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2022,新冠肺炎第3年

无论以怎样的心情告别2022,希望你都能放下今年的不愉快,忘却今年的不如意,一身轻松地迈进2023。——(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2022-12-3)

新冠疫情三年,第3年最刻骨铭心。前两年只是“全年戴口罩+测体温,健康码+行程码,手机没流量没法出门”,虽然不方便,但还是可以国内游。2022年两码之外又加上核酸码+场所码,再加上经历封小区乃至封城,到解封后也不敢随便出城,因为各地频现的惨痛故事告诉我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健康码变黄流落街头无处可住,变红自费隔离无法回家。

终于年末防疫政策突变,“清零”让位于“共存”,结束了整年的不确定性。虽然这意味着会经历人群的普遍感染,但这是回归正常生活必须跨过的槛。只是没想到,付出高昂的“清零”代价,最终处理方式等同四五月份简单粗暴毫无准备的“朝鲜模式”——那为什么不早点?“收放自如”真令人唏嘘不已!

怀抱放开梦想时写的博文:

1-2月【小区封14天】

1月12日很放松地在市内转了一天:上午去开放不久的世博文化公园及其中新建古典园林申园,下午参观尚未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第二天一早还没起床,看到楼栋微信群消息“……本小区已被封,等待通知做核酸检测,谢谢大家。”随后看到小区内某楼前一天的封楼告知书,2+12(2天封闭管理、12天社区健康管理)。后得知该楼居民当天全被拉走隔离(因为有人确诊),同样被拉走的还有小区内部分商户。晚上市疫情新闻发布会,宣布某奶茶店为中风险区。有多少人为上海的这个最小中风险区减少扰民点赞,又有多少人骂上海管控太松,他们都不知道的真相是:在新闻发布会之前,数公里外的我们小区,以及十公里外的宝山某小区早已被封控,实际被封14天的估计超过1万人;还有我们小区附近的环球港,数千顾客被封在商场内2天。小区不是风险区,官方从头到尾没有告诉过我们之间的关联性,大家只是推测确诊奶茶店员工住在我们小区。封控2周做了4次核酸;虽不能出小区,但小区内有菜鸟驿站,物流在经历最初混乱后在志愿者参与下很快走上正轨,快递、外卖加上亲友投喂,生活并不怎么困难。

解封后过年、拜年,然后在最2的日子(2022年2月22日农历正月22星期二)高中同学愉快聚会,似乎一切回归正常。虽然香港疫情爆发,内地各地也疫情不断,但上海直到2月下旬才出现几例无症状感染者。那时出现无症状既不设风险区、行程卡也不会带*,于是开始期盼开春出游。

3-5月【城封2月,频繁做核酸;某人蓄胡2个月】

上海自2020年以来接受了半数以上海外航班,到这时好运终于用完。3月1日出现确诊病例,接下来状况不断,模仿去年末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对白:一个上海人这辈子小区没被封过是不完整的。小区里陆续有感染者,这次只封楼栋7+7天。全市各处轮流“闭环”全员核酸检测、即所谓的“网格筛查”,就是小区封2天检测2次,3月13-15日轮到本小区。3月24日骑共享单车去看樱花,某人说看过即使被关也没遗憾了。步行回家路上收到市防控办短信,称未见到3月16日以来的核酸采样记录,需要在24小时内尽快完成核酸检测。市里提前安排我们小区检测,反而说我们没及时做?那时核酸检测点很少,自费每次40元,没安排谁会去做!最终几经折腾,以周末全市首次抗原自测代替核酸检测。(抗原检测3月才开始在国内使用)

莫知莫觉的我后来回想,这时市里受到封城压力已经越来越大。3月15日当月感染者累计过K,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市府副秘书长顾洪辉说上海“不必封城”;3月26日当日感染者已超2K,复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上海封三五天也不行,因为这样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这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发布会上。第2天晚发布会就宣布“鸳鸯锅”封城,浦东3/28-4/1、浦西4/1-4/5,只给浦东居民留了几小时购物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太当回事,没参与抢购,在封浦西前只买了不到一周的菜。

4月1日浦东原定解封日,官方发布信息说明各街镇继续封控,当时大家还一片调侃。4月5日浦西原定解封日,市里没发布任何信息,就这么默默继续全市封控,所谓“全域静态管理”,此种管理方式难以置信——后来据说是居民“自愿”的!整整2个月的封城,起初还没有物流,要求足不出小区(商店关闭、出去也无物可购),其中大多数时候足不出楼,期间还因邻居确诊被封楼10天足不出户。封控半个月,体重立降2公斤。幸运的是没遭遇集中隔离,家人也没出什么问题。

【民以食为天】浦西还没封时,家中老人订的瓶装牛奶先停送,好在有储备的奶粉。封控第2天政府就发物资,但只是大白菜1颗、胡萝卜2根、山药1根和鸭腿3个。2个月中本小区累计发8批物资,食品为主,荤食合计不超过10斤,以午餐肉罐头、鸡蛋、肉肠为主——没错,平均每周1批、每批1斤多点,一个人吃还差点、一家人吃肯定挨饿。自家有些长期储备的罐头干货可以应急,但没有补充肯定不能维持。4月4日估计解封无忘,眼看家里鸡蛋首先要吃完,开始找解决方案:1、网购,不是不能下单就是发不了货退款;后来京东有很短一段时间可以到货。2、小区菜店微信,当天订购鸡蛋、傍晚问无货;后来在他家买过日用品。3、第2天同事拉进小区微信群,总算找到组织,再问到小区团购群,开启日常团购,成为封控期间购物主力来源。4、各种生鲜app,比手速,很少抢到。

因为到货的不确定性,常要多头购物。主力渠道团购也是最耗费精力的,首先在团购群发现想购商品,然后经历加购物小群、接龙下单、成团后付钱、交配送费、关注到货时间、及时取货、收货退小群。整个过程快则当天、慢至4天,期间每一步都要盯着不能错过。在我拒绝学生帮忙时曾说,“如果我们都不行了,那上海至少一半老人阵亡了”。还是有细心学生多次为我们投送各类食物和日用品,在没详细地址的情况下,竟然全都收到,小区志愿者和菜岛驿站真的很给力。经过一周努力+学生投喂+政府发放,冰箱终于囤满,度过了最初的不安。后来发现盐要吃完没处买,同事再出手相助。此后边吃边囤,加上家人诸单位各送过一次物资,基本再没有为食品物资发愁。5月的团购,至少半数只是为慰藉被封控的心灵

【配药】封近一月时,家中老人常用药不够了。4月“健康云”手机应用推出“一键续方”可以送药上门,但就像抢菜一样,完全抢不到。4月25日申请到社区医院配药,这是封闭期间唯一一次出小区,没有公共交通,步行2公里不算太远,回来骑共享单车。路上无车无人,以为有机会买点东西,一路上没有店家开门营业。进入5月送药运力改善,用了几次“一键续方”,没再去医院配药。【安素】家中老人不可或缺的还有亦食亦药的安素肠内营养粉剂,本来隔几周网购一次,4月8日淘宝下单一直不发货,眼看要断供。听说京东开始给上海发货,4月15日下单12罐,不放心4月17日再下单6罐。15日下单21日送到,全靠这批度过5月封控。太没有安全感,于是在解封的5月31日大买一批囤货,当6月12日送到时,4月17日那单还没到、申请退款了结。

封控期间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小区。【小区群】是获取封控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无聊中洞察人间万象的好地方。居委会的人基本不发言,所有通知都由楼组长在各楼群转发,可谓等级森严。【楼群】有楼组长发布居委会信息,日常活动包括:发抗原试剂盒,家门外把上挂小袋,无接触收发;自测抗原拍照上传;测核酸排队;发放物资;阳性动态。邻居也会交流些信息,偶尔互助补缺,并不过于亲热。家在小区门口、居委楼上,或因无聊、或被喧闹声吸引,常常“望窗头”看世事百态:物资分发,快递外卖到货,上车去集中隔离,隔离或出院返家,进出小区纠纷,到居委吵架,打110警察来调解,等等。有几次我竟然在小区群做现场直播,那是又一轮足不出户、不能收快递外卖,有人因为没有准备,下单外卖后到小区门口取,竟然出了封控线,被保安堵住不让回小区;第二天,我们前几天下单的快递到了门口,悄悄去直接交接取到后,直播鼓励其他人也去取。

5月下旬,本小区终于变为“防范区”,每天每户可以一人出小区2小时。5月28日首次外出溜达,看到周边一公里内已放置多个核酸检测亭。

【封城故事】封城期间大量时间捧着手机看网,多少荒唐事、多少悲伤事,太沉重不想记录,以免使得已然很负面的情绪雪上加霜。当时只记下些流传视频,以下两个可传之后世 :[1] 林宝唱沪语歌《苏州河上有一座桥》,一路航拍苏州河上各座桥,座座桥上有路障,各区互相封路,犹如1949年国军vs共军。[2] 时明惠拍《一条路》,小区围栏外的龙珠港小道,封控后期快递恢复,但快递员不能回封闭中的居住地(小区均只出不进),只能找地方搭帐篷过夜,那种原本在公园休闲的小帐篷。

6-8月【继续做核酸】

终于全城解封,各地援助医护全部离开,那张大白服背后蓝色“全剧终 END”照片广为流传。然而并没有这么容易结束。居委会通知出门要3天内核酸,我在小区群里无谓地表示反对。那几天上海到处都在排长队做核酸;不久核酸亭全开,核酸点遍布各小区,排长队的情况很快缓解。后来市里规定,7天未检测核酸黄码,每周“大筛”即各小区安排免费做核酸。出于对检测的反感,我宁愿不去公共场所,不坐公交,每周只检一次,只要不变黄码。对没车的我,也就意味着后半周只能在周边散步。直到有一天突然想通,不要为这种事弄得生活没有乐趣,想出去就提前去检测。

接下来每个月不定哪天,市里宣布免费核酸延长到次月底,最后延长到了年底。而7天不测变黄码的规定执行了半年,到12月6日终止。之前两年中只为进西藏做过一次核酸,2022年几乎做到百次,这还是不用上班只做必做的最低限度。另外封城中还做了50次抗原自测,有时是代替核酸检测、有时作为核酸检测的前置检测。真不知耗费掉多少银子,又折腾到多少医护。

【附:核酸检测费变迁】2021年9月自己首测核酸时60元,11月降至40元;2022年随检测量剧增费用快速下滑:4月13日28元,5月1日25元,6月1日16元,5人混检3.5元,抗原由15元降至6元。

9-10月【楼封;继续做核酸;年中唯一一次出城,8个月中唯一一次进校】

夏天过去,已不再大张旗鼓封,但会悄悄地在规定的“风险区”之外扩大封控区域;又因为任性的“密接”定义(如“时空伴随”之类),封楼更是常态。流行的说法是:如果没有亲友家里被封过,只能说明你没有亲友。10月底11月初,本楼再次被封,很遗憾地没能参加上半年封城以来唯一的线下太极拳活动。

被封的UU】1月我们小区被封时UU不在,算是躲过一劫。接下来封城时,一家人其实被封两处。【第1次】UU早在3月9日就因单位封闭开始在闵行小区中独自居家办公,次日单位要求居家隔离一周,期间要做核酸可出小区,顺便打包三餐回家。当时没预料到后续会封那么久,没想到及时回到我们小区。3月14日闵行小区开始封控,就是那种封2天+3天+2天……最后连到4月封城。从来不做饭的UU,不得不开始自己动手,好在家里烧饭家什不缺。封控当天家里没任何吃的,在小区门口通过保安买了点肉菜面条,3月16日和26日,我们用拉杆箱送了2次食物和日用品。封城期间他们小区物资发得比我们多、而他仅一人,所以食物基本不缺。4月中旬牙膏和手纸将尽,求助邻居解决。没几天电饭煲坏,正好是京东给力的那段日子,临时注册下单,9天后的5月1日送到,期间每天主食是煮面条。5月初小区已是防范区,但也不让出小区。居家2个多月后,厌倦了每天做饭的他申请返校,接替封控在单位的同事。离家前将剩余的一大箱食物分送同楼邻居。在单位办公室住了1个多月,6月下旬回家。【第2次】9月中旬开学第1天,单位又封控了,这次直接被封在办公室,又住10天。接下来断断续续居家办公,才正常上班一周,【第3次】10月底的周末照例回我们小区,星期天准备下午回闵行,午后因有邻居被判为密接,家所在楼栋再封48小时(3天),于是首次被封在我们小区。而这次所谓密接,不过是到过感染者所在校区而已。

9月时出过一次上海。不敢走远,只是2天,到南通的启东和海门。上长途车先扫码报备,进启东落地检核酸,到处扫场所码。第二天傍晚刚回家就得知,火车抵达上海前几分钟消息,前一天去的启东出阳,不是我们到的镇,但启东全域低风险。晚饭后马上去做要求的入沪24小时内核酸。3天后,居委会电话,很客气,说要3天2检。10月份变成进沪需3天3检;11月24日为防输入,变成5天4检。

自封城后,进自己学校都成为奢望。我们小区在本校隔壁,很多退休员工靠学校食堂解决一日三餐。3月中旬学校封闭后再没开放,老人们吃饭顿时没了着落,以保护老人为名的防疫就是这样的结果。直到10月底,因学校有关方面征召,我才在二百多天后有机会提供健康码+行程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申请入校一次。

11-12月【“躺平”从来不是选择,而是结果——本人4月博文】

11月初小区封楼接力中。11月10日某会“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虽然次日公布的“二十条”出乎意料放松管控,但因前提未变,“既要、又要、还要”不具有可操作性,各地执行“层层加码”不可避免。而我仍沉浸在5月5日某会后“大上海保卫战”带给我的绝望中,没有意识到此时直线上升的全国感染人数意味着什么:11月1日2.7K,10日10K,27日达到40K,之后到不再提清零的30日及之后数日一直在30K以上,广州、呼和浩特、郑州、重庆、乌鲁木齐、兰州、北京、石家庄日增先后破K,还有一批日增数百的中小城市。峰值重庆日增近10K、广州超8K,严控进入的北京也达到5K,增长速度远超上海3月时的模样。难道一起封?那时新疆已封2个多月,事实证明封已经不管用了。终于12月7日“新十条”彻底放开,要求减少核酸检测频次、阳性可居家隔离……

在世界各国陆续放开的大势下,2022年我们一路逆行(一意孤行),放过了回暖的春天,也放过了温和的夏秋,彻底“躺平”在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严寒冬天。对老百姓而言,政策转变真叫猝不及防。我想像中事先必需的宣传没有看到,如日本、新加坡、港澳那样的医疗物资准备显然也没有。多地顿时受到大量感染后缺医少药的冲击,连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家竟然都弄不到退烧药,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北京在要求山东湖南等地支援,其他地方只有艰难自渡。原本COVID-19就是一场瘟疫,用我中医师同学的话说,在没有疫苗没有西医前的中华五千年,每次疫情都是惨烈的应死尽死结束。科学发展已经助力良多,但仍没到“人定胜天”的程度。世界上其他地方经历过的,再怎么往后推,最终我们还是要同样面对。

“非必要不核酸”,核酸码、行程卡、场所码……陆续退出。国家卫健委自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十天后确诊数也不再通报,因为与实际差别实在太大(按21日某会议纪要推测是通报数的万倍以上)。12月15日本校放开管控,不用核酸、不用申报审批,刷校园卡入校。迫不及待进校体验一圈,回家通报楼上老人,可以进校了。不久老人拿着食堂买回的盒饭敲门致谢,解决吃饭大问题了。

瞬时放开后的疫情海啸正在进行中,也引起域外担忧,因为可能引发病毒变异。身在其中的我无话可说,用年初准备好的药品和血氧仪,加上封城期间发放的抗原试剂盒,静静地等待大概率的被感染。冬至日晚,鼻咽部有感冒迹象,接下来两天各种症状陆续出现,到耶诞早上才测出两条杠,靴子落地,终于在2022年完成首次渡劫

参见:终于我们也躺平了(2022-12-11)

结语【如果有年度汉字,必然是——封】

上海人永远忘不了2022年的封城,二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封控如此之久,据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3-6月间,浦东红十字会每周公布收到的疫情防控爱心捐款,5月每次长长的3.28元清单,无声地展示民众的刻骨铭心(3月28日浦东开始封控)。11月上海进博会,10月已晋升去中央的封城期间书记来开幕式讲话,某公众号下评论齐刷刷的“上海人民感谢你”——那是上海的一句俗语:谢谢倷一家门。年终有个回顾视频“上海疫情2022”,点赞排前的留言齐刷刷:不感恩,不遗忘,不原谅!

2022年的封控也将是全国人民的时代记忆。上海封城期间网上不少人骂上海、嘲笑上海,解封后据说很多人逃离上海。其实除了彻底“润”出去,境内又会有哪个更好的地方。前两年封城,除最初的武汉和瑞丽等边境小城外,时间都不长,去年底今年初西安开启长久封城先河。然后先吉林、长春后上海,之后大小城市“静态管理”遍布全国,1例阳性全城静默也不鲜见,乌鲁木齐竟然封城百日。

时值年末,各地这一波预计最高峰值的感染冲击还在进行中。虽然大量中招者在网上吐槽严重症状还被归入“轻症”,但确实多在一周左右自行恢复。有限的痛苦病程vs无休止不确定的封控,对个人并不是两难选择。人食五谷,病痛原不可避免。现在看来新冠病毒正成为常驻病毒,接下来我们将不可避免遭遇一波接一波的流行。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冠病毒肺炎改名新冠病毒感染,将不再按甲类传染病防控。变态的封控终于在政策层面画上了休止符,期待明年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前两年的记录:

终于我们也躺平了

参见:上海的新冠防疫(躺平、隔离、死亡)(2022-4-7)

2022年12月7日,农历大雪节气,“新十条”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让很多人感叹凛冬已过:减少核酸检测频次、阳性可居家隔离……。长久以来的“清零”与“共存”之争突然间尘埃落定,那张上海封城结束之际、大白服背后的蓝色字“全剧终 END”照片再度流传……这次是真的了。

作为健康人,在这一年中被多次禁足,现在突然被教育“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弯转得既快又猛,躺得比哪国都平,以致有人说,现在中国防疫最严的城市是香港。作为在春暖花开时节被封在家整整两个月的上海人,止不住要问:为什么要捱到冬天才放开?早该采取“共存”政策的这八九个月中,全国被封过的城不知几何?扔进水里啥都没留下的核酸检测费用不知几何?倒闭企业、失业员工又不知几何?

早在2021年10月11日,时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的“清零”政策给我们赢得了不少时间,若到2022年初疫苗接种率能达到85%以上那就成功了——全球都开放了,病死率降得那么低,我们为什么不开放呢?你不和它共存,还有别的办法吗?那个时间点上,流行的还是delta病毒,传染力更强、毒性更低的omicron要在一个月后才出现。2022年2月底两会新闻说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87%,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高福所说的共存时间点。可惜,作为我们国家最顶级的疾控专家,他的观点并未被政策制定者接受。而他之所以在回答采访前小心翼翼先说近一分钟“防杠声明”,背景可见当年8月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前卫生部长将防疫政治化高强批英美: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时间到了2022年2月中,奥密克戎席卷香港。2月下旬上海出现零星无症状感染者,3月起感染者急剧上升。到3月21日香港宣布不强制核酸时,上海日感染者已近千,正是与香港同步、采取共存策略的恰当时机。3月26日疫情发布会复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上海封三五天也不行、因为上海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相信这是上海市政府的最后努力,次日晚发布会宣布浦东浦西分别封4天……然后没有任何说明地默默地封了整整2个月,有分析每日损失100亿元!期间5月初看到网传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讲话,大致意思是上海不封城感染数也是这么个曲线,真令人郁闷之至。段子曰:我们都躺平了,被全国人民硬生生扶起来。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次从清零到共存的180度转弯其实发生在不到1个月内。很久以前的传说是,某大会后会改变防疫政策。大会后的11月10日某会议后发布“二十条”(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仍然以“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为前提,因而二十条“优化调整”实际上做不到。11月20日《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在微博中称,今冬明春不可能放开。11月21-27日,副总理孙春兰在疫情严重的重庆指导工作,一如在上海封城时、继续要求“以快制快”(在上海时并未奏过效)。忽然到11月30日,她在北京的专家座谈会上竟然未提清零。然后就是12月7日的“新十条”。11月10-30日间发生了很多事(领导人3年后首次出访、香港特首感染新冠后变阴、足球世界杯开幕、乌鲁木齐高楼火灾及上海悼念活动、郑州富士康、广州城中村、清华等校学生聚会、前领导人逝世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可以猜想。

大方针不是专家制定的,但有些专家不是用自己的专业帮助决策,而是做随政策而动的变色龙。应该说,专家对新冠病毒是逐渐了解的,而新冠病毒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时间段专家说话前后不一很正常。即使如2020年1月疫情初期说人不传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新病毒缺乏了解。在2020年2月初,张文宏还说过坚持两周、把病毒闷死呢。但从上海封城期间开始,每次听吴尊友、梁万年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不看事实、不讲数据,用后遗症、死亡等恐吓民众,只有一个评价:祸国殃民。缪晓辉院长4月份在微博中愤而要与之隔空PK,“你们俩有本事‘清零’了,我对着14亿人割腕谢罪,反之你们俩看着办。”最近很多人都在扒两人言论,不想在此引用了。

在首次没提清零的11月30日,广州就开始放松管控,现在被戏称“先驱”,与之相对的上海则是“先烈”。在“新十条”发布前那几天,多地陆续放松管控时,上海反而收紧,段子曰:“上海:你们一个个道貌岸然现在做好人了,劳资[老子]三月份就想这么干,被你们从上到下网暴。请问过了这半年你们除了都把钱烧光、失控了,情况发生一毛钱变化了吗?现在我偏不!”

我想上海不是在赌气,而是在政策突变时争取时间做准备。毕竟专家预测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感染,放开后社会感染高峰晚一点到来,可以保证足够的医疗资源应对。

最近听说周边阳的或者核酸混管阳的日渐多起来了。从来没想到,三年来有多少事被列入“非必要”而不让做的——非必要不返乡、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进校……,最后会是——非必要不核酸

上海的新冠防疫(躺平、隔离、死亡)

进入2022年3月,上海的新冠奥密克戎疫情爆发,本土感染者呈指数上升,4月6日已近2万例,自3月1日以来累计超过11万例。以4月4日全员筛查2566.5万人计,每233人就有1人感染。就像之前所有防疫优秀生的结局一样,上海防疫神话破灭,随后被骂得狗血淋头。

  • 其实上海防疫之前被称赞,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 其一是流调快、封控及时。这个不用说,是基础。
  • 其二是运气好,疫情没有扩散。比如很多人称赞上海迪士尼2021年10月31日晚的烟花,而引发临时闭园、现场排队核酸检测的那位,是在离开迪士尼后在浙江境内收到疾控电话的,因此没算上海病例。并且那时是德尔塔病毒,感染力远低于奥密克戎,迪士尼园中无论是与她当日同游的,还是后几日与她有空间交集的,无人感染。
  • 其三是为减少对工作或出行的影响,风险区设定有选择。比如2021年境外航班全部移到浦东机场,关联疫情不断,但从来没有把浦东机场设为中风险地区,只选感染者居住地。2022年1月把一家奶茶店列为中风险地区,则是选工作地,也是同样操作。
  • 其实那时国人对上海的过誉,映射的是内心对本地过度防疫的反感。
  • 但上海的防疫,实际上一直是外松内紧,甚至可以说同样粗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人性化”。
  • 奶茶店中风险是这场的顶峰。在静安区的这家奶茶店关了,看上去对周边居民没有任何影响。但远在宝山区和普陀区的两个小区、成千上万居民因此被封14天,还有整栋楼的人和小区里部分商店员工因被判为密接而运出去隔离,对于封控原因没有解释,只是流传感染的奶茶店员工住在本小区。
  • [update 2022-4-9] 补充一个2021年12月中旬的例子。市图书馆有位同仁在饭店与一位复阳的外国人有过交集=密接,然后所有与TA同样在本单位食堂吃过饭的全员被召回在单位里封闭48小时、核酸检测2次,与TA一起开了会的领导们=次密接、被拉出去隔离14天;图书馆闭馆2天。
  • 3月上海本轮疫情逐步升级,大家更为重视。比如本次疫情高发的某高校,第一位感染学生3月9日去看发热门诊,当天清早上班前所有教工接到通知“非必要不进校”。之后要求所有人居家隔离7天+7天、核酸检测5次,少数领导干部“逆行”到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大部分员工居家办公,至今已是第30天。
  • 凡此种种,大家还会以为上海防疫很松、一心想“躺平”?还真以为上海是“法外之地”了!
  • 只能说,面对感染力超强又多无症状的奥密克戎,流调终会来不及、封控终会做不全。最重要的是,运气不会永远维持的。
  • 西方文化中有广为人知的“墨菲法则”或称“墨菲定律”:凡可能出错的事必定出错(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因而从根本上,这次被征用隔离酒店管理问题导致疫情扩散是不可避免的(这家不出错也会有另一家),况且这家隔离酒店只是全市多点爆发中的一个点而已,其他的源头在哪里都不知道。
  • 结果就是到3月底已不可控,先划江而封(3.28-4.1黄浦江以东、4.1-4.5黄浦江以西),然后浦东浦西一起封、就是不肯说“封城”。
  • 由于封控时间延长且不知尽头,快递奇缺,开始出现物资短缺,大家在网上疯狂抢菜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真想不到在21世纪的上海、和平年代竟然会有如此场景。一位朋友说:“解禁是早晚的,但早晚还会再禁,赶紧找食物,尤其是能储存的,加冰箱,才是上策”。这对大陆其它地区同样适用(我的囤货清单链接见后)。

有人说,上海为什么不设高风险地区?3月到23日时上海已宣布24个中风险区,之后没再宣布新的风险地区。当次日感染者突破1千、几乎遍布全市,设风险区已经没有意义,整个上海就是高风险区。而随着疫情外溢,周边地区对从上海“出逃”者的悬赏从200元上升到5000元,亦是玄幻

  • 【躺平】其实无论中外,“躺平”从来不是选择,而是结果
  • 新冠初起时西方有政客想躺平而不被接受,直到奥密克戎出现,因基本不侵害肺部、被视为大号流感,西方国家才陆续取消管控。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日本也于4月1日起放开,“东京不再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隔离,也不限制其正常上班。感染者确诊后也无需向保健所报告”。香港在经历2月以来第五波疫情爆发、基本全民免疫,3月21日宣布即将“躺平”。
  • 上海仍在苦苦挣扎,医疗体系其实早已击穿。医院经常因为疫情停诊,医护人员或者在做核酸检测,或者在应对大量无需治疗、只需等待上呼吸道症状过去的普通感染者,大量其他疾病患者因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不想在此重复那些流传的医疗悲剧,以及由封控造成的各种其他次生的、有的还很惨烈的灾害。然后到了隔江而封的时候,全国各地医护来支援。网上段子:我们都躺平了,被全国人民硬生生扶起来
  • 【隔离】在“清零”政策下,为应对即将达到的数十万感染者,上海最近已建或正建大量方舱医院,很多滞留社区的感染者已被转运。电视里的方舱给人的印象只是简陋,而这几天入住者对远郊方舱的描述与视频,真的吓坏了所有人。我的感觉就像难民营,没有看过听过的可以脑补下。于是很多人一方面怕自己阳了去隔离,另一方面看到小区甚至自己楼栋里有阳没被转运出去就大吵要送他们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恐惧面前已不起作用。说到底大家怕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得病,还是隔离?
  • 因为了解绝大多数感染者可以自愈,现在不少人希望可以选择居家隔离。反对者说很多家庭没有居家隔离的条件。其实居家隔离,条件可高可低,香港的住房状况不会比上海更好,他们不也撑过来了?
  • 【死亡】肯定有人会谈到死亡,质问你愿意你家老人得新冠死吗?其实人都是要死的,衰老到一定程度死亡,表象上不是死于此病就是死于彼病。很多近两年有大量新冠死亡的国家,其数据显示平均死亡年龄没有降低,换句话说,即使没得新冠、差不多时间也会因其他疾病死亡,况且很多人并非死于新冠肺炎,只是死时感染有新冠病毒。(另外还有后遗症问题……就不扯了)
  • 同学群中谈到外国人不怕死,我问:“中国人为啥这么怕死呢?”同学答:“外国人认为是上天堂,中国人老祖宗吓唬人是下地狱。”确实可能是这样,但是,不是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普通人为什么这么没自信,觉得自己就会下地狱呢?如果是无神论者,死了灰飞烟灭,就更没什么好怕的了呀。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