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信息素养五大法则(附UNESCO重要相关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力推“媒介与信息素养”(MIL),它的主题页面汇聚了相当丰富的资源,有的还有中文版: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网页侧栏资源太过丰富,指南、工具、课程、出版物、文档等等,还有外部链接MIL Clearinghouse——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UNAOC) 的“媒介信息素养交流中心”。总之就是看不过来。

侧栏首先是MIL概念,接下来就是最新发布[1]的“媒介与信息素养五大法则”:
Five Laws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媒介与信息素养五大法则

从名称不难猜测来自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1931年),但并没有五定律那么简明扼要。
在2016年《MIL年鉴》中有解说文章[2],从该文表1中抽出对应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文本和现在的解释,附在五大法则后,或许可帮助理解:
法则1:信息、传播、图书馆、媒介、科技、互联网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提供者应用于批判性的公民参与和可持续发展。它们享有同样的地位,而且没有一个比其他更与媒介信息素养相关或应被视为如此。 (书是为了用的->知识是为了用的)
法则2:每个人都是信息或知识的创造者,并且携带自己的消息。他们必须被授予获取新的信息或知识和表达自己的权利。男性与女性应共同享有媒介与信息 素养。媒介与信息素养亦是人权的纽带。 (每个读者有其书->每个知识用户能获得知识并创造新知识)
法则3:信息、知识与消息并不总是价值中立,或始终免受偏见影响。任何对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概念化、使用与应用都应保证上述事实对于所有人都是透明可懂的。 (每本书有其读者->所有知识有其用户)
法则4:每一个人都想知晓与理解新的信息、知识与消息,并与外界进行交流,即使她/他并没有意识到、承认或表达过。然而她/他的权益绝不应受到侵害。 (节省读者时间->提高知识用户的幸福感)
法则5:媒介与信息素养并不能即刻习得。它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经历与过程。只有当这个学习过程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涵盖进入权、评估、使用、生产、信息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内容时它才能称为完整。(图书馆是生长的有机体->知识是动态成长的)

[1] CILIP 信息素养组新闻. UNESCO launch Five Laws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ebruary 16, 2017)
[2] I. V. Malhan & Jagtar Singh. Five Laws of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Harbingers of Human Rights: A Legacy of Ranganathan’s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MILID Yearbook 2016,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inforcing Human Rights, Countering Radicalization and Extremism. UNESCO, 2016. pages 25-39. ISBN 978-92-3-100177-2

——— 附:UNESCO“媒介与信息素养”重要文献 ———
– MIL宣言(3个)
2011.6.17:菲斯宣言Fez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2页)
2012.6.28:莫斯科宣言The Moscow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UNESCO和IFLA共同发布 (4页)
2014.5: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Era)(6页)

– 中文版资料(2种)
2011:《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教师用书》(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中文版 189页
2013:《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国家状况与能力》(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 Country Readiness and Competencies)(中文版 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