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数图研讨班·广告

    不知道此次数图研讨班的赞助商是不是象发言者一样,也是最多的一次,总共有六家。赞助商在会议上发言,固然能够向潜在用户提供信息,但发言中体现出的企业文化,有时比信息更能影响用户。
    我最喜欢的赞助商就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原只以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书图文并茂,很养眼。听总编何林夏介绍,才知道该社始于1994年的历代珍稀文献等中外古籍系列,到海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搜罗学者难以见到的学术文献,全部引进、不选全收、做索引目录等出版原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何总编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深知学者得到文献资料之不易。会上他以玩笑的口气谈到国内图书馆的“三项基本原则”:好东西不让你知道,知道了不让你看,让看收你很多钱。作为对比,海外图书馆则是有好东西还要出钱请学者去看。台下听众中有不少馆长,不知笑过之后有何感想。
    后来参观,在摆满珍稀档案出版物的出版社书店二楼遇到何总编,向他确认了“三项基本原则”的文字,想着向更多的同仁普及。

    会上林夏讲开源软件,提到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局(IMLS)正投资一些大学,大力培养数字图书馆博士生。林老师帮他所在的爵硕大学(Drexel University)做广告(PPT第14张),或许对年轻人是一个机会,照录如下、广而告之:

如果你能过关斩将,我们将提供全额奖学金
·要有TOFEL 与GRE 的高分
·要有踏实的计算机基础
·要有图书馆的工作经验
·最好要有参加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工作经验
·要有创造力及科研工作能力
·有志于数字图书馆将来的发展

听雨僧讲澳洲图书馆学教育

    雨僧来沪,keven一如继往作东。席间雨僧讲起新西兰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准入制度以及图书馆学教育,花生壳问澳洲的图书馆学研究生上些什么课。雨僧介绍了不少内容,特别详细讲述了参考咨询与数字图书馆两门课程,听后大开眼界:参考咨询上的不是工具书使用,而是培训如何与读者沟通;数字图书馆不探究什么是数字图书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建一个数字图书馆。
    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是一种职业养成教育,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专业工作,并且对馆员这个职业会有一种因“专业”而产生的自尊。不知道现在国内的图书馆学教育如何,至少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学生是无从产生这种感受的——这不是哪个学校的问题,只要看看当年的教科书,就知道我所言不虚。

  凭记忆+理解,记录一下关于数字图书馆课程:
√ 几个学生为一组,建一个数字图书馆
√ 采用新西兰的开源数字图书馆系统绿宝石(Greenstone)
√ 提供模板(Checklist),让学生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数字化对象
√ 决定数字化对象所采用的文件格式
√ 用Greenstone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
√ 每人各自就所建数字图书馆写一份报告
√ 最后成绩,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占80%的分数(同组同分),报告占20%(拉开同组分数差距)

  听完雨僧介绍,花生壳说,“那当老师岂不是很轻松?”结果遭到大家一致否定:这样当老师才累呢。是啊,照本宣科,可以不动任何脑筋,才是最轻松的方式。

  前些日子曾看到德州女子大学用开源的图书馆集成系统Koha作为图书馆自动化课程的教学软件,想像如此让学生与ILS亲密接触,甚至还有机会改进或增加功能,一定能学到些真本事。昨日听雨僧讲澳洲图书馆学教育课程,更相信自己的“想像”了。

PS: 花生壳为雨僧买火车票未果,电话询问长途南站,也没有票。正是春运高峰,不知道雨僧今日是否顺利到家?

关于Greenstone,参见:
绿宝石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Greenstone)

毕业生找工作:由美加图情专业就业调查谈起

    最近由于良芝老师关于图书馆学毕业生找工作问题的一封信,引起对图书馆学教育的讨论。其实以前每年没有多少研究生毕业,我找工作还花了不少时间,更遑论现在一年数百万毕业的学生。找工作不容易,但图情毕业生也不一定就特别难。图书馆不要,或许其它部门要,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如超平老师很自豪地宣称,“我的学生在电视台和报社的应聘大战中也pk了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学生”。

    Library Journal最近发布了2004年ALA认可图情学院毕业生工作与工资调查“Closing the Gap―Placements and Salaries 2004”。看看美国、加拿大图情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与我们的情况作一些对比。

    基本情况是:ALA认可的学院共56所,有46所回答了问卷,4870名毕业生中40%共1951人回答,为历年最多。学校方面“认为他们没有为安排其2004届毕业生遭遇任何严重困难”,“35%指出职位数似乎较前一年有所增加,约增加5%-40%。”
    两国一年有4870图情毕业生,人数应当比我们多不少。而学校方面并未感觉毕业生太多而有什么压力,可见他们图书馆事业远比我国发达。

    实际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否如学校方面那样乐观呢?调查的结论似乎也同样乐观:“1779人(92.8%)找到了工作,其中1397人是全职”。
    算下来全职占71.3%,以我们的观点,大概不值得乐观。因为在我们这里,兼职(part-time)基本上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自然不能视为找到工作。

    毕业生找到的都是些什么工作呢?在图书馆,“传统位置包括参考/信息服务和学校媒体中心。但这两类仍在下降,从2003年的26.50%和21.47%分别下降为2004年的22.92%和19.52%。儿童与青年服务稳步成长,增加了42.6%,合计占10.65%”。“职位减少的领域是学术图书馆与图书馆合作机构/网”。(详细数据见该文表6)
    我猜想,如果毕业生愿意去在美加两国占20%的“学校媒体中心”也即中小学图书馆的话,恐怕找工作就不会那么难。占约1/4的“参考/信息服务”似乎听上去不错,不过,如果各位看过游园一再推荐的Feel-good librarian(还有她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故事),就会知道这个工作并不象我们这儿那样“高档”。我不知道“儿童与青年服务”是怎么样的职位,一网上skywind介绍他自己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生涯,一大群小学生跟在他后面问作业,或许就类似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去做吗?我们这儿的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学术图书馆,职位却在减少。

    有更多的人在图书馆以外找到了工作,“从2003年的2.61%到2004年的9.08%”,“包括非传统的如银行与金融机构,也有政府机构与学术部门中直接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关的职位”。从事的工作有“社区信息技术辅助、档案服务与计算机培训”、“信息咨询、地理空间信息与地图及软件开发。”
    这种向其它领域扩张的趋势,与我们这儿相似。图情专业学生找工作,还是应当开阔一点思路。

    在哪儿找工作都不容易:“仅23%的毕业生在毕业前找到工作”。
    由于美加是硕士教育,很多学生以前工作过,最简单的就是回原单位:“找到工作的人中,36%毕业后回到原单位(95%是图书馆)。”费时费钱有回报,“其中85.6%在取得硕士学位后获得加薪升职的好处。”
    “对没有回到原单位以及没有在毕业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找工作是艰辛的。如同在2003年,找工作平均约花4.5个月,短的一周,长的超过15个月”。每个人的机会也是不同的,一些人找工作花了“长长的精疲力尽的数月”,而另一些人则“在毕业的一二周内得到二或三个工作机会”。

    找不到好的工作,那就继续读书吧。“约2.9%的毕业生继续其教育”,但是“仅39%在图情寻求更高的研究生教育”。他们认为“LIS硕士及第二硕士学位的组合将使我得到想要的位置”。
    可见美加的现实与我们的现实是一致的――如果想在图书馆得到好的位置,一直读图情,哪怕读到博士,恐怕还是不能如愿。不同的是,这些毕业生原来就有自己的专业,“53%为寻求第二或第三个职业”才来读图书馆学。他们有读另一个硕士学位的基础(本科),而我们的图情毕业生大致是缺乏的。还在读的学生们,多选一点外系的课吧!或许读完其它硕士,就此与图书馆bye-bye,那是另一个问题了――每年不是有很多其它学科的研究生来图书馆就业,“抢”了图情毕业生的饭碗吗?

    如何找工作?找工作时应持的理念?在多个工作中如何选择?过来人的经验与感想,尽管中外有差别、也有相同。请去看原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