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馆里听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李欣副馆长的报告“全媒体时代的大学图书馆如何应对读者现实?—-浅谈欧美图书馆关注的动态以及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转型”。李馆长说会留下PPT,不必记录,但听的过程中,发现PPT其实并不能涵盖报告内容,所以还是记了不少。
总的感觉,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不愧为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关注学校课程与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的扩展),关注技术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读者需求,思考并调整图书馆运作。同时,强调图书馆间合作,特别注重社会责任(虽然她没有用这个词)。以上这些内容,并不是以大报告的形式呈现的,而是都有具体例证,并提供专业的思考(如对电子书及电子书阅读器,考虑使用协议如是否可分享等)。李馆长务实低调,关注细节并注意吸取他馆经验,如说国科图的馆际互借系统中到馆时间是以颜色标示的,很醒目,康大馆可以改进。
报告视野开阔、思考专业,虽然只短短二小时(含问答),内容却相当丰富。只是在落笔转述时,发现最成问题的是自己的文字竟然难以完整表述听后感受。大致总结三条,忽略了很多无法归纳进这三条的,与报告题目(及本博文的标题)并不一致。
1、在充分了解读者的基础上调整服务
(1)有计划地合并、缩减实体图书馆:
2010年物理馆转型为虚拟馆:读者使用电子资源;
2011年工程馆变为无馆藏图书馆:有馆员提供咨询;
2012年昆虫馆与生命科学馆合并:昆虫图像进行数字化、方便随时比对。
(2)学生图书馆运作顾问团:每月(?)一次会,晚餐一小时(匹萨),馆长带1位相关部门馆员征求读者建议,前半小时学生吃、馆长讲,后半小时学生提供建议。如了解图书馆是否需要进入Facebook,两年前的结论是不要,因为那是个放松的地方;两年后,约2/3的人认为需要,因之图书馆进入Facebook。
(3)分析读者情况:
咨询问题分类分析,调整咨询馆员工作时间:如下午1-2点间多问厕所位置,由学生助理值班;
入馆显示屏内容,有奖(U盘)调查:结果是,希望显示天气预报、新闻、学校讲座──不希望看馆内消息!
教授外借期限:原规定在有生之年可以永不归还,后来考虑到学生需求,现调整为两年。
(4)新媒体试验,不成功就放弃,投入到新的方面:
维基百科,曾在上面投入很多,后来发现经常被反复改掉,终放弃;
iTune:较成功;
Flickr:在上面的图片,会有读者留言提供背景资料,丰富了馆藏。
2、图书馆间合作
(1)馆际互借:常春藤校之间的一般48小时内可以到馆,其他学校时间较长(认为5天以上较难接受),会考虑通过亚马逊购入(价高、但到馆快)。年借入5-6万,借出7-8万。
(2)2CUL,与哥伦比亚大学深度合作:两个均在纽约州的私立大学,读者可申请对方读者证,馆藏建设分工、编目合作(互相为对方做小语种编目),甚至共同聘用一个领域的学科馆员,还在考虑只买一个图书馆集成系统。
3、社会责任方面
(1)购买电子资源:不参与保密协议,公开打折信息,让所有图书馆可以公平获取资源。
(2)维护arXiv.org及VIVO:康大馆运作的世界最大理工类电子文档服务arXiv,由于太成功,年维护费已达$40万。在难以独立维护的情况下,拒绝出版商购买,而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征求其他机构共同出资,继续提供服务。
(3)为弱势群体做实事──TEEAL工程:与出版商联系,制作200多种农业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移动硬盘方式向无条件使用互联网国家提供,收取成本费(查了下,1993-2009为$5000,年度更新$525,可打折)。目前有300套购买。
(4)多渠道提供馆藏:参与Google图书(50万册)、微软图书(8万册)、互联网档案等[2012-4-10说明:无版权图书在网上提供公开访问]。有意思的是,微软制作的8万册无版权图书,放到亚马逊上以按需印刷(POD)方式提供,去掉格式转换等人工费,竟然还能赚回──李馆长说,这说明读者使用习惯是不同的。
—
附记:每个人听报告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以前听完各自散去,没有这个体会。这次听了几个同事的简评,竟然和我理解的角度完全不同,超乎想像。
我的感受是,很多时候事情不是有没有人做的问题,而首先是有没有人想到的问题。
[update 2012-4-19]本馆新闻中的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来校讲座 (20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