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供应商谈图书馆

    图书馆界会多。开会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碰到很多以往没机会结识的人――听一些业界大腕作报告或与之聊天,得到许多思想火花。博客们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没机会与会的看客们也因此得到很多信息。(国外与会者还会很潇洒地把大量照片放到图片网站如Flickr上,让大家得到更多感性认识。而国内似乎颇多顾忌,怕涉及肖像权、引起不快?难道国外就没有肖像权麻烦?)
    TTW的Michael Stephens记录了在两次会议上,图书馆集成系统供应商Sirsi公司副总裁Stephen Abram与OCLC副总裁的George M. Needham的谈话。两位不是真正的图书馆人,基本上可说是商人(不要说OCLC是什么非赢利性机构)――但又是十分关注图书馆前途、对图书馆新技术颇多了解的商人。看看他们如何谈图书馆[方括号后为本人感言]:

Abram如是说Abram-isms

“The next step in libraries is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to &apostrick&apos our new users to use the library.”

下一步,图书馆要做的是如何“哄骗”新用户去使用图书馆。
[未来一代不会象上代人那样习惯使用图书馆。没人来,只有关门大吉]

“Technology needs to take a step back, like utilities, like heat and light, and let the services and people come forward.”

技术需要退后一步,如同公用事业、如同热与光,让服务与人冲在前面。
[技术应当是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You must have a vision of the future, or you will always be stuck in the present, over and over again.”

必须具有未来的眼光,否则将永远被钉在现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DVDs and CDs will be extinct by 2012.” (See this article for more)

到2012年,DVD与CD将灭绝。
[国外很多图书馆音像资料的收藏量增长很快,这是一个警示?iPod的流行,从声音向影像发展,确实可能导致实体音像资料的消亡――DVD与CD本身依赖特定的播放器,其灭亡速度比印刷品快也是可以想象的――当年我们在学校学外语时的盘式录音带现在哪里还能见到?]

“Technological Divide: Everyone under 25 has an IM account but most librarians over 30 don&apost. This needs to change.”

技术鸿沟:每个25岁以下的人都有即时通讯帐号,而大部分30岁以上的图书馆员没有。这需要改变。
[IM已经成为很多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有效工具。除此而外,还有什么用?]

“It&aposs more important to create a community portal than a library web site.”

创建一个社区门户比创建一个图书馆网站更重要。
[公共图书馆网站成为社区门户的一部分]

Needham如是说Needham-isms

“We need to stop thinking we are Information Priests and Priestesses…”

我们需要停止认为我们是信息牧师……”
[别老觉得自己很崇高……]

“If you wrap something up in the mantle of training, you&aposre going to turn them off..give them short cuts instead…”

如果把东西用培训包装起来,就是在放弃它们…还是弄得简洁一点吧…
[图书馆最高档的事情就是“培训”,如果因简洁而失业,图书馆利用率会更高]

“Nobody ever died of bad cataloging…”

没人曾死于糟糕的编目……
[编目员是早该下岗了的。只是,缺了谁,地球会停止转动呢?]

“We need to get over the fact that libraries are not the first place people go for information and never have been…we need to be something else.”

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图书馆并非人们获取信息的首要地,从来不是…我们必须是别的什么。
[“从来不是”,对很多人的打击真是够大的!]

On change in Libraries: “We need to appeal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对于改变图书馆:“我们必须吸引不同的学习风格….”
[具体指什么呢?]

“IM is the way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today..we need to use it.”

即时通讯是当今人们交流的方式…我们需要利用它。
[又是IM,国内有多少图书馆在利用它?]

“Bring Digital Natives into your planning process (even if they don&apost have an MLS)…”

把“数字原住民”列入人事编制(即使他们没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
[一出生就活在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宽频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原住民”还没有到找工作的年龄,现在大家都是“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不管学什么,都不要把计算机、网络这样基本工具忽略了]

“Let&aposs try things…”

让我们尝试…
[要知道试什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由OCLC TOP 1000想到的

    Lorcan Dempsey推荐2005新版的OCLC TOP 1000――OCLC成员馆收藏最多的1000种文献。这篇“Top 1000 works”从标题开始就一直在强调“作品”――集中不同的版本与译本。在FRBR深入人心的情形下,很吸引人。

    去年OCLC首次编制TOP 1000,自己当时凭直觉以为是按各书目记录下的馆藏数从多到少排列得出的,全然没有注意前面的说明,是通过全球图书馆的“购买投票”评出的值得收藏的智力作品(the intellectual works that have been judged to be worth owning by the “purchase vote” of libraries around the globe)。今天仔细看TOP 1000,发现在书名、作者下,有二个数字,分别是Library holdings(馆藏数)和Bibliographic records(书目记录数)。既然是图书馆收藏最多的排行榜,排序当然是以“馆藏数”为依据的。但这是由同一作品的不同书目记录下的馆藏合计而成的。我原来忽略了“智力作品”一词,把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状态下相当复杂的集中同一作品的算法,看成一个简单的排序,实在是极可笑的。

    大致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TOP 1000,发现一个奇怪的数据变化。《圣经》由去年的第二上升到第一,原没什么,奇怪的是数值的变化:
                         2004      2005    变化
Library holdings:       271,534  796,882  2.9倍
Bibliographic records:  36,738    93,567  2.5倍

从上述数据来看,如果说图书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购买大量《圣经》,这种解释已经很勉强;如果说全世界的出版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在一年内出版几万种《圣经》,差不多可以说是笑话。可能增加的有部分回溯的旧书目数据,但数据变化如此之大,只能认为是算法变化所致。也就是说,OCLC进一步改进了它集中同一种“作品”的算法,包括了更多原来未视作同一作品的书目记录。这本身就是OCLC的财富,也是它雄霸图林天下的资本之一。

乱弹一篇:
    Lorcan还推荐TOP 1000的副产品“Fun factsabout the updated OCLC Top 1000。其中有一段关于TOP 1000中出版次数最多的作品,一至四位分别是:《圣经》,《哈加达》(犹太教《圣经?旧约》故事),《神曲》和《古兰经》。看着这几部书,四大宗教,独缺佛教。仔细想想,佛经众多,却并没有一部象《圣经》、《古兰经》那样所有教徒都熟诵的至上经典。佛教徒也如佛教经典一般四分五裂,因之与其它宗教相比,终是处于弱势。

 

维基版的OPAC什么样?

    5月的时候,OCLC的首席科学家Thomas B. Hickey在他的博客Outgoing上,向大家披露OCLC的WorldCat Wiki计划,用维基――也就是众人的力量――完善WorldCat。人们可以给相关的书目记录加上评论、封面、注释等。
    最近看到LISNews消息“Wiki WorldCat (WikiD) Pilot From OCLC”,说OWC在9月开始了其联合目录的维基试验计划,并提供了计划的网址:http://www.oclc.org/productworks/wcwiki.htm

    计划说明图文并茂,可以一窥维基版OPAC的概貌。具有维基功能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Reviews:给文献添加评论,看别人写的评论
Edit table of contents:编辑目次
Notes:给文献加注释

    图示中以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但截止目前,通过OWC查同样ISBN的这部小说,还看不到维基功能。
    对比OWC检索结果与计划中的图示结果,计划图示中有“My Account”,而OWC没有,而且计划图示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作为Lance Osborne这个用户的“My Library”。
    维基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涂鸦,是否OWC的Wiki以注册用户才能参与写作的方式予以某种程度的控制呢?是自己直接管理用户,还是借助于成员图书馆的用户认证?计划主页没有说明。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的OPAC,也没有看到与OWC的链接。

    在现在的OWC,没有看到维基功能,倒是看到了editions――将同一文献不同版本(包括语种、载体等)集中在一起。这个功能以前是没有的,不知道这种变化始于何时。FRBR在OPAC的应用,在集中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这一点上,基本上已形成共识。OCLC以往的许多FRBR试验,归结到OWC中,现在就只看到“版本”这个标签了。

    计划说明,联合目录的维基未来会由OWC扩展到WC。这么麻烦增加维基功能,目的为何?“将OCLC编目合作扩展到非编目图书馆专业馆员与用户。帮助成员馆鼓励、吸引与管理其本地用户群的输入,引起他们对图书馆内容的兴趣。通过OCLC的合作方式的益处在于,使每一成员可以访问所有成员的内容,在WorldCat内部建立起一个社区的感觉。”
    吸引用户参与、增加服务的粘度,是Web 2.0时代最重要的因素了。以往的OPAC是单向的,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书目信息,现在,用户也可以在书目信息中加上自己的看法、补充书目中缺少的信息、随时更正错误的信息。其实维基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当然是一种不错的编辑工具。   

参见OCLC首席战略家、研究部副总裁Lorcan Dempsey的博客文章:
“让数据起作用――Web 2.0与图书馆目录”(Making data work – Web 2.0 and catalogs

更新(2005-10-10):
Lorcan在上文中说维基在周末可用。计划的网页是说9月开始的,我耐心地等了几日,到了中国周末的晚上(还只是美国的早晨呢),还是太心急了一点。Lorcan在9日的博客中宣布已经可用(Putting the Wiki in OpenWorldCat)。现在点击上文中《达芬奇密码》的OWC实例,已经可以看到。
Lorcan文后的第一个评论者说:维基功能在哪儿?不就是亚马逊的那些东西,可从没有听说那些功能被称作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