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录(1998):日本图书馆的新设备

【开卷语】最近清理旧物,发现一些以前的文字,没有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中,或者根本没有发表过。有些或许有点保存价值,因此打算陆续放到博客上,不知道会有多少。
【文前说明】本文是1996-1997年间参观日本图书馆的记录,其中如读者入馆验证装置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的标配,智能自动运书车在我国物流行业已有类似应用。不过本文反映的是日本二十多年前的情况,足可显示当年的差距。比较没想到的是自己当年文后部分的评论。回想起来初稿时文字还要严厉,被馆刊编辑要求改得柔和些。

——— 日本图书馆的新设备 ———
参观日本的图书馆,印象最深的除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方便周到的服务外,就是新建馆中各种意想不到的设备了。试举几例如下:
读者入馆验证装置 大学图书馆一般只限本校读者利用,因而均设有读者入馆验证装置。每个读者都有一张图书馆证,图书馆证多半是磁记录卡,也有条码卡,证号中包含读者的各种类别信息。入馆时,将图书馆证经验证装置读入读者的证号,确认是否有效读者,将非读者拒之门外。该装置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读入证号自动输入读者数据,与联网的计算机一起,可用于统计分析每日的读者流量、入馆时间分布、读者类别等等。
索书单输出机 东京都世田谷区立中央图书馆有一台触屏书刊检索终端,选择、输入检索条件后,即显示出相关的书刊;还可以用汉语拼音检索中文书刊。出乎意料的是,对检索到的书刊信息选择打印输出后,在该终端的显示屏下方会“吐出”象超市购物收据一样的“索书单”,因为是开架借阅,读者可以凭索书单上的索书号自行到有关书架上寻找所需书刊。
音像资料试听看系统 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有一台音像资料检索终端,输入条件检索到所需录像带、激光唱片后,可以选掸试看、试听3分钟,以确认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内容。此系统并非将有关音像资料转换为机读数据储存于计算机中,而是分别连接了两台录像带和激光机唱片的自动寻、放设备,两台机器分别能容纳数百盘录像带和上千张激光唱片,并配置有数台播放机。当读者选择试听、试看时,机器自动找到有关资料,随后将之放人播放机中播放。
网上缩胶卷阅读系统 大阪市立大学图书馆正在试验通过因特网阅读古籍。一种方式是看机读化的古籍的扫描图像,并配宥标准的印刷体文本,还可以选择发声阅读。更妙的是另一种方式,阅读的是经缩微的古籍,方法是通过一台连在网络上的计算机缩微品阅读机,直接实现网上缩微胶卷检索与阅读。
智能自动运书车 大阪市立大学图书馆有10台长约1米的面包形小车,实现馆内的自动运书,这种充电式运书车由计算机程序控制,能从指定地点驮起装书的手推车到目的地卸下,便于工作人员就近上架。该车不用轨道,在行走过程中,当感知有人靠近时,会停下等候;更不可思议的是,要到其他楼层时,能自动搭乘专用电梯上下楼。
新设备具有改善图书馆管理、增强服务功能、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等各种不同功能,因而很令人感兴趣。然而在感叹其先进之余,面对某些新设备,有时则不免感到困惑:是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了?试听(看)系统,供读者因新奇而玩一玩的成分更多些,因为对一个仅有上千份资料的数据库,只要有一个良好的检索系统,需要根据实物进一步确认的场合是极少的;又如上述运书车,用轨道传送车等其它方式也能达到运送书刊的目的,为此而又需设置数台高级的专用电梯更是匪夷所思。还有,有些馆不过几套新版的线装书,也象大馆一样,建有从地板、墙壁、天花板到书架全部采用专用木材的“贵重书库”,看不出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看到,在这些九十年代中期建成的新图书馆身上,显现着一种并不值得提倡的攀比之风!这些或许是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以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出处:胡小菁.日本图书馆的新设备.图书情报信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998(4):2. (总第64期)】

没有目标的2018

2017年底的时候,面对2018年我只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要申请提前退休。我原以为会纠结一整年,结果正方不敌反方,二个多月就一边倒,接下来只是由不同角度强化反方意见,结论是像我这样既无人生目标又不期望长寿者,还是继续无脑上班比较好

继续2017年5月开始的太极拳学习。基本学完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但新学的部分还没记熟。至于水平还很次,虽然在年末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献了丑。
继续用“英语流利说”app。没有再学“懂你英语”,只是每天跟练十几分钟口语。偶尔忘记,因为可以用积分补打卡,所以至今日已“连续”打卡729天
年终才想起和去年比一下,发现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都大为降低。除了博文仍然在写,90篇的数量还算过得去。

好在游兴仍在(已经感觉到对上年纪的人这点很重要)。沪郊今年到过金山、青浦、闵行、嘉定、松江,周边到过浙江杭州、盐官、德清、宁波,江苏南京、锦溪、石湖(苏州)。远的暑假跟学校疗休养去了云南腾冲,自己去了湖北恩施。出差到了广州、呼和浩特、厦门,充分利用边角时间游览知名不知名的地方。
最远的是寒假埃及游。高中时代看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被蓝色的尼罗河及两岸的神庙所吸引,30多年后想把首次全家出国游交给埃及,因手续繁杂未及完成,后来却很庆幸,因为正逢2011年1月埃及革命、穆巴拉克下台、全国一片混乱。7年后重新启动,凭护照无需任何手续,同样价格无购物、安排好、还在红海多玩了几天。

最后汇总今年参加的各类专业学术会议及博文:
(1)2018.3.13 方秀洁(Grace S. Fong)教授:“明清妇女著作”数据库初探(2018-3-13)【本馆会议】
(2)2018.4.12 中国索引学会上海工作站成立(新发布国家标准《地方志索引编制规则》,2018-4-13)
(3)2018.5.6-11 CALIS外文书刊RDA编目业务培训研讨会(广州)
(4)2018.5.21 网上直播“手把手带你再现一项完整的数字人文研究”(可视化开源软件Gephi,2018-5-27)
(5)2018.6.15 中国索引协会上海工作站培训会参会记(2018-6-15)【本人报告:国际图联图书馆参考模型及其应用】
(6)2018.10.15 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2018版发布(附内蒙古宣贯培训班)(2018-10-17)【本人报告:图书馆基础工作】
(7)2018.10.17 本馆校庆学术报告会【本人报告:TEI及其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
(8)2018.10.18-19 “发展中的世界索引事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国外的索引编制软件,2018-10-20)【本人报告: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
(9)2018.11.1 UCLA专家讲座:1 特藏和档案相关的美国法律问题;2 韩玉珊特藏(2018-11-1)【本馆会议】
(10)2018.11.2-3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前沿论坛(另:“南京共识”与“南京宣言”)(2018-11-4)
(11)2018.11.26-27 CALIS联合目录中西文编目员研讨会【本人报告: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编目的未来之路】
(12)2018.12.3-4“知识组织与检索语言学术研讨会”笔记(2018-12-5)
(13)2018.12.14-15 2018上海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散记(2018-12-16)【本人报告: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编目的未来之路(简化版)】

2010-2017年见:我的2017

1970年代:过泡饭的小菜

过泡饭,即下泡饭。前些天看到一篇“泡饭,上海人的底色”,配有不少图片,不禁想起小时候每天吃泡饭时的下饭菜。

虽说早餐“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赫赫有名,但在1980年代以前,上海绝大多数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每天吃早点,隔天冷饭烧的泡饭才是早饭的主力。烧一滚泡饭,就着小菜下肚,匆匆开始新的一天。

一、酱菜是过泡饭的主角,各种酱菜的共同特点是咸、下饭,这在当时很重要:
什锦菜,也不知都是些什么酱菜切成丝混拌,黄色为主、间有红色,最为便宜。因为里面有姜丝,我很不喜欢。
大头菜,黑漆漆的一大块,切成梳齿状的,不知道为什么也称玫瑰大头菜。买回家切碎,讲究的再拌点麻油、白糖,鲜香。
宝塔菜,外形似螺蛳,也有人称螺蛳菜,颜色也如大头菜那般黑,口感脆爽。当时属于价格偏高的品种。
酱瓜,即酱黄瓜,咸甜口的,白糖乳瓜最为常见,不同规格价格差别很大,贵的差不多是肉价。酱瓜通常是不切的,直接搛一根到自己碗里,咬着吃。
酱莴笋,和酱瓜有点像,长条的,不脆不软,我不喜欢吃。
虾油瓜,不过寸长的嫩黄瓜尖,虾卤鱼露之类腌制,咸鲜。价格高。
榨菜,整块买回洗净切丝。有浙江榨菜和四川榨菜,浙江榨菜偏老,比四川榨菜便宜,记得一斤分别是三角四分、四角五分。当时所有酱菜都是零买无包装的,直到80年代前后,开袋即食的海宁斜桥“美味榨菜”上市,从此只喜欢斜桥一家,对涪陵榨菜不屑一顾。记得当时每袋100克一角八分,可以买半斤多散装榨菜,感觉价格很贵。美味榨菜包装几十年未变,除了100克变成90克,价格变成2块。
萝卜干,有不同品种,最得人心的是萧山萝卜干。其他酱菜都是直接吃的,萧山萝卜干是用来炒毛豆的,切成粒状,加少许油,与煮熟的毛豆子同炒,再加少许酱油、糖上色。

二、同在酱油店里卖的,还有2种豆制品:
乳腐,全国各地都有,有很多品种,也称腐乳。白色的糟方,红色的玫瑰,暗灰的臭乳腐,都是零买的。大的只要1/4块,就可以过掉一碗泡饭。曾经觉得臭乳腐真是鲜美,很多年未见,现在想想就觉得会无法承受这种气味。
醉麸,切成小块的烤麸,糟醉后很鲜。价格偏高。所谓烤麸,其实是一种多孔面筋,并非大豆制品,但以前凭票供应时,也算作豆制品的。

三、另外,油条下泡饭也是一绝。四分钱一根的油条,两股分开,剪成小段,吃时先醮酱油,再在泡饭里点一下,与热泡饭同食,真是美味。现在食堂卖油条不供应酱油,有位熟人竟然因此拒绝吃食堂里的油条。

四、上面都是素食,偶而也会有些荤腥相伴过泡饭,但多半不是早饭,而是午饭。当时午饭吃泡饭也常见,要有些荤菜的。
咸蛋,如前前文所述,通常是敲开大头,用筷子挑着吃的。
皮蛋,过泡饭时,切碎拌酱油。很少吃——过年时切成瓣,要作为一个冷菜的。
鸡蛋,荷包蛋或者白煮蛋。白煮蛋捣碎,蛋黄与酱油相伴再裹住蛋白,口感真是好。
黄泥螺,醉货中最常见的品种。
肉松,基本上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

现在很少吃泡饭,偶而烧一次,偷懒直接用电饭煲,结果却因烧开后没及时吃,米饭在电饭煲中焐烂,没有了泡饭应有的清爽口感。
现在也很少吃酱菜。但有时看到酱瓜会忍不住买点,切细丝和肉丝或肉末同炒,特别适合没胃口的时候。榨菜炒肉丝也是过一阵就想吃,超市找不到斜桥榨菜时,就网购。小时候的美味,会伴随一辈子。

参见:“1970年代”系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