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40. 481-48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81.五更转
利用一夜区分为五更(八点、十点、十二点、二点、四点)的佛教俗曲。俗讲等时用作教化资料,多讲解如同夜渐深而黎明将至、展开人间的迷惑而得悟的过程。同类还有“十二时歌”。五更转以各首同一句格的诗数种为一编,是定格联章的一种。《南宗定邪正五更转》、《荷泽和尚神会五更转》(亦称《大乘五更转》)、《五更调》(亦称《南宗赞》)、《无相五更转》、《维摩五更转》、《达摩五更转》等,禅宗也采用,主要着眼于平易且反复地解说。

482.护国经典
称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四卷、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八卷)等。《仁王般若经》被当作伪经,记载在梁武帝的《注解大品序》(《出三藏记集》卷八)中,发现有北魏永安三年(530年)题记的古写本(许国霖“敦煌石室经题译”),是一部论证佛教的本义是提出守护国土、国家并使之繁荣的对策的经典。到佛灭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实行破佛、俗人支配僧侣、国家动乱,此时这个国家的人必须实修般若波罗蜜,拯救破灭中的国家的般若波罗蜜有“护国品”。有吉藏、智顗、圆测、良贲等的注释。而《金光明经》促成对护国四天王、尤其毗沙门天王的信仰以及大辩才天、大吉祥天的信仰,“正法正论品”解说对于一国的元首教训以及国家所受的利益,是针对佛教信仰的现实要求的第一经典。据传最早在中国传播佛教的摄摩腾护持《金光明经》,是相信护国冥益的人。智顗著《金光明忏法》一卷、《玄义》二卷、《疏》三卷等,还根据“流水长者品”实行放生(定禁猎区)。后一书现存很多,尤其对日本佛教有很大的影响,圣德太子创建四天王寺以来,作为镇护国家的三部大经的第一部而受到尊重;圣武天皇一即位,即敕写义净译本,在各国所造国分寺(与法华灭罪寺、国分尼寺相对,称金光明护国寺)中配备,祈祷国家平安。而《法华经》在观世音的普门示现信仰之外,“神力品”等还根据灭后的弘经解说实现佛国土的理想,“药王菩萨品”以下解说灭后弘经的必要、弘经者的功德、拥护诸菩萨与诸天神,因而被认为是对守护五浊恶世的国家最合适的经典。

483.鼓山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山中,因有鼓形的巨石而得名,有大顶、小顶、白云峰等数峰。古时有名为华严寺的寺,但因废佛而废,后来梁开平二年(908年)由太祖王审知复建,让雪峰义存的弟子兴圣国师神晏住此。宋真宗下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的寺额,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崇祯七年(1634年)嗣曹洞宗无明慧经之法的永觉元贤住此,整修诸堂,为其法兄无异元来建议衣钵塔。元贤的弟子为霖道霈接着住此振化。清乾隆年间的徧(遍)照、同治年间的空老等加以重修,近年报告说有堂阁。

484.五失本三不易
释道安所倡导的佛典翻译论,也就是说,由于用汉语翻译梵语相当难,经翻译而失去原意的情况有五种,不容易翻译的情况有三种。梵语与汉语的语顺与方法完全不同,翻译时首先是汉语化,但必须注意不损原意。而且举出了由于印度的风俗习惯与中国的相比完全不同,从而导致翻译不易的三个事例。后来的译经者们也按照道安的这一基准,但唐代玄奘在继承的同时,改提五种不翻说。

485.居士传
五十六卷,彭际清撰,续藏二·乙·二十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起到四十年为止,得到汪大缙及罗台山的帮助,由王顾庭援助而完成,收录后汉到清乾隆年间约200名居士的言行。卷一为牟融、安元、支恭明等,卷二为刘遗民,卷六为竟陵文宣王,卷七为傅大士,卷九为昭明太子,卷十五为李长者,卷十七为庞居士,卷十九为白乐天,卷四十三为李卓吾等,一人各写成一卷,最后的第五十六卷中收彭际清的自传。

486.五众
作为隋文帝的佛教政策的一环,开皇十二年(592年)由敕而在长安城内设立的大论、讲论、讲律、涅槃、十地五个研究团体,以此为中心任命众主。法彦、宝袭、智隐、洪遵、童真、法总、善胄、慧迁、灵璨等分别为众主;尽管他们自己也在专门的领域中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师僧慧藏、僧休、慧远、昙延等被称为五大德及北方的三大德之一,尤其受文帝的厚遇。与以初步教化为目的的团体二十五众相比,五众是以更为专门的教育为目的的制度。

《中国佛教史辞典》(039. 471-48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71.后汉纪
三十卷,晋袁宏撰。体例摩仿荀悦的《汉纪》,参考班固等的《世祖本纪》、《光武时功臣列传载记》、崔寔等的《汉纪》、马日磾等的《东观汉纪》等。在有关佛教初传中国的传说中,有较古的资料,最有名的是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但在这一求法说的诸多资料中,作为最早的文献而值得信赖的则是袁宏的《后汉纪》的记录。尽管如此,这一传说最早得以记录已是在离明帝时代约二百年后的晋代了。

472.五教止观
一卷,杜顺撰,大正藏四十卷。分小、始、终、顿、圆五教,解说诸法的悟法。以往认为是杜顺(557-640年)所撰,但书中使用玄奘所译的用语,出现杜顺时代还不存在的寺名,即使杜顺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五教的名目、却是智俨由于某种原因致力于五教的建立,由于以上等等原因,也有说法认为本书有可能是法藏的《游心法界记》的草稿本。

473.胡居仁
(1434-1484年)明代学者,江西省余干人。从幼年开始有志于经学,一心一意修程朱之学,成为与朱子有因缘的白鹿书院之主。著《居业录》四卷,展开排佛论。

474.克勤
(1063-1135年)临济宗杨派,赐号圜悟禅师、化果禅师,谥号真觉禅师。字无著,俗姓骆,彭州(四川省)崇宁县人。幼年出家,跟成都的文照、敏行学教学。接着参拜黄檗惟胜、玉泉承皓、金峦信、大沩慕喆、黄龙祖心、东林常聪各位禅者,最后在龙舒(安徽省)白运送山海会寺参拜法演,大悟嗣法。与法演一起移到蕲州的五祖山,成为首座。崇宁年间(1102-1106年)初住成都的六祖院,从昭觉寺到沣州的夹山、长沙的道林寺、建康府的蒋山、东京的天宁万寿禅寺、金山的龙游寺、庐山的云居真如禅院历住。再住成都的昭觉寺,绍兴五年(1135年)八月八日圆寂,终年七十三岁,僧腊五十五。著述有《语录》二十卷、《碧岩录》十卷现存。

475.国清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山,是按智顗的遗愿,由晋王广于第二年的598年完成的寺,先称为天台山寺,到晋王广即位(炀帝),由于智顗的瑞梦的因缘命名为国清寺。唐代会昌破佛时被烧,851年重建;1005年改为景德国清寺,后烧失;1128年重建,变三十年的教寺为禅寺。现存的是清代1723-1735年前后的建筑。本寺的僧侣中,丰干与寒山、拾得交往,一行留有大衍历,惟则开佛窟宗。活跃于本寺的知名僧侣有沩山、黄檗、延寿、德韶等。日本的最澄、智证、重源、荣西、成寻、俊芿等都曾参学于此。

476.国清百录
四卷,灌顶撰,大正藏四十六卷。天台山国清寺是按智顗遗愿由晋王(炀帝)创建、605年得赐敕额,本书收录与该教团有关的104种文献。先由智寂计划编集,但因他半途圆寂,由灌顶继续完成。有僧团的行事规范,陈、隋代的诏敕,以及智顗与交往的高僧(吉藏、真观、法论、保恭)、文人(徐陵、徐孝克、萧绎、柳顾言)、诸王(永阳王、秦孝王、晋王)间的来往书简,玉泉寺与放生池的碑文等。与赞颂、景仰智顗遗德为目的而著的《智者大师别传》不同,作为不加粉饰地多角度记载生动历史事实的资料集,是智顗传的研究与了解僧团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可欠缺的文献。

477.国都
昭玄都维那的别名,其上有国统(昭玄统)。

478.国统
昭玄统的别名,其下有国都(昭玄都维那)。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改变以往的监福曹,称为昭玄寺,建立僧官制,昭玄寺的沙门统称为昭玄统。尤其是法上,在北魏到北齐、前后四十年间担任此职。

479.五家七宗
禅宗集团的分类。从禅宗开祖菩提达摩开始,五传而出弘忍。弘忍弟子慧能为南宗禅之祖,慧能的师兄弟神秀为北宗禅之祖。南宗慧能的弟子有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两派的法孙在唐、五代、宋展开各自的禅宗集团。由青原系出现了洞山良价(807-869年)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年)的曹洞宗、云门文偃(864-945年)的云门宗、法眼文益(885-958年)的法眼宗共三家,由南岳系出现了沩山灵祐(771-853年)与弟子仰山慧寂(807-883年)的沩仰宗、临济义玄(867年圆寂)的临济宗共二家,此为五家;到了宋代,临济宗分为黄龙慧南(1002-1069年)的黄龙派与杨岐方会(992-1049年)的杨岐派,此二派加上五家称为七宗。

480.五家宗派
达观昙颖撰,现不存,内容不明。昙颖(989-1060年)自嘉祐年间(1056-1063年)起,在他的晚年编集五家的各位的传记与语录,觉范慧洪的《禅林僧宝传》三十卷即继承此书。

《中国佛教史辞典》(038. 458-4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58.皇帝菩萨
梁武帝的通称。武帝断酒肉、守菜食,过着戒律坚定的生活,舍身、修斋会,养家僧,沉缅于讲论、著述,因而得此称谓。

459.江天寺
位于江苏省镇江西北的金山。据传开创于较古的东晋元帝或明帝时,称泽心寺,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年)设水陆大斋。后来宋代真宗时赐大藏经,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称龙游寺。佛印了元住此,与苏东坡交往密切,高丽的义天也来参拜。徽宗时,由敕令改为道观(道教寺院),不久即恢复,圜悟克勤、南屏梵臻等住此。宋末、明代兴废交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为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一起被称为临济三丛林。古来文人墨客来访很多,根据地名被广泛称作金山寺。

460.弘忍
(601-674年)禅宗五祖,谥号大满禅师。俗姓周,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出家后,参拜四祖道信,长期师从而嗣法。弘忍从蕲州黄梅县双峰山的西山(四祖山)移到东山(凭茂山、五祖山)大振禅风,从达摩开始的禅宗终于形成统一的集团。因之被称为东山法门。咸享五年圆,终年七十四岁。一说生卒年为602-675年。弟子有著名的慧能与神秀。黄梅山东禅寺中现存大满禅师塔。据说《导凡趣圣解脱宗修心要论》(也称《最上乘论》)为弘忍所撰述。

461.孝武帝
(362-396年)东晋宁康元年—太元二十一年(373-396年)在位。名讳为曜,简文帝第三子。381年设立内道场,召沙门名德行道(晋书卷九)。庐山慧远建东林寺也是在这个时代。

462.孝文帝
(467-499年)北魏第六代皇帝(471-499在位),显宗献文帝之子,庙号高祖,为北魏中兴的英主。冯太后执政时,实行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经济政策,帝亲政后急速地实施华化政策,为融合北族与汉族而禁止胡言、胡服,坚决执行迁都洛阳。帝信奉佛教,追慕罗什之德,为他造塔;并且在迁都洛阳之前,继续文成帝时开始的云冈石窟的开凿工作。太和十九年(495年)行幸除州的白塔寺,让道登讲《成实论》,并且请僧达开讲《四分律》。

463.康孟详
(生卒年不详)先祖原来是康居人。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译出《中本起经》二卷。后来的安玄赞叹他的译风深奥、十分达意。

464.康有为
(1858-1927年)清末的学者,也是政治家。早年跟随朱九江学经学,又深谙公羊学,吸取欧洲思想、佛教思想,主张大同(实寿大道的社会)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刺激,上书提出必须改革,但未得到认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后,提倡变法自强,得到光绪帝的信任、打算实行,但应过于急烈而失败,与弟子梁启超一同流亡日本。到民国时与孙文(中山)对立,接着成为反动派。著书中除受佛教影响很大的《大同书》外,还有《孔子改制考》等很多。

465.高丽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亦称慧因寺。五代天成二年(927年)吴越王钱镠创建,称慧因禅院。净源住此,高丽的义天来到其下学华严,回国后献金字华严经,建华严阁。神宗敕令由禅院改为教院,冠以高丽之名。乾道年间圆澄义和住此,提倡华严圆融念佛,十分兴盛;元代至正末年、明代正德年间再度荒废。后来万松慧休来此,讲《华严经》,其弟子无际明慧于万历年间再度复兴。清代时高宗曾行幸并赐法云寺的寺额,但后来衰败。

466.高丽版大藏经
高丽(朝鲜)开版雕印的大藏,亦称《高丽藏》、《丽藏》、《丽版》、《丽本》。在朝鲜,受《蜀彼》及《契丹版》的影响,前后似乎曾多次开版。首先是《蜀版》开版后不到半世纪的显宗二年(1011年),将《开元录》入藏的5000余卷按《蜀版》的样式覆刻。日本京都南禅寺传有其残本。接着在文宗(1047-1082年)前后,续刊《开元录》入藏以后的九十函。本版包括《蜀版》与《契丹版》的内容,正续总计1524部。另外,高宗二十三年(1236年)起,用了十五年以上,再雕而成的是现存的《海印寺版大藏经》。《高丽版》传到日本的很多,现在藏于南禅寺、增上寺等。增上寺所藏本为《缩册藏经》、《大正藏经》的底本。

467.黄老
黄帝与老子合称。前汉时流行道家思想,信奉者为给老子之教以权威而与黄帝相联系。后来在接受佛教时,也增起过理解佛陀的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说,也曾将佛陀也与黄老一起进行祭祀。

468.鸿胪寺
北齐改为大鸿胪,作为管理朝贡、外交使节等与外国相关的事情以及国家性祭祀的机关。以后曾数次一度废止,业务内容多少有所变动,但直到清代末期仍存续。唐代时也开始统制僧尼。然而,延载元年(694年)僧尼移到祠部管辖,接着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再度变为由鸿胪寺管辖,第二年又归于祠部的监督之下,天宝二年(743年)正式为祠部所辖。尽管如此,伴随着设置功德使以功德使势力的延伸,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僧尼的管辖权移到了功德使之手。

469.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法照于太历元年(766年)前后,在南岳承远的念佛道场中,以《无量寿经》之说为基础开始的音乐念佛法。根据法照的说法,极乐的自然界的声音都是合于五会的韵律的妙音。梵音、梵呗之法,在中国大概发达于六朝时,善导著《般舟赞》、《往生礼赞》、慈愍著《般舟三昧赞》,从中可知梵呗在实践上受到净土教徒的重视。法照在净土信仰鼓吹方面有效地采用这种梵呗之法,制定净土教徒的实行勤式,活动于集团的布教传道中。

470.顾欢
(420-483年)宋、齐的道士。字景怡及玄平,吴郡盐官(浙江省海宁县)人。跟随邵玄之学五经,二十余岁左右师从雷次宗,后在天台山开馆,教黄老之道,为村人治病除灾。向南齐高帝上书《政纲》一卷,得到称赞。永明元年(438年)被征召为大学博士而不就任,六十四岁时定下自己应死的时间后去世。已知他见到道教与佛教相互诽谤诋毁,撰《夷夏论》,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提倡道佛一致说。据说有文集三十卷,但现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