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编目部发布2011/2013战略规划

IFLA编目部近日发布2011/2013战略规划,这是2002年至今的第6份战略规划。

编目部的信息公开相当及时,对比IFLA的UNIMARC核心计划,现在网站上还是两年前的信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RDA这个强大的对手,编目部似乎特别有危机感,战略规划中多次强调与其他机构合作(多个目标中),以及信息公开(目标4、6)、标准推广(目标5)、各地域代表参与编目部活动(目标7)等增加曝光率、吸引参与的工作。
本规划还首次提及语义网,在“2012年行动计划”之“推广IFLA标准”部分,提出参与开发ISBD、FRBR、FRAD、FRSAD的命名域,将IFLA标准与模型置于语义网环境中。

曾经跟踪过这十年间编目部战略规划中关于制订一部国际编目条例的设想,基本上是越来越渺茫。此次首要目标与2009/2011相同,仍是《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同时也没有忘记这部设想中的国际编目条例:
1.4. Be prepared to form a working group,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levant sections, to lool further into the need of separating the specific cataloguing rules from the principles and explore the need to expand the statement further toward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the pros and cons and the realism on working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in IFLA will be discused at the SC meetings in 2012].
1.4 准备建立一个工作组,与其他相关部门协作,看是否需要将特定编目规则从原则中分离,探索是否需要将声明进一步扩展为一部国际编目条例(将在2012年常委会会议上讨论IFLA制订一部国际编目条例的利弊与现实)。

在2009/2011战略规划中,曾说明如有必要则成立这样一个工作组,本次再度列入规划。如果该工作组成立并开展工作,在RDA目前顺利应用的环境下,不知道会对这部规划了十年的条例得出什么结论?
RDA已经问世,并即将全面实施,对英美之外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是时候做出决定了。

IFLA编目部战略规划2011/2013”将另文翻译。

参见:
IFLA十年“国际编目条例”之梦 (2010年1月25日)
IFLA编目部战略规划2009/2011 (2010年1月25日)

选择发现系统,什么最重要?

这一年来,听了不少发现系统的介绍,五大系统中的三个,加上国内的一个,还参与了其中一个的试用准备,有所感。原来标题想用“如何选择发现系统”,想想有标题党之嫌,因为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可以测评的就包括资源、功能、费用等方面,不是拍脑袋就能够说清的。
发现系统主打元数据(甚至全文)仓储,各家在功能上各有千秋,有的方面可以说相当强大,很贴心。已有不少图书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肯定是综合了各种因素做出的选择,所以才会各各不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考虑无疑是资源,特指本馆可完全访问的资源。
1、收录数据库匹配度第一。收录资源数量是各家宣传的重点,不过元数据仓储量再大,也要与本馆订购数据库匹配才有意义。因为购买发现系统的目的,是一键访问资源(全文),而不只是获取信息。现在不少数据库有多个平台(集成商),如果发现系统收录的数据库,其平台与本馆订购的平台不一样,虽然可以查到,但无法直接获取,还要绕道链接解析器,其很多优势都无法体现,甚至会给用户造成困扰。
当然,如果说数据库的选择是确定的,平台则是可以替换的,为了一个好的发现系统,换平台也不是不可考虑的。
2、收录期刊品种并非有效指标。电子资源中,目前来说期刊论文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收录期刊品种,或者其与本馆订购资源的覆盖率其实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理由同前。
期刊来说,还有一个收录年限问题。如果收录期刊与本馆电子期刊不是来自同一数据库,而后者所在数据库收录年限更长的话,那其发现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3、便捷整合本馆资源可加分。整合自建数据库的元数据应该没有问题,而是否能够链接到资源本身,其实也不是发现系统能够解决的问题。
我主要关心的是书目数据部分,因为书目数据基本上日日有更新,需要图书馆持续不断投入人力加以维护,而不像收录数据库那样,配置后基本稳定。由于是元数据仓储而非联邦检索,导出全部书目数据是必须的。之后如何保证书目数据的更新(删除、修改、增加)能及时反映在元数据仓储中,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基于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发现系统可能会有些优势,可惜两家都没听过介绍。现在看来可以有比较轻松的方式,由系统自己抓取,前提应该是在书目记录中做一定的标记,这会涉及编目工作流程的变化,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4、OA资源不可缺少。现在OA资源已超出了文章,还包括版权期已过的电子图书,各类特色资源、机构库等等,收录OA资源,可以让发现系统更接近Google或微软学术搜索引擎的丰富内容,又有更强的限定、推荐等功能,会让用户乐意首先使用发现系统。如果系统只限于订购资源,跨库检索系统虽在功能上有所不抵,但也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或许OA部分会成为图书馆下决心购买发现系统的一个重要砝码。
在上述资源部分符合本馆需求后,功能上的比拼才有意义。虽然往往在听介绍时,首先会被那些功能所吸引──精细的分面限定、动态推荐、专题定制、移动应用……。

RDA实施对编目工作的实际影响

RDA的实施,到底对编目工作有什么实际影响?最近看了“RDA在英国”,介绍一年前(2011年3月)RDA美国测试报告尚未公布时候,英国举办的一个电子论坛,有180多人订阅,发言的有39人。在气氛上,已比前一年RDA工具包尚未发布时要更正面。
Williams, Helen K. R. (2011) RDA in the UK: reflections after the CIG e-forum on RDA. Catalogue & index, 163. pp. 2-4. ISSN 0008-7629

总的态度可总结为“等着瞧”(wait and see),等美国测试结果、美英国家馆实施决定。据称当时大英图书馆也在做内部测试。尽管RDA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大家都明白实施不可避免,因而许多编目员开始考虑未来RDA的实施,对如何实施、实施会带来什么问题仍有各种疑虑。
1、费用问题仍是一个焦点,小机构怕无力承担联机访问年费,这可能导致图书馆界分裂为“有”和“没有”,RDA因之被批评为是一个封闭标准。在RDA刚发布时试用后,机构很少订购,主要是在预算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争取额外经费。但已有不少参与者建议在近几个月内订购,而其他人决定买印刷本。据称由于该论坛的举行,出版方宣布了一次性的30天免费试用,以及参与RDA研讨班及介绍后30天免费访问。──RDA Toolkit的这个试用及培训免费政策至今有效。
2、主要的担心是缺少时间规划与实施培训,与此同时却要在“以少做多”的时代维持编目量与生产力水平。即使经过最初的熟悉与培训阶段,RDA本身也会导致降低生产率:如,没有“3原则”导致规范工作增加,不用缩写增加击键次数。──后者如果ILS配合的话,由于有标准词汇表,倒是可以用下拉清单方式很好解决。
3、随之带来的还有记录的匹配与去重。编目更多依赖即可上架或快速编目,从外部接受记录,导致一致性问题。提供选项与编目员判断,导致拟定本地政策与准则问题,以及特别是对准专业人员的培训。还担心BL与LC采用不同的RDA选项,让大多数英国图书馆要决定何去何从。──最近看到LC等国家馆在协调,会尽可能一致。
4、英国还有一个问题,仍有为数不少的图书馆还在使用不再更新的UKMARC而非MARC21,普遍实施RDA还导致其无法适应RDA新字段。──对UNIMARC用户来说,其针对RDA的更新状况也仍然不明。
5、比较出乎意料的是,与会者普遍热心于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的可能发展。

又是一年,LC已公布RDA实施切换日,气氛或许会更加改善,但在其他内部环境(如MARC格式、编目系统)、外部环境(经济状况)尚未改善的情况下,问题仍然存在。对编目及相关技术人员来说,规范记录维护、击键次数增加,记录匹配与去重的影响,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