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忆故人——我的姑父王克伟

    昨天送别了我的姑父王克伟(1929.3.3-2007.12.15)。到龙华银杏厅的时候,离告别仪式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讣告),已经来了一些人。随着时间临近,人越聚越多,恍惚间回到了儿时家里高朋满座的场景中。

    上幼儿园从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就和孃孃一家同住,直到八十年代初。姑父好客,逢年过节,孃孃家总是热闹非凡,往来的都是能歌善舞的文艺界人士。那时居住条件不好,一家人就一间房,却不时见来沪的朋友寄住孃孃家,甚至有远至内蒙的朋友。

    姑父一生与舞为伴,在民族舞与国标舞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更是桃李遍天下。银杏厅正中放着的不是他的标准像,而是他在七十五岁左右翩翩起舞的风姿。签到后,领到一本孃孃为他所编的精美画册《爱舞人──王克伟的舞蹈人生》,记录了姑父从1949年开始的舞蹈生涯。其中有我帮着找到的两张1952年10月1日《解放日报》上姑父排练的国庆游行千人腰鼓舞和广场联欢集体舞的老照片。
    姑父在1991年去洛杉基,此前正是他在上海教交谊舞最红火的时候。当时我以为姑父去美国,肯定会很寂寞,没想到他在那里又开辟了一片教舞的新天地。更可贵的是,姑父在67岁以后,又到洛杉基的舞蹈研究所学习摩登舞与拉丁舞,在70多岁时获得各种证书,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姑父在美国继续编排了很多舞蹈,孃孃记述姑父在美国舞蹈教学的这段特别令我佩服:“他人在美国,要选排国内舞蹈家所编创的节目,全靠看录像带或DVD碟片。他一节一节、一段一段、数十遍地、反反复复地看,照着学,然后教给学生。我说,你那么认真干什么,音乐多出来你就自己编一段,音乐少了你就掐掉一段,反正别人也不知道。可他一定要做到‘忠于’原作。而且选的是哪位舞蹈家编创的节目(除非一时间找不到出处),他一定要在演出节目单上,列出原编舞者的名字(其实并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他说这是‘尊重原作者’。他说‘我们人在美国,用了人家的节目(虽然不是用在商业目的上),没法跟人家打招呼已经不对了,我们绝不能再做沽名钓誉的事了。’”
    姑父2006年回国,准备重新在上海开始教舞,这是网上的消息(和韵助你与大师共舞(2006-7-31))。可惜不久病发,在9/11腿部动了手术,用金属管替代了自己的腿骨。当时医生预言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期,但姑父恢复得很快,今年过年的时候,已能顺当地走路,他仍期望自己能再次起舞。只是八月的时候,姑父终于长睡不醒,至12/15离世。

    一直称姑父王伯伯,对他充满着敬畏。1983年看王伯伯任总导演的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千人舞蹈《群龙腾飞》,更增一份钦佩。大学时代,交谊舞流行,也正是王伯伯在上海各处教舞的时候。记得有一度他就在我们学校开班,我却不敢去跟他学,如今只有遗憾。
    王伯伯还是一位美食家。平时他并不做菜,但偶而会做些在外吃到的美食。过年时候他做的坛装酒糟肉,艳红的色泽、扑鼻的糟香,是我至今仍念念不忘的美味。七十年代物质匮乏,他所教的用豆油或花生油(那时没有色拉油)与蛋黄自制色拉酱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的一个绝活。

以下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王伯伯著作:

12. 当代流行拉丁舞 / 王克伟,陈文〓编著.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1.5. 230页 : 插图 ; 20cm
11. 花式交谊舞 / 王克伟编. 武汉 :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5.  138页 : 图 ; 19cm
10. 北京有个金太阳 : 儿童舞蹈 / 禾雨编词曲 ; 王克伟编舞. 上海 : 上海儿童出版社, 1965. 9页 ; 19cm
 9. 扑蝴蝶 : 表演舞 / 王克伟整理 ; 毛用坤绘图. 上海 :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7. 34页 : 插图 ; 18cm
 8. 红绸舞 / 王克伟整理.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5. 51页 : 图 ; 18cm
 7. 大家跳 / 王克伟编. 上海 : 新知识出版社, 1955. 59页 : 图 ; 18cm
 6. 集体舞 / 王克伟编.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5. 47页 : 图 ; 18cm
 5. 喀山鞑靼舞 / 王克伟整理.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5. 36页 : 图 ; 18cm
 4. 集体舞 / 王克伟编 ; 刘路得绘图. 上海 : 文娱出版社, 1953. 71页 : 图 ; 18cm 
 3. 舞蹈基本训练 / 王克伟编 ; 刘路得绘图. 上海 : 文娱出版社, 1953. 1册 : 图 ; 18cm
 2. 集体舞 / 王克伟编. 上海 : 陆开记书店, 1953. 54页 : 图 ; 18cm 
 1. 红绸舞 / 王克伟整理 ; 刘路得绘图. 上海 : 陆开记书店, 1953. 50页 : 图 ; 18cm  

日本旧忆·镰仓&和老外聊中国

    十二月去东京,之前按要求做旅行计划,除了必要的图书馆相关参观之外,便规划自己的游览线路。
    听到几位同学在很起劲地讨论去kamakura,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问该处的汉字写法,她们不知道。于是到图书馆去问,才知道汉字是“镰仓”。拿来旅游书一看,居然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名胜,而且从东京去可以当日来回,还可顺道在回程去一下横浜,便毫不犹豫地将镰仓列入行程。
    那时已经住到了东京北面的琦玉县浦和,也就是国际交流基金的东京国际中心。一早独自从浦和出发,由京浜东北线在东京转横须贺线。路上在名为大船的地方远远地看到白色的“大船观音”,似为佛教名胜预热。车到北镰仓,先参观圆觉寺与建长寺。站在寺前,真觉难以想象日本还有如此幽静之所在。山谷中,红叶枯枝之间,高大的古建筑很洒脱地散布其中。晨光从枝叶间泻向庙宇,有遗世之感。
    然后坐车到镰仓,中心是鹤岗八幡宫,因为对神社不感兴趣,所以只随便走了走,便去看高德院大佛和长谷观音。铜制的镰仓大佛静静地坐在高德院的院落中,露天了七百多年,沉静而优雅,造型很美,只可惜制作工艺欠佳,近看脸部拼接痕迹过于明显。长谷寺的观音木制,有9.18米高,由整根楠木雕成,看后没什么特别感觉。就寺院而言,镰仓的气氛远不如北镰仓,有点后悔没有在北镰仓多呆些时候,此时也只好离开了。

    早上车到北镰仓时,见到一个西方人在我前面出站。在圆觉寺想找人给自己照相时,他正好在附近,请他照完相后各走各的。当天游人不多,走不多久两人又碰上了,便用英语问他哪国人,回答是意大利人,就这么谈起来边走边看。离开圆觉寺前,他问我接下来去哪里,结果两人的游程不同。我就给了他一张名片,准备分手,他写下他的名字Pier以及在米兰的地址,邀我在横浜吃晚饭。
    离开镰仓后到横浜,早早游完了──中华街、关帝庙,山下公园、港口、开港资料馆。冬天五点不到天就黑了,不敢一个人在街上瞎逛,五点半就到了横浜车站。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便去地下商店看看。提早十分钟到Pier约定的会面点,居然很好找,并且一眼就看到他已等在那儿。去Pier熟悉的一家意大利餐馆,据说味道比较正宗。餐厅服务员误以为我是日本人,想跟我沟通点餐,可我看着菜单,无论是假名还是英语/意大利语,均两眼一抹黑,就由Pier看着办了。这是第一次吃意大利菜,只记得一道用墨鱼汁做的点心比较特别。那天许是走了一天累了,胃口特别不好,结果剩下一大半都由Pier吃掉,很不好意思。

    那时猛读了二个多月日语,满脑子都是日语。早上与Pier聊时,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英语都搞不定了:要对他说否,日语的“iie”脱口而出,且长音发得时间不够,听上去像Yea,变成了肯定;按日语语法说英语,主要名词先行;甚至想说东西很贵,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该用哪个词。
    两个外国人,在第三国用不怎么样的第四国语言,边吃边聊。聊些什么已不记得多少,只记下十年前的自己很注意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形象。谈中国的制度,我说“我熟悉它,不认为需要改变”。问中国人能否自由出国,告诉他旅行没问题(似乎很有先见之明)。问中国是不是没有他最喜欢的尼采的书,告诉他也许没有尼采的所有著作,但有尼采的著作。Pier喜欢古老传统的东西,便趁机向他宣传西安有二千至六千年前的古物。当然,问到到发达国家有什么感觉这样的问题,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交通方便,一个人就可以方便地游遍日本,而中国的长途交通既慢又少、还常找不到车站。
    吃完饭就该再见了。谢绝了他送我到浦和的好意,就在横浜站分手。

编目未来

    一个月前,参加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第六届年会,在会上做了个发言:“编目的发展趋势:关于编目未来的思考”。“骗骗他”在此,其中提出四个发展趋势:
        编目格式简单化
        编目外包普遍化
        数据来源多样化
        联合目录本地化
    上述观点暂归本人版权所有,已化成论文投稿,已蒙引用,敬请注明出处。

    对编目未来思考的结果是很悲观的,那么编目员的未来呢?PPT中的结论是编目员成为数字图书馆员。
    本人亲身体会,编目知识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并不是都有用)。于良芝说图书馆职业可以不在图书馆工作,秦健告诉了我们图书馆的新职业──元数据编目员(metadata cataloger),所以编目员不会没有未来。

参见:
编目员成为数字图书馆员 (2004-11-29)
老槐也博客:LIS核心课程:理论、原理、实践、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