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平等:由雨僧的“争论”想到的

    因为通过RSS阅读,所以不知道由雨僧的“TO:不同看法先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直到看到他的“争论”。如“争论”所说,大家都在各说各话。因为理解不同,也因为立场不同。或许每个人的立场都是预设的,因为他本身是属于某个类别之中的。

    事情由“不同看法”在学网上的一段话而起:

“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图书馆人更应该搞好科研,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我们的生存价值,试想你一个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一堆工人一起工作,再不稿些科研、写一些论文,谁人还看得起你呀,恐怕连在自己孩子的面前都抬不起头。”

    我没有象雨僧那样看出“不同看法”轻视工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有些学历的图书馆人在图书馆中的无奈。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不同层次、做不同工作的人组成的。工程师不会觉得自己是“和一堆工人一起工作”,为什么“不同看法”会如此认为呢?我猜想他与工人做的恐怕是差不多的工作。他不甘心如此,而又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看不起工人。

    雨僧说,“人为将人群分为各种身份,从而导致社会地位的差异,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是一种非常落后的观念。”我非常赞同,但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在发扬光大。所谓图书馆员社会地位低之类的说法,不正是一种反映吗?
    如果说,人是平等的,看看周围的环境,无异于痴人说梦。国外悠久的“平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所谓“人生而平等”,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如雨僧所说,这种平等是人格的平等。
    精神上的平等,与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差异是否巨大没有关系。对美国情况不了解,但知道一些香港的情况。那不是外国,但依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体制,应该与英美相差不多。多年前曾通过网上的招聘信息了解香港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当时招聘信息一般都介绍收入及其它待遇。不同学校略有差异,工作年限长短也影响收入水平,大体记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收入对比情况是:

  • 馆长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6-10倍之间
  • 主管级专业馆员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2-5倍之间
  • 普通专业馆员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1.5-4倍之间

    香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分成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在大学图书馆,专业馆员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不谈薪酬,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可说是鸿沟。鸿沟可以跨越,比如通过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学历,转而去竞聘专业人员――前提是在招聘,绝不是自然升迁,跨越这个鸿沟可能意味着跳槽。但鸿沟是不可填平的,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只能是非专业馆员。助理馆员只能做辅助工作,如编目,只能做套录,不能做原编;资深的助理馆员可以做原编的著录部分(输入),最终仍需要专业馆员标引并校对完成原编。同样,花高薪聘来的专业馆员,不会让你去跑库上架,更不会让你打扫卫生。

    精神本是太过虚无的东西。经过五十多年的精神洗礼,国内比境外更强调人人平等,也就是实际工作层面的平等。工作“一条龙”,无论学历、职称高低,可能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要检查卫生,人人参与拖地、擦窗、大扫除。领导们会强调学历高,应该做得更好,实际上并非所有类型工作都是如此,学历高可能可以向读者推荐图书,但上架排架未必有工人麻利。这种工作无差异的结果是,工人会觉得,你也不过做同样的事情,凭什么拿的钱比自己多,学历高者觉得无法发挥自己特长而失落。这也是很多图书馆矛盾、包括留不住高学历者的原因。

    的确,单纯写写文章,无助于改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从讨论来看,似乎不但别人看不起图书馆员,图书馆人之间也互相轻视。高学历者看不起工人――真的吗?为什么?有必要吗?不可思议!低学历者看不起高学历的,因为有本事的全都跑光了,你没跑,证明你没本事。连雨僧都说(尽管前面有一句“用你自己的心态”),“你都混到干图书馆的田地,还自负什么本科研究生”――看了是不是更让人心寒?
    无论如何,人首先要生存,要心情舒畅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不影响工作、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如果写文章能让图书馆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获得自信、感到快乐,在现实(职称)上更上一层楼,哪怕算不上“科研”,哪怕没有“价值”,有关系吗?

 

慢慢地消亡:不只是编目

    已经很久了,图书馆的分类编目进入了夕阳产业,因为有随书送/买目录卡片/机读书目信息,因为有联机联合编目,需要自己编目的东西不多了。做的人未必觉得编目简单,而旁人则几视分编为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信息咨询当属朝阳产业无疑。
    当然,平庸是与具体的工作无关的。做分类编目,只要注意积累、钻研理论,你也可以成为专家;做信息咨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没有触类旁通的信息意识,也可能只是一个机械的找手。毕竟信息咨询专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所谓前途,尽在自己。只要你不想跳槽转行,“积极”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用心”完成本职工作,从中自有所提高。遇有疑问可讨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此为箴言。不要觉得自己大学毕业业却不懂多多有失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才会被别人看不起。多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千万不要为完成工作指标而不求甚解。不必做得过于卖力,完成指标就好。有闲时看看专业书刊、专业网站才会有所提高。

    上面是自己两年前写的一些关于编目的感想,前些日子偶而在某台电脑中找到。当时应该是有感而发,但实际上并没有对任何人“发”过。今天看来,仍觉得其中对工作态度的认识是对的。但放在这里,是作为一种对比,因为自己对编目(以及参考咨询)前途的认识比以前更悲观了。
    在我读书的时候,分类编目还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是图书馆的核心。然而相隔并不久远,在我实际从事计算机编目时,编目就已风光不再了,但仍是一项对员工要求颇高的技术工作。以往编目外包多由对质量要求不高的小馆为之,最近了解到有一些大馆也开始采用不同形式的外包。所谓一叶知秋,如果说编目是夕阳,那么现在几乎已经迫近地平线了。由于管理理念的变化,今后从事编目的人将比现在少得多。编目将沦落为一些“打手”(打字高手)的高速输入过程,或者更简单,就是文件格式的转换――比如由EXCEL格式的订购数据直接转换为MARC。编目规则原本是少数精英玩的游戏,如果不从事此行当,花精力钻研是不是值得,很可怀疑。

    今天衰落的是编目,明天应该是整个图书馆行业/专业了。实体的没落以我国公共图书馆为例或许没有说服力,但英美公共图书馆也在渐渐地衰败却是不争的事实。专业的没落除编目外,在参考服务/信息咨询方面也同样明显,搜索引擎降低了获取信息的专业门槛(所谓“去技术化”deskilling),各种网上问答服务提供了方便的解答。英国某大学取消参考馆员计划虽一时胎死腹中,但正出于此种背景。如果再加上彻底解决商业数据库使用的支付技术与体制问题,或者大家都采用“开放存取”了,谁还要通过图书馆获取文献全文?那时,衰败的恐怕就不只是公共图书馆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兰开斯特发表了他的《走向无纸信息系统》。后来很多人都把它作为反面教材――如果不是笑柄的话。或许人们暂时还是离不开纸,但不见得离不开那个被称为图书馆的地方和那些被称为图书馆员的人。

 

全部标记为已读&狡兔三窟

  确认在线RSS阅读器toPim已经废掉,自己却没有导出完整的RSS Feeds后,很是懊恼了一番。因为这些Feeds花了我不少心血,尤其是一些我国图书馆员的blog,都是在最近几个月中不经意间发现,慢慢积累起来的。下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碰到,将它们找回。

  到注册后基本未用的bloglines去转了一圈,却没有立刻着手重起炉灶,而是过了几天快乐的、没有信息打扰的生活。
  从内心深处来说,对RSS带来的信息有点害怕。外出几天,就会积累上千条信息,需要自己硬着头皮处理的日子,实在无味。在用toPim的后期,我就发现自己在点击需要浏览的RSS源,精选出几篇要看的文章后,最快意的事,就是接下来点击“全部标记为已读”,把众多的未读信息一下子打发掉。

  然而,这种信息过载的日子似乎还是得过,虽然一年前不用RSS阅读的日子过得好象也不错。前几天,用半年前导出的旧RSS源,加上钱涂的图林新闻聚合集的OPML,在bloglines重新开始了阅读RSS的生活。自然,仍然喜欢用“Mark All Read”。
  看过有的RSS阅读软件,竟然没有“标记为已读”的功能,觉得不可思议。肯定是自己不用的家伙设计的。


  带着对网络存储的担心,写了“一无所有”。bujai说,有国外同类的服务,他坚决选用国外的,不用国内的,因为国内的免费服务太没保证;Keven说,数字图书馆需要无所不在的冗余备份+有目的的存档。非常受用!
  现在我导出bloglines中的RSS,既有XML的,也有HTML的,存放在Gmail和Yahoo的邮箱中。用新浪Vivi保存网摘很久了,但现在对重要的内容也同时用del.icio.us保存。
  狡兔三窟,也是网络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