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开发:由RDA评论系统引发的

    上月的消息是RDA最终评价版将于11月3日出台,说是与美国大选同时。不料临了又发布消息,说是因为软件原因,推迟到11月17日发布。更想不到的是,发布时说软件还是没弄好,只提供PDF版,没法直接在网上提意见了。
    图书馆的技客们对此自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临时定的事,弄这么久搞不定。
    德国的B. Eversberg马上弄出了一个网络版RDA(仅供演示,将删除——因为有版权问题吧),有依目次浏览和全文查询二个功能。只没有评论功能。
    接着,意大利的Jim Weinheimer做了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Web版Koha的MARC录入界面。只是说明,可以选大类(对RDA就是选各章),再在各字段(对RDA就是各小节了)让用户输入(应该就是评论功能了)。
    B. Eversberg在RDA邮件组的发布此消息的邮件标题是"Open development"。
    Jim Weinheimer以为自己并不擅长编程,就可以很方便地捣鼓出这样的东东,如果是干这一行的,肯定可以做得更好。不知道有多少程序员心里痒痒的想做这样的事呢,却没有机会。他的结语是:But it must be open.

    两人的邮件中还有更多观点,详见原文

参见:RDA联机版原型演示及调查 (2006-07-04)

[update 2008-11-27] RDA 草案下载
JSC网站上的RDA最终评价完全版:Full draft of RDA
RDA online有单一ZIP文件下载(Constituency Review)

 

《书目控制未来报告》(草案)解读

美国国会图书馆(LC)的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http://www.loc.gov/bibliographic-future/)于11月30日发布了《书目控制未来报告》草案(PDF, 315KB)。这几天到杭州做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的西文图书编目培训,每晚拿着打印件认真研读。之前Karen Coyle的直播报导基本反映了草案的内容,看文本另有一些感受。

文首没有一般报告的铺陈,可谓开宗明义,“书目控制未来将是合作的、去中心化的、国际范围的、基于WEB的。它的实现将出现在与私营机构的合作,与图书馆用户的积极协作。数据将从不同来源获取,变化将迅速出现,书目控制将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p.1)

阅读时最强烈的感受是,文中处处表明,在书目控制领域,曾经制定并维护了众多标准、提供了大量高质量书目与规范记录的LC,已不想再做老大(alpha library)(“去中心化”),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联合编目成员馆(“合作”)。LC强调,它并非国家图书馆,所以不应当承担国家图书馆的上述责任(p.3)。当然LC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不会立马撒手不干,这是报告三大指导性原则之一“重新定义LC的作用”部分要说明的内容(p.9)。
比较受鼓舞的是,LC将在WEB平台上更多地开放其内容。

作为曾经的编目员,正做着细致的编目培训,感受最深的是三大指导原则之首“重新定义书目控制”中的这段话:“单一环境如图书馆目录中描述(著录)的一致性,与各种环境间进行连接的能力相比,正变得不那么重要:Amazon到WorldCat到Google到PubMed到Wikipedia,图书馆馆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在今天的环境下,书目控制不能再被看作局限于图书馆目录。”(p.7)
报告似乎吹响了抛弃MARC的号角,3.1.1建议“开发一个更灵活可扩展的元数据载体”,兼容WEB技术与标准,不限于图书馆数据实践。而系统供应商也将开发能够接受不同格式元数据的产品。(p.22) 有一些不能理解的是,报告称图书馆的元数据环境太复杂,检索协议环境也很复杂(p.24),不说这些标准多由LC主导或参与,如果再开发一个,岂不更增加其复杂性?

有一帮FRBR的粉丝,之前看到直播报告后,对于报告草案中“重新认识FRBR”中的一些说法很是不满。看过报告,发现其实LC还是很认可FRBR的,希望应用不限于“作品级”,并能够真正实用(p.28-30)。
LC真正不满的是RDA,不满者有四(p.24):
·在讫今为止的草案中看不出RDA所承诺的益处;
·不清楚根据RDA创建的元数据如何与现有元数据一致;
·转向RDA的工作方式不令人满意;
·采用RDA在改变工作流程与配套系统方面所需财力将被证明相当大
RDA原定2008年发布,从本草案看是2009年发布了,如果暂停(p.25),就不知何时了。10/22,JSC网站上刚公布了包括LC在内的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四个国家图书馆将在2009年前共同实施RDA的新闻(http://www.collectionscanada.ca/jsc/rdaimpl.html),不知道当初LC的代表(Barbara B. Tillett?)是不是具有代表权。直播当天她提了一个问题,似乎并未涉及此点。

其实在美国关于书目未来的争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编目专业人员的青黄不接(p.4)。报告表明,近三十年来,由于套录成为普遍现象,一直觉得对编目专业人员的需求会下降。而现在则面临编目员的大量退休,有素质的教学人员也变得稀缺(p.34)。所以报告的最后部分专门讲到要为今后的需求设计图情教育(包括网络课程),并且需求似乎在从图书馆转向信息业。[i.e./e.g.图书馆外包编目,编目员不再在图书馆工作,而在外包公司工作]

P.S. 博文写完,朋友建议将此主题写成论文。我想还是等2008/1/9“最终报告”发布以后吧。

update: 黄昏时才到家。因为外出不上网,数日未看博文。将陆续链接国内相关报道:
书蠹精:书目控制的未来 (2007-12-01 16:05: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d626401000b98.html
Keven:简评“书目控制的未来”报告草案 (2007-12-1)
http://cnlib20.ning.com/forum/topic/show?id=509559%3ATopic%3A9862

关于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参见:
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关注2007年11月 (2006-12-12)
/posts/2006/1212/527

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会议:用户与使用 (2007-03-10)
/posts/2007/0310/491

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报告草案网络直播 (2007-11-18)
/posts/2007/1118/398

关于RDA,参见:
AACR终于准备出第3版了 (2005-01-13)
/posts/2005/0113/727
AACR3,副题名"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计划出版日期2007年。

“英美编目条例”退出舞台:从AACR到RDA (2005-07-31)
/posts/2005/0731/761
AACR3不见了,正题名变成了原副题名的缩写RDA。出版日期推迟到2008年。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一统江湖? (2006-04-16)
/posts/2006/0416/878
RDA与代表出版业书目记录标准的ONIX成立联合创新活动。

RDA联机版原型演示及调查 (2006-07-04)
/posts/2006/0704/881

RDA:20世纪的编目规则 (2007-01-23)
/posts/2007/0123/509
Karen Coyle和Diane Hillmann发表文章,质疑RDA。

ALA 2007仲冬会议上的RDA:Barbara的态度 (2007-01-24)
/posts/2007/0124/508
代表LC的RDA编者Barbara B. Tillett对前述质疑的某种回应。

今天的网络生活

    今天,就在刚才,把Blog首页上放了二个多月的Lib2.07的链接和Logo拿掉了,会议都结束那么久了。尽管自己没有去厦门,也算帮着宣传了一把,而且基本上可算是全程网上参与

    今天,征得图有其表同意,OA了《数字图书馆论坛》第四期“发展中的新一代OPAC”,此文是应约配合Lib2.07而写的。如蒙引用,敬请注明出处。

    昨天看到Keven写“读我所读”,今天把自己的Googlepage又折腾了一番。“网络生存”部分,就是我的简化版“读我所读”了。

    长假七天,应该是天天上网的,因为没有写博,所以不记得在网上做了些什么。
    4/30-5/1在伦敦开了一个会,名为“数据模型会议”,实际上是RDA与DC之间的合作,远洋过客在第一时间向我们告知了此事(转贴:Astonishing news: RDA goes 2.0。昨晚逐一看完后续的热烈讨论,脑中全是困惑。今天想着该写点什么,留个脚印,还是放弃了,but I'll certainly follow it with interest.

    长假中外出做了一日游,前天写了篇流水帐,想发到携程上去,给驴友提供些信息。登录后发现留的还是亿唐邮箱,而邮箱更新后,却迟迟没有收到携程发出的确认邮件。好在有个链接,可以通知他们没有收到邮件,说是24小时内处理——可是直到刚才还没有收到。今天是发不成了,难道永远发不成了?

    我的网络生活,基本上都是晚饭后开始的,但今天有件事是名正言顺地上班时间做的:给包租公发出了学报封面选秀照片,并且立刻收到了入选通知 🙂 不要以为那贴子底下没有我的留言就是插了队,那是万二帮着排好队嘀。

    本月接下来的时间大概都不可能有什么网络生活了,因为我要去学习,还有……,就在今天过把瘾。除了明天——刚才万二说,明天有个网络会议,我答应旁听。到QQ群里看会议内容,“敲定lib2.0书的大纲,分解任务”,那是第二次了,上回用的是QQ文字聊天+skype语音会议、SeeHaHa视频直播。前一天我还在那儿掺和测试,正式开会的时候,也不知怎么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