古兰经》。看着这几部书,四大宗教,独缺佛教。仔细想想,佛经众多,却并没有一部象《圣经》、《古兰经》那样所有教徒都熟诵的至上经典。佛教徒也如佛教经典一般四分五裂,因之与其它宗教相比,终是处于弱势。

 

维基版的OPAC什么样?

    5月的时候,OCLC的首席科学家Thomas B. Hickey在他的博客Outgoing上,向大家披露OCLC的WorldCat Wiki计划,用维基――也就是众人的力量――完善WorldCat。人们可以给相关的书目记录加上评论、封面、注释等。
    最近看到LISNews消息“Wiki WorldCat (WikiD) Pilot From OCLC”,说OWC在9月开始了其联合目录的维基试验计划,并提供了计划的网址:http://www.oclc.org/productworks/wcwiki.htm

    计划说明图文并茂,可以一窥维基版OPAC的概貌。具有维基功能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Reviews:给文献添加评论,看别人写的评论
Edit table of contents:编辑目次
Notes:给文献加注释

    图示中以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但截止目前,通过OWC查同样ISBN的这部小说,还看不到维基功能。
    对比OWC检索结果与计划中的图示结果,计划图示中有“My Account”,而OWC没有,而且计划图示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作为Lance Osborne这个用户的“My Library”。
    维基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涂鸦,是否OWC的Wiki以注册用户才能参与写作的方式予以某种程度的控制呢?是自己直接管理用户,还是借助于成员图书馆的用户认证?计划主页没有说明。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的OPAC,也没有看到与OWC的链接。

    在现在的OWC,没有看到维基功能,倒是看到了editions――将同一文献不同版本(包括语种、载体等)集中在一起。这个功能以前是没有的,不知道这种变化始于何时。FRBR在OPAC的应用,在集中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这一点上,基本上已形成共识。OCLC以往的许多FRBR试验,归结到OWC中,现在就只看到“版本”这个标签了。

    计划说明,联合目录的维基未来会由OWC扩展到WC。这么麻烦增加维基功能,目的为何?“将OCLC编目合作扩展到非编目图书馆专业馆员与用户。帮助成员馆鼓励、吸引与管理其本地用户群的输入,引起他们对图书馆内容的兴趣。通过OCLC的合作方式的益处在于,使每一成员可以访问所有成员的内容,在WorldCat内部建立起一个社区的感觉。”
    吸引用户参与、增加服务的粘度,是Web 2.0时代最重要的因素了。以往的OPAC是单向的,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书目信息,现在,用户也可以在书目信息中加上自己的看法、补充书目中缺少的信息、随时更正错误的信息。其实维基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当然是一种不错的编辑工具。   

参见OCLC首席战略家、研究部副总裁Lorcan Dempsey的博客文章:
“让数据起作用――Web 2.0与图书馆目录”(Making data work – Web 2.0 and catalogs

更新(2005-10-10):
Lorcan在上文中说维基在周末可用。计划的网页是说9月开始的,我耐心地等了几日,到了中国周末的晚上(还只是美国的早晨呢),还是太心急了一点。Lorcan在9日的博客中宣布已经可用(Putting the Wiki in OpenWorldCat)。现在点击上文中《达芬奇密码》的OWC实例,已经可以看到。
Lorcan文后的第一个评论者说:维基功能在哪儿?不就是亚马逊的那些东西,可从没有听说那些功能被称作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