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7. 1431-14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431.法常
(567-645年)俗姓张,南阳(河南省南阳市)白水人。十九岁就投于昙延法师,不久讲“涅槃”,得到师的赞赏。二十二岁时学《摄大乘论》,又考究成实、毗昙、华严、地论,登隋代的齐王暕的讲席,大业初年(605年左右)名声很高,入大禅定道场讲说。参与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的译业,普光寺一建成即被召入住。贞观九年(635年)成为皇后的戒师,新罗王子金慈藏远道来到京城,就授得菩萨戒。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圆寂,终年七十九岁。著书有《摄论义疏》、《玄章》、《涅槃疏》、《维摩疏》、《胜鬘疏》。

1432.彭绍升
(1740-1796年)字允初,号尺木居士,长州(江苏省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被选为知县而不就任,喜爱陆王之学,读大藏经,信仰佛教。拒绝酒肉五辛,作莲社进行念佛,举行放生会等,积有施衣棺等功德。还巧于古诗文辞,精通佛教学,以《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贤圣录》为首,著有《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决疑论》、《念佛警策》等许多书。

1433.牟子理惑论
一卷。牟融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一)。谈论儒、佛、道三教之异同,论述佛教优越的书。本书卷头附写有牟子传记的序文,接着通过问答体,批判性地回答对佛教发出的疑问,旨在解说佛教优于儒、道二教。卷末有后序,记述牟子针对本书设三十七条问答的理由,回答是因为佛教的三十七道品遵照的是《老子道德经》的三十七编,由此提问者说想皈依佛教、受五戒、成为优婆塞。根据序文,本书的撰述缘由是,牟子原广修经学,由于后汉灵帝去世后世上混乱,与母亲移居交趾,二十六岁时回苍梧(广西省)娶妻,苍梧大[太]守劝他为官但被推辞,不久遭母丧,立志归于佛道,而世间对佛教的非难很多,为明确佛教的真理,著《理惑论》。有关本书的撰述年代及撰述者历来有很多不同看法。举出其中代表性的,有梁启超提出是东晋到[刘]宋间的伪作,常盘大定认为是宋代治城寺慧通伪托牟子所作的伪作,法国的佩里奥主张成书于后汉末年;之后福井康顺研究中国、日本、法国先人的研究,论述成书于三国时吴的中期(三世纪后半叶),并推断现存的《理惑论》(一卷本)并非原本的样子,而是略抄本。有关成书的这类不同观点很多,本书作为三教关系的最早著述,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本书中所举的“佛”(第一条与第二条)、“道”(第三条与第四条)、“佛的相好”(第八条)、“沙门的剃头与孝道”(第九条到第十一条)、佛教传来(第二十一条)等是佛教的基本、入门问题,是了解早期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方法方面宝贵的资料。

1434.亡身
即舍身供养佛,或为法与众生而布施身体,亦称舍身、烧身、遗身。受《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吕的烧身供养、《金光明经》舍身品的饿虎投身、《大般涅槃经》第十四的施身闻法等的刺激,在中国也进行不少此类行为。尤其随着《法华经》信仰的兴盛,烧身供养增加,《高僧传》中设亡身编,《续高僧传》、《宋高僧传》中设遗身编,收录这些人的舍身事迹。

1435.亡是非论
一卷。昙迁撰。本书是摄论学派学匠昙迁明确超越是与非对立的世界的论述。不是单行本,全文引用于智俨的《孔目章》“性起品明性起章”之后,另外《续高僧传》的昙迁传中也部分引用。所谓超越是非,在勿论佛教之教中也出现过,与《庄子》“齐物论”的成物齐同思想与有很深的关系,因而智俨引用本书,把它当作性起顺随,可以设定得到从《庄子》经《亡是非论》而到华严的思想史的脉络。

1436.法藏
(637-714年)三阶教徒。苏州(江苏省)吴县人。曾祖父为吴郡大[太]守,担任苏州刺史,祖父为隋朝阆州刺史,父亲任唐朝少府监丞,是出身名家的第二子,十二岁时师从钦禅师,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奉敕为濮王出家,严格实践头陀乞食。如意元年(692年),应则天武后之命检校东都大福先寺的无尽藏。长安年间(701-704年)再度应命检校化度寺的无尽藏,成为荐福寺大德。去世后,遗体于终南山楩梓谷火葬,舍利纳于信行塔之右。

1437.法藏
(643-712年)中国华严宗第三祖,华严教学集大成者。敬称贤首大师、香象大师、康藏法师、华严和尚等。俗姓康,祖先代代任康居国丞相,祖父这一代归化中国,住长安;父亲名为谧,被赠予左卫中朗将之位。生贞观十七年(643年)十一月,十六岁时在ASYOUKA王的舍利塔前烧一指供养。十七岁时,也即显庆四年(659年),求法入太白山,数年后听说长辈生病而回京。这一时期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法藏听后入智俨之门。但是,到智俨临终的总章元年(668年),法藏还没有出家。据说当时智俨向道成、薄尘二大德讲遗言,“绍隆遗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沾制度”。咸亨元年(670年),则天武后生母荣国夫人去世,作为其供养的一环建太原寺,法藏受敕命落发,住此寺。之后,他讲《华严经》三十多次,著有许多书籍,宣扬华严教学。还从辅助实叉难陀(Siksananda,学喜)译出《八十华严》开始,在地婆诃罗(日照)、提云般若、弥陀山、义净等的译经中担任校勘、笔受、证义等。并且,垂拱三年(687年)西明寺祈雨、景龙二年(708年)大荐福寺祈雨、景云二年(711年)在悟真寺祈雪,据说在所有场合都应验,作为祈祷僧的一面也是不可忽略的。总之,法藏作为武周王朝时期佛教界第一人而活跃,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圆寂于西京的大荐福寺。当时,刚即位的玄宗赠予鸿胪卿之位与绢1,200疋。现存的著书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五教章》(《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3卷(4卷)、《华严经旨归》1卷、《义海百门》1卷、《妄尽还源观》1卷、《游心法界记》1卷、《华严经传记》5卷、《大乘密严经疏》4卷、《般若心经略疏》1卷、《入楞伽经心玄义》1卷、《梵纲经菩萨戒本疏》6卷、《起信论义记》5卷、《法界无差别论疏》2卷、《十二门论宗致义记》2卷等。另外,门人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惠英、审祥等。

1438.宝藏论
一卷。僧肇撰。大正藏四十五卷。本书被当作僧肇的著作,但据认为是八世纪后半叶牛头禅或净众宗系统的禅者所作。本书由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十品组成,开头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以下的文本作佛教性的变化,从中也可窥见老庄思想与佛教的结合。并且还提出了一即一切的华严思想,成可认为其成书的背景是重视灯观教学的僧肇。与伪作《法句经》、《究竟大悲经》等一样,有助于阐明中唐佛教思想史。

1439.法泰
(生卒年不详)住杨都的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同为梁代名声显赫的僧侣,真谛三藏刚从印度来,即刻就去拜访,二十年间在广州的制旨寺担任笔受之职。尤其是他请求译出《律二十二明了论》,译完后,即付诸实施。陈太建三年(571年)在建业开讲《摄大乘论》与《俱舍论》,但当时僧诠门下的三论学兴盛,取代了梁代的《成实论》,听众很少。他让听众中从北齐逃乱而来金陵的靖嵩继承发展其学问,在北方传播。

1440.法冲
(587?-665年)字孝敕,俗姓李,陇西成纪人。二十四岁时为鹰杨郎,遭母丧后,读《涅槃经》、发出家之心,听《涅槃》达三十余遍。在安州的慧暠之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入武都山修业。三十岁就到了冀州(河北省),贞观初年(627年)颁布私度僧处刑之敕命,自己亡身觉悟而剃发。在峄阳山与许多逃僧一起避难,修禅业。讲《楞伽经》达三十余遍,据说慧可的后裔舍徒众,学于法冲。《续高僧传》卷三十五的法冲传中记载他是从慧可学习《楞伽经》的研究者,以及他的楞伽师的系谱。另外,弘福寺的灵润称法冲为“大心开士”,与当时有名的玄奘三藏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