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论著中对图书馆、图书馆员及图书馆学的期许,和今日相比,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俞爽迷在《图书馆与社会教育》(1936年)中关于图书馆员的论述,将馆员地位抬到的高度,令人不免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不知道王世伟的“馆员第一论”不知是否源于此?
- 馆员是图书馆的动力
- 馆员是图书馆的生命
- 馆员是对象(读者)的导师
打铁必得自身硬。“馆员既负了图书馆重心的责职,那末,他们自身当具备些什么能力呢?”
- 学识方面――除应当专精图书馆学外,其他各种学问,势不能不丰富兼备。
- 品性方面――和蔼的态度、诚恳的动作,谦恭的礼貌、勤朴的精神,都应当全备的。
- 工作方面――当有缜密的思想,清晰的头脑,周详的方法,处繁的手段,忍耐的毅力,刻苦的手脚,以及不怕难,不畏繁,不避琐细,不生怨尤的处事精神。
要求如此之高,但从书中其它文章来看,当年的图书馆员在世人眼中的状况,似乎与现在相差不多。一方面,“图书馆没有什么学问”,“只要有几个识字的人照料收发就得”(1923年杨昭??《图书馆学》)。另一方面,图书馆又是安置相关人员之所,“管理事务的人,都是做官的,吃俸禄的,不是官的亲戚,就是官的朋友,不是因材取人,仍是因人取材。所以常有告老回山七八十岁的名士,充管理员。”( 1926年李小缘《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
不免瞑想在民国年间大学教育如此稀罕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去学图书馆学?大概是如师范一般免费的吧。毕业生后来都去图书馆了吗?他们在图书馆干什么?程焕文的《论文华图书馆精神》(2001年)给出他的答案:“20世纪30-40年代,文华图专毕业的学生到图书馆工作的在九成以上。他们都为能在图书馆工作感到骄傲,而且每个在图书馆工作的人都很有成就。”
相关信息:
范并思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