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题名取哪个做正题名?

当信息源有多个语种的题名时,取哪个语种的题名做正题名(其他语种题名作为并列题名)? 这个是编目时需要确定的。
或许会有质疑,每个语种题名都可以揭示出来,取哪个为“正”、哪个为“并列”,有那么重要吗?
或许不重要,但应该说还是有必要的。主要是,有规则可以保证不同人、不同时间做出来的相同。还有时题名要用于取排架号(比如影视作品),方便读者直接按题名取。

编目规则对此自然是有规定的。但规则本身是否合理(适应读者使用习惯)、文字描述是否准确,必然影响其使用。加上出版物形态各异,有时编目员不免要纠结一番。
前几天RDA-L邮件组中就有一例,德国出版物:
– 题名页(首选信息源)信息依次是:德文责任说明、德文正题名、英文题名、德文其他题名信息
目次:前言和导论是德文,正文共18篇文章,13篇是英文,5篇德文
从正文看,英文为主,但从题名页看,德文为主,如何确定正题名?
讨论见:[RDA-L] RDA 2.3.2.4 (Title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or Script) (28 Nov 2015)

————————————————–
RDA 2.3.2.4 多种语言或文字的题名(据2015-11-30访问自译)
如果:资源的内容为书写、口述或歌唱
且:正题名的信息源有一种以上语言文字的题名
则:选择资源主要内容的语言文字的题名为正题名
如果:内容非书写、口述或歌唱
或者没有单一语言的主要内容(原文:There is no main content in a single language)
则:基于信息源上题名的顺序、版式或字体,选择正题名。
————————————————–

提问者觉得根据RDA上述规定,因为“资源主要内容”是英文,因此只能取英文作正题名。但又心有不甘,认为“这与RDA的表达性原则冲突:描述资源的数据应当反映资源本身的表达”。为什么不用“首先出现或在版式和设计上最突出的的正题名为题名”?
第一个回复者就给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本例正适用规定的第2部分,即“没有单一语言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实际上意思是“主要内容不是单一语言”(the main content is not in a single language)。
换言之,第1部分只是说题名为多语言,没有说资源主要内容为多语言。
不管这个解释是不是符合RDA原意,这个回答因为符合“常识”而得到回复者一致认可。甚至有人说,“这是又一个RDA写得糟的例子——结构和清晰性”。

有人指出,此规则与AACR2 1.1B8和ISBD 1.1.4.1.2用词类似。附上各种规定备记:
– ISBD 1.1.4.1.2(统一版中译本)
如果题名用不同的语言或文字(即并列题名,见1.2),正题名应是资源内容或主要部分所用语言或文字的题名。
如果这一标准不适用,那么应该参照出现在首选信息源上的正题名的版式来选择正题名,或者,如果没有版式差别,应参照首选信息源上题名的顺序选择正题名。
– AACR2 1.1B8(本人自译)
如果主要信息源[题名]有两种或以上语言或文字,取主要的书写、口述或歌唱内容的语言文字,转录为正题名。
如果本准则不适用,参考主要信息源上题名的顺序或版式,选择正题名。记录其他[语言]题名为并列题名。
– RDA 2.3.2.4 中译本(基于2012年更新)
如果正题名的信息源载有多种语言或文字的题名,则选择资源的主要书写、演说或演唱内容所用的语言或文字的题名作为正题名。
如果此准则不适用,则按信息源上题名的序列、版面或字体设计选择正题名。

可以看到,RDA原本实际上采用的是AACR2文本。2013年重写版改用“如果、则”格式,至于第2个如果中的“或者”,则是在2014年更新时才增加的。看RDA工具包中AACR2条款链接的加拿大规则解释(LAC RI),第1个如果的解释有“如果一种语言文字的优势不那么明显”——可见原来确指正文为多语种的情况。
而ISBD与AACR/RDA还是有差别的,第2个如果ISBD版式为先、顺序为后,而AACR/RDA顺序为先,版式、字体为后。如果ISBD第1个如果的解释与AACR2相同的话,则ISBD与RDA的差别或许就更大了。
——然后我也怀疑了,是不是用common sense就好?

编目中文献类型的划分

在看RDA的内容、媒介和载体类型,先对前RDA时代的各种文献类型做一梳理。
对于文献类型,原来就有各种分类。一方面标准、粒度不同,一方面也与实践中需要处理的文献有关。

———-AACR2———-
AACR2分为11种(前面的数字为章节):
2 图书/小册子/印刷单页
3 舆图资料
4 手稿
5 乐谱
6 录音
7 电影和录像
8 图片资料
9 电子资源
10 三维物品及教具
11 缩微品
12 连续性资源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为13种(前面的数字为章节)。与AACR2相比,细化了3-5特种文献,没有三维物品及教具:
2 普通图书
3 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标准文献
4 古籍
5 拓片
6 测绘制图资料
7 乐谱
8 录音资料
9 影像资料
10 静画资料
11 连续性资源
12 缩微文献
13 电子资源
14 手稿

———-ISBD———-
ISBD在统一版之前有9种,除总论及组成部分,有7种:
ISBD (G) 总论
ISBD (M) 专著
ISBD (CR) 连续性资源,取代ISBD (S) 连续出版物
ISBD (CM) 测绘资料
ISBD (ER) 电子资源,取代ISBD (CF)计算机文档
ISBD (NBM) 非书资料
ISBD (PM) 印刷乐谱
ISBD (A) 古籍
ISBD (Component Parts) 组成部分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只有6种(前面的数字为章节),基本与ISBD一致,但没有“古籍”:
2 普通图书
3 连续性资源
4 测绘制图资料
5 电子资源
6 非书资料
7 乐谱

———-MARC21———-
MARC21有7种资料类型(type of material,见008字段),但与ISBD不完全对应:
1图书 Books
2计算机文档 Computer Files
3地图 Maps
4音乐 Music
5连续性资源 Continuing Resources
6视觉资料 Visual Materials
7混合资料 Mixed Materials

MARC21还有资料类别(category of material,见007字段),除去“未指定”类型,共有14种,是008类型的扩展:
1地图 Map (007/00=a)
2电子资源 Electronic resource (007/00=c)
3地球仪 Globe (007/00=d)
4触觉资料 Tactile material (007/00=f)
5投影图像 Projected graphic (007/00=g)
6缩微品 Microform (007/00=h)
7非投影图像 Nonprojected graphic (007/00=k)
8电影 Motion picture (007/00=m)
9套件 Kit (007/00=o)
10乐谱 Notated music (007/00=q)
11遥感图片 Remote-sensing image (007/00=r)
12录音 Sound recording (007/00=s)
13文本 Text (007/00=t)
14录像 Videorecording (007/00=v)
15未指定 Unspecified (007/00=z)

[update]MARC21另有记录类型(Type of record,见头标06位),共14种,也与文献有关:
a – Language material 语言资料
c – Notated music 乐谱
d – Manuscript notated music 乐谱手稿
e – Cartographic material 舆图资料
f – Manuscript cartographic material 舆图资料手稿
g – Projected medium 投影介质
i – Nonmusical sound recording 非音乐录音
j – Musical sound recording 音乐录音
k – Two-dimensional nonprojectable graphic 二维非投影图像
m – Computer file 计算机文档
o – Kit 套件
p – Mixed materials 混合资料
r – Three-dimensional artifact or naturally occurring object 三维人工制品或天然物品
t – Manuscript language material 语言资料手稿

———-UNIMARC———-
[update 2011-8-26]UNIMARC的记录类型(头标06)共13种,与MARC21的记录类型相比,名称与代码可谓和而不同(少了“套件”):
a = language materials, printed
b = language materials, manuscript
c = music scores, printed
d = music scores, manuscript
e = cartographic materials, printed
f = cartographic materials, manuscript
g = projected and video material (motion pictures, filmstrips, slides, transparencies, video recordings) 投影与视频资料
i = sound recordings, nonmusical performance
j = sound recordings, musical performance
k = twodimensional graphics (pictures, designs etc.)
l = electronic resources
m = multimedia
r = threedimensional artefacts and realia

———-一般资料标识(GMD)[有更新]———-
ISBD统一版(预备版)附录C之一般资料标识(General Material Designation, GMD):
1舆图资源 Cartographic resource
2电子资源 Electronic resource
3图像 Graphic
4全息图 Hologram
5缩微 Microform
6电影 Motion picture
7多媒体资源 Multimedia resource(包括:套件Kit)
8乐谱资源 Notated music resource
9打印文本 Printed text
10录音 Sound recording
11录像 Videorecording
12视觉投影 VIsual projection

AACR2之1.1C1所列GMD,MARC21中可选用于245|h。
英国用List 1,与ISBD及MARC21的“资料类别”近似,比较纯粹:
1盲文 braille
2舆图资料 cartographic material
3电子资源 electronic resource
4图像 graphic
5手稿 manuscript
6缩微 microform
7电影 motion picture
8多媒体 multimedia
9乐谱 music
10物体 object
11录音 sound recording
12文本 text
13录像 videorecording

澳、加、美三国用List 2,分得比较细:
activity card
art original
art reproduction
1 盲文 braille
2 舆图资料 cartographic material
航海图 chart
diorama
3 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
filmstrip
flash card
game
kit
5 手稿 manuscript
6 缩微 microform
microscope slide
model
7 电影 motion picture
9 乐谱 music
4 图片 picture
realia
slide
11录音 sound recording
technical drawing
12文本 text
toy
transparency
13录像 videorecording

Gorman推出应对RDA的“M氏规则解释”

MRIs: AACR2 Rule Interpretations(需注册登录,免费)【update 2016-3-24: 侧栏仍有登录框,但无需登录可查看内容】

AACR2主编Michael Gorman,在加拿大专业图书馆编目公司(SLC)的J. McRee Elrod帮助下,推出AACR2的M氏规则解释。其名称自然源于原美国国会图书馆对AACR2的规则解释(LCRI),M当指Michael/McRee。

据称使用MRI,可以在继续使用AACR2的情况下,使书目记录的著录与检索点与RDA兼容。MRI像是依据RDA对AACR2条款逐条作了修订。作者建议把MRI打印在活页纸上,夹在原来就是活页版的AACR2相应条款处。

MRI篇幅相当小,似乎意味着RDA在内容上与AACR2差别并不大(当然结构、用词有较大变化)。

对于用惯AACR2、缺少编目员培训费用、没有能力订购联机版RDA工具套件的小馆,或许MRI是个不错的替代品?与曾打算重起炉灶的“合作编目规则”(Cooperative Cataloging Rules)(请架梯)相比,此法可谓简单高效。

可以想见MRI是成不了主流的。在RDA-L邮件组中Karen Coyle对MRI很不以为然,但多元的社会,有不同见解很正常。前两天看到某博主对KC当年和Diane Hillmann写“RDA:20世纪的编目规则”很是愤懑呢。(参见:编目与元数据2009 (2010年1月3日))

Metadata: What I learned at ALA (June 30, 2011)(请架梯)

The main thing causing RDA to fail is a bullying article  published in 2007 in D-LIB magazine and written by Diane Hillmann and Karen Coyle. They used the article to pressure 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to poison RDA and to make the code conform to their needs (as consultants) and to make it MARC unfriendly and library unfriendly. Had they not interfered so much, the code would likely be successfully put in place by now.

参见:RDA:20世纪的编目规则 (2007年1月23日)

———-编目快速参考之RDA———-

SLC网站有一个编目快速参考栏目(Cataloguing Cheat Sheets),汇总编目各种类型文献时通常要用到的信息与做法。现在增加了RDA的内容,除了曾介绍过的RDA/AACR2 Changes外,还有Editing MARC Records (RDA)Monograph Cataloguing (RDA)(原有AACR2的相应参考)。按常用MARC字段顺序,列出常用值,特别指出RDA的变化,很实用。

参见:RDA与AACR2差别列表 (201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