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双黄连、体外细胞试验:需要向公众普及什么防疫知识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发表评论 Taking the right measures to control COVID-19(The Lancet, 2020-3-5. DOI: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152-3),对新冠肺炎防疫提出自己观点,被学校和医院斥责(又来!肖医生《柳叶刀》反思防疫,被组织训斥“唱反调”。乔布斯五行缺肉, 2020-3-13)。果然仍然只能有一种声音!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未来走向仍然未知的形势下,竟然如此排斥以专业角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不同意见,可叹!(WHO正式宣布可以用Pandemic形容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形势,见:世卫组织总干事2020年3月11日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

有公众号综合其他海外文章,对肖医生文章进入了解说(中国学者《柳叶刀》发文反思新冠防治措施. 燕小六. 医学界,2020-3-14)【以下方括号内为本人联想】

  • 第一,广泛消毒可能有害【不能赞同更多】;
  • 第二,不推荐人人戴口罩【WHO没有推荐戴口罩。重点: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口罩能一定程度减少感染者向周边释出病毒,但没有证据表明能阻断健康人获得新冠病毒;还是需要N95口罩】;
  • 第三,封锁交通,价值有限【能延缓出现社区暴发的速度,但无法阻止】;
  • 第四,公共卫生教育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错误信息引起的焦虑和困扰【比如菜场内相邻15秒染病】;
  • 第五,谨慎报道药物。

特别赞同第五点。治疗及药物是很专业的知识,向公众报道既无意义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就像张文宏医生被媒体问及重症治疗方案时的金句,“说了你也不懂”。

会一直被记取的“双黄连口服液”风潮。2020-1-31晚新华社“新华视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率先发布“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日报、中青报、文汇报等媒体也纷纷奔走相告、广泛报道。“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报道的都是权威媒体,造成全国线上线下疯抢双黄连,网上兽用双黄连也被一抢而空,甚至波及双黄莲月饼——恐怕是此次疫情中最大的笑话。好在报道中的牵头人、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马上给出了很严谨的说明:“任何药物,都要通过在病人身上试验才能判断是否起效。要用临床数据说话,临床上没效就是没效,光看体外试验数据是没有证据的。目前披露的是双黄连口服液(在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病毒试验,试验结果还没出来。”(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双黄连抗疫试验结果还没出来. 高瑜静 阎俏如. 中国经营网, 2020-2-1)

我完全医盲,通过网上的科普,知道双黄连口服液只做了“体外细胞实验”,这离可以做药还差很远,因而被一众专家质疑。“一位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向《知识分子》表示:99%以上的在细胞上有用的药,在临床上是失败的”。现在都知道75%酒精可以杀死病毒(一般认为可以是70-75%),这就相当于通过了体外实验,但并不是说喝医用酒精或高浓度酒可以杀死病毒。【详见:半夜药叫:双黄连“治疗”新冠病毒?当事院士试图澄清(邸利会撰文. 知乎/知识分子专栏, 2020-2-1)。文首有微信截屏:[1] 蒋华良-荷塘夜色 00:46:29 只做了病毒实验,需进一步做临床试验  [2]蒋华良-荷塘夜色 00:47:52 今天科学院传播局发生重大文件泄密事件,逼着我发新闻。编者按:某两个知名研究所合作半夜用细胞做了一个实验,医生们并未拥抱其前景,全国最大科研机构的宣传部门就立即上报高层,误导各大主流媒体,导致民众哄抢所谓的治疗药物,害得科学院院士半夜忙不迭在微信群里面澄清。这堪称“半夜药叫”的活报剧。此时此刻,恐怕非常不应该上演?】

然而“双黄连”事件没几天,2月4日李兰娟院士也发布了类似的消息:李兰娟院士团队宣布,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现在这两种药物已经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计划用这两种药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黄琪. 长江日报 -长江网, 2020-02-04)

我不关注所谓她儿子的“利益输送”(辟谣说并不相关),也不懂药物分析(参见知乎: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对新型肺炎治疗有何意义?)。我很震惊,是因为这与双黄连如出一辙,同样只是体外细胞实验,是不是临床有效自然仍是未知的。

也许是因为李兰娟院士年过古稀仍亲自带队到武汉,也许是因为这两种药是处方药、网民既没听说过也无法抢购,李院士并没有受到如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那样被喷的待遇。但她也同时失去了如蒋华良院士那样的补救机会——在没有对症药的急迫情况下,面对凶险病毒尝试不同的药物可以理解,但轻易向公众发布药物有效的消息,目的何在?

附:新冠肺炎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