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Spalding谈LibraryThing和图书馆(员)

    因为LibraryThing个人在线目录新推出以“作品”集中图书的方式,引起国外一些FRBR的图林博客的兴趣。LibraryThing拥有者Tim Spalding在FRBR Blog和See Also下留言,谈到LibraryThing的“作品”组合方法是“什么”、不是“什么”:

  • It’s Wikipedia, not Britannica.
    是《维基百科》,不是《不列颠百科全书》。(有规则,但由众人共同参与,而不是由权威决定)
  • It&aposs Del.icio.us not Google.
    是“美味书签”,不是Google。(由众人共同参与,而不是由机器算法决定)

    See Also说起LibraryThing的“作品”好似盗版了FRBR。虽然Tim在FRBR Blog留言中说那是开玩笑,但仍在See Also博文的留言中,“嘲弄”了一番图书馆、图书馆员:

  • I am well aware that books can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an extraordinary number of ways. Librarians shouldn&apost imagine FRBR or any other system captures them all either.
    我很清楚图书能够以相当多的途径互相关联。图书馆员也不应当想象FRBR或任何其他系统能全部掌控这些途径。
  • LibraryThing&aposs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ness is designed to compliment its explicitly user- and social-centered goal. That too is pretty novel; traditional cataloging is author- and publisher-centered.
    LibraryThing对关联性的理解被设计达到其明确的“用户与社会性为中心”的目标。这也是相当新颖的。传统编目是“以作者、出版者为中心的”。
  • I considered using the ISBNx project as a base. … I just wanted to try something new. … public cataloging is not bad cataloging. The people who really KNOW Asimov are his fans.
    我考虑过使用[OCLC的]ISBNx项目作为一个基础…[但]我只是想要尝试一些新的…公众编目是不差的编目。[LibraryThing的用户]确实“了解”阿西莫夫,是他的粉丝。

关于最后一点,Tim在说明LibraryThing系统新功能的博文中不无自豪地举了这样一个用户提出的例子:

  • Isaac Asimov&aposs Nightfall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is distinct from Nightfall the novel and from Nightfall One. Do libraries know that? Does Amazon?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黄昏》不同于小说《黄昏》与《黄昏I》。图书馆知道吗?亚马逊呢?

而他这篇博文的标题正是:每个人都是图书馆员。

参见:
The FRBR Blog: LibraryThing has works (2006/2/22)

See Also (Steve Lawson): LibraryThing Reverse Engineering FRBR? (2006/2/23)

LibraryThing Blog: LibraryThing leaps forward: Everyone a librarian (2006/2/23)

 

“图书馆2.0”标签往哪儿贴

    去年9月中,网络上关于Web2.0的讨论可称得上如火如荼,很多行业都已经贴上了2.0的标签。其时,在图书馆行业内部,Web2.0应用的实例还接触得不太多,正巧此时看到了关于“你我之书”(My Book Your Book)的报道,该网站自称“联机合作图书馆”,而我感觉这种用户参与图书借阅活动的方式,利用的正是Web2.0的理念,故而给其贴上了一个杜撰的“图书馆2.0”标签
    9月下旬以“Bringing You A “Library 2.0” Perspective”为宗旨的LibraryCrunch博客建立,引发国际图林关于”Library 2.0″的持续不断的讨论,并有越来越多应用得以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日益浮现。11月初网络期刊Ariadne上Paul Miller发表了“Web 2.0: Building the New Library”,与此同时作者所在公司(图书馆系统开发商)发布2.0演示系统Talis Whisper,使图书馆2.0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新年伊始,《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将首期刊发的论文“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PDF文件)挂在网上,在网络图林引发不同反响。且不说反对的声音,即使是赞同者,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Web2.0本身就是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对“图书馆2.0”有不同理解也是必然的。当初自己给“你我之书”贴“图书馆2.0”标签时,并没有很深入地想过Web2.0在实体图书馆中的应用方式。现在,我所理解的“图书馆2.0”,是图书馆以Web2.0的理念、服务与技术,改善图书馆工作与服务,吸引更多人利用图书馆。也就是说,是图书馆在应用Web2.0,而不是其他机构应用Web2.0抢图书馆人的饭碗――或许这种理解太狭隘,但身为此行中人,希望此行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而不是日薄西山,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游园在老槐“图书馆2.0文章自评”下留言,所举两例在我看来都不属于“图书馆2.0”的实例,就好象我不会把提供免费图书全文搜索的亚马逊Google图书搜索或者提供免费电子书的古腾堡计划百度国学看作“图书馆”一样:

  • LibraryThing:个人书目服务网站。类似网站不少,因它最近开始提供RSS,再次成为网上热点。但那是在与图书馆抢饭碗――当然没有图书馆想到提供此类服务,也怪不得他人。
  • LibrarySuccess:一个集合图书馆实践信息的维基网站。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象提供图情信息的LISNews,或者说游园钱涂ginger经营的“图林中文译站”,甚至是学网、《新华书目报》,虽然与图书馆有关,但并不是直接面向图书馆工作及用户服务。

    至于所举第三例利用Flickr,似乎有所不同。把图书馆活动的图片等放到Flickr网站上,并加上相应的标签,可算作图书馆营销。最近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与Flickr合作,邀请网友为PictureAustralia提供图片,从图书馆单方面的营销活动转入与用户共建图片库,性质有所变化,可称创新之举。借用商业服务,是不是可以算作图书馆2.0?我还要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