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四库全书》

    看到”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 (CADAL)的数字化资源中,包括《四库全书》。先引一段《文汇读书周报》最近一篇对《四库全书》的评论如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研究生还不像现在这般满地都是的时候,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出现在学校图书馆书架上,很是让做文史题目的老少学生开心了一阵,没别的,只是因为看古籍方便了。但那时但凡学过一点版本学的,也都知道《四库》本名声不佳。所以论文要出版时,总免不了为校勘版本折腾一阵子,把原来为图方便用《四库》本的地方,统统用比较像样版本校勘替换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非到万不得已,尽量别在注释、参考文献里出现《四库》本的字样,以免被内行人看了,落下”这老兄用的全是《四库》本”的话柄。

    对《四库全书》的非议以前也听说过一些,但从没想过这些非议意味着什么。看了上文,才明白四库本在内行眼中的地位。
    去年出版文津阁本时曾引起争议,但接下来文澜阁本又将出版,文溯阁本如果不是有归属争议,恐怕出版之事也列入议事日程了。CADAL已经将《四库全书》扫描完成(或许只选择了部分?),不知用的是何本?

    听参与CADAL的某单位领导开玩笑般说过,Google数字化图书计划公布,”百万册”可以少一半了――美国的50万册可以不用做了。文渊阁本已有电子版,以现在的出版方式,在印刷版售完后,未来文津阁本、文澜阁本出版电子版似乎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举手之劳)的事。为何CADAL又参与一次《四库全书》的数字化?
    我不懂古籍,但从在编图书中,经常看到点校古籍时选本的用心与讲究。反观CADAL中”传统文化资源”部分,似乎在意的只是尽快完成相应的数量。从扫描《四库全书》,可以想象对各项目单位古籍书目的汇总”去重”工作,恐怕也只能看看篇目,无法考证版本的。

    或许没什么可非议的,只是时移世易罢了。再引《文汇读书周报》那篇文章后面一段: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年后的今天,文史专业研究生的论文里,《四库》本铺天盖地;新派教授的大著中,也不乏以征引《四库》本为荣者。那架势,颇有乾隆皇帝看得,我咋就不能用得的无边豪气。

参考:
陈海英,竺海康: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第3-6,13页)
阿寅:看不懂的《四库全书》热(《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2月25日第3版)

 

《数字化《四库全书》》上有5条评论

  1. 前些日子看到一问下了不少电子资源,也有《四库》?这回中美百万册大概是外国人出钱吧?当然这是有代价的。<br><br>那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我以前只听说过这个项目,不知道都包含哪些内容。看过后,可以算了解了。<br>这个项目在我看来值得被说三道四的地方还真不止《四库全书》一处。好象把我们的什么好东西(至少在做的一方《四库》也算作好东西的)都贡献了,而得到的英文资料大部分是些过了版权保护期(50、70或更多年前?)的东西。国内的是学术文献,国外的是教科书之类。痛心!!!<br><br>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用《四库全书》唬弄一下老外,也还对得起祖宗。<br> <br>

  2. 看一下国图的电子文献,里面有许多的免费查询网站。<br>推荐一个美国GNS网站 http://164.214..2.59/gns/html/ &nbsp;再点 &nbsp;GNS search<br> <br>

  3. &nbsp; 文渊阁版四库全书其实已经有了全文文本电子版,好像还是国家项目,99年就搞出来了,只不过售价比较贵,好像要30万,bt、emule都有得下,现在又搞一次,真是骗钱啊!<br> <br>

  4. 学报编辑部请大家对学报文章说三道四,我本来就想对陈海英、竺海康这篇文章说点什么,真是的,这样的文章登它做甚!看了编目先生的帖子才发现这篇文章登得好,好在让大家知道浙大图书馆做了一件多么臭的事情。不知学报编辑部是不是本来就有此意?<br> <br>

  5. 学术资源的数字化看来已经形成气候了。不过在数字化过程过是不是要联合起来还真是个问题啊。要不然各自为战不是太浪费财力了么。<br> <br>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