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29. 1551-15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51.无量义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昙摩伽陀耶舍译于萧齐建元三年(481年)。此前本经有刘宋的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一卷本,现不存。以《法华》为开经,与结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据说同时代的刘虬有《疏》一卷,现不存;刘虬的《序》与经一同流传下来。据传有元晓的《宗要》一卷、圆测的《疏》三卷、智圆的《疏》二卷等,现不存。

1552.无量寿经
二卷。据传为康僧铠所译。大正藏十二卷。别名《双卷经》、《大无量寿经》、《大经》等。净土三部经之一,解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一净土的庄严、往生人之相等。是中国隋唐以前净土教的根本经典。中国净土教家昙鸾宣扬净土三部经的要义[主旨],但道绰、善导并未作本经的注释。净影寺慧远著现存最早的注释书《无量寿经义疏》,吉藏以大致与慧远相同的立场作注释,著《无量寿经义疏》。另外,有关译者,康僧铠说基本被否定。

1553.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七卷。本书是对《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的简略注释书,但通过与吉藏其它著述、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疏》的比较研讨,出现了强有力的伪撰说。自《长西录》认为本书为吉藏所撰以来,对于教判论、佛身论、宗致释、用语文体、引用经论学说等与《观经疏》等的不同之处被指出。思想上采用报身佛说,取无量说,与净影寺慧远与《观经疏》提出的应身应土及有量说不同,据认为与净土教的正统有联系,是净土思想史上应当得到注意的文献。

1554.冥祥记
王琰撰。王琰为南齐太子舍人,后在梁为官,为吴兴县令,[本书是他]在五世纪末所著佛教传说集。把地狱循环、托生的传说或者观音菩萨的灵验谭等作为史实收录,根据这些传说,可以了解六朝时佛教信仰的实际情况。另外,本书没有完整留下,只能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的引用中见到,现代中国的鲁迅收集这些片断,放在《古小说钩沈》中。

1555.明僧绍
(生卒年不详)平原鬲(山东省)人。以高洁的人格而知名,师从僧远,还曾入定林寺。针对顾欢《夷夏论》对佛教的批判,著《正二教论》,为佛教辩护。

1556.名僧传
三十卷。宝唱撰。现仅存由日本鎌仓时代的东大寺宗性抄出的《名僧传抄》(续藏二•乙•七•一)一卷。根据《续高僧传》卷一的宝唱传,梁天监九年(510年)着手,天监十三年完成。然而,其后不久出现了慧皎的《高僧传》,用得较多,《名僧传》基本上没有流传。但据认为,《高僧传》的完成与它也有不少关系。本书整个分为八科,集录了425人的事迹。资料上对《高僧传》有补充,应参照宗性之抄。

1557.明帝(后汉)
(28-75年)继后汉光武帝的第二代皇帝。晋代袁宏(328-379年)的《后汉纪》中提出,帝梦见金人,大臣说明此乃西方之神——佛。这是围绕佛教初传的传说,也即所谓的明帝感梦求法。

1558.鸣道集说
五卷。金代的李屏山(十三世纪左右)著。本书总结宋代儒学家的27种学说并加以批判。本书中所举批判的儒学家有周濂溪、司马迂叟、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谢上蔡、刘元城、江表民、杨龟山、张横浦、吕东莱、张南轩、朱晦庵等。李屏山初学儒学,后在学佛典中皈依佛教,其思想上的特性是,以《华严经》的立场,试图调和儒、佛、道三教。本书在三教关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有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赤松连城刊行的赤松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的天和三年[1683年]刊本及北京图书馆抄本三种。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还引用了一部分。

1559.明佛论
一卷。宗炳(375-443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二)。本书是刘宋居士宗炳,在其晚年为反驳神灭论者何承天而作,为神不灭论辩护,主张轮回报应说的正确性。亦称《神不灭论》。解说“形”(肉体)不同于“神”(精神),是轮回的本体,同时此不灭之神还是常住的法身,由此神去掉情欲,返回本来的清净之神即法身,这就是作佛,显示出与慧远的神灭论不同的见解。在宗炳的这一思想中,可以看到佛性及法身这一佛教观念与道家之性及神之观念混同,这反而在神灭不灭论争史上产生了值得注意的成果。

1560.冥报记
三卷。唐临撰。大正藏五十一卷。著者不是佛僧,而是初唐时任吏部尚书的高官。据说本书撰述于永徽年间(650-655年)。内容汇集著者自己所见所闻的事迹,阐明佛教所解说的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的道理是真实的。上卷收11话,中卷18话,下卷24话,本书的特色是汇集从南北朝到隋、唐的各式各样的传说,不仅令人感兴趣,而且将这些传说作为表明因果报应道理的实例进行说明解释。对日本的《今昔物语》的完成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