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才是硬道理:图书馆编目规则网上讨论撷英”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7月18日“2006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特刊”B42版,以“统一才是硬道理:图书馆编目规则网上讨论撷英”为题,摘录此地4月30日所发“图书馆编目原则呼唤统一”下部分讨论,并加编者按语: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于5月5日和5月18日围绕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策划了两个专题,想为图书馆编目规则的统一尽到自己的责任。从世界范围来看,编目规则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但是国内图书馆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实,网上针对本报的这两次策划,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借年会之机采撷其中的精华,以飨读者。

所录评论依书目报顺序、内容如下(此处保留原评论时间):

老槐   2006-04-30 21:55:04     
日前到北京开志愿者会,休会时遇到陈力副馆长。陈馆长非常自豪地讲国图的科学管理,许多都是我认同的。但出于唱反调的习惯,我讲到了国图自己编的编目规则自己不用的问题。陈馆有些尴尬地辩解,我记得不用的主要理由是,专家很多,各有各的“学术观点”;编目部100多号人,且都习惯了原有规则,要改的话,多大的工程?
我也同意,但好的做法应该是:如果事先知道改不了,就不要编什么新规则了。若是真有必要改规则,那么一定应该有顾?乃档摹芭陌宓娜恕保?这个人不但有对规则拍板的权力,还必须有要求所有编目人员改用新规则的权力。
 
cat wizard   2006-05-14 17:31:10     
编目原则应当统一,联合编目机构自然也是统一的好。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联合目录,无论对编目员还是用户,都是最好的。所以如果要建立统一的联合编目机构,就应当不分图书馆所属系统与类型,学校、公共、社科、科学等全部联合。
只是一家独大必然造成垄断,最终未必是件好事。以OCLC为例,它不断地提高书目数据的价格,并对在网上提供馆藏链接设置很高的门槛,如今兼并WLN后又将兼并RLG,似乎要将各联盟尽数收入囊中,到时恐怕成员馆只能任其宰割。
另一方面,30年前或许无人能料最终是OCLC一统江湖,若论研究能力,RLG似乎应该更牛。恐怕正是由于存在着强大的竞争者(包括图书馆界内外),OCLC才能发展到今天。
所以,编目规则应当统一,这样大家无论从何处套录记录,向何方提交记录,都不用作什么修改。至于联合编目机构,则应当顺其自然。就好象RLG撑不下去了,自愿纳入OCLC旗下。

cat wizard   2006-05-03 08:30:59     
老话说得好:艄公多了要翻船。大家都在做持之有据的学术研究,应该能够取得共识。但如果根本理念不同,共识就难以期待了。一旦进入现代版“中体西用”即“中国特色”,大家就见人见智、任意解读了――一个标准、两方各表。

疑惑的国图人   2006-05-02 22:37:50     
我是国家图书馆的员工,看来看去,有些疑惑。说国家图书馆不用新的编目规则不知何据?如果说有一些规则大家有不同认识大概是有的,要说完全不用,可能吗?据我所知,新规则是在老规则的基础上修订的,主要是针对新型文献的。
说到制订全国统一的规则,编目精灵引用的发表了“高见”的学者,好像都是新规则修订的参与者。如果再“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统一呢?不可能由中宣部来制定吧?
编目工作不是匠人的工作,作为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一些细节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应该是自然的。

keven   2006-05-10 09:39:02     
如果把把规则的不同、理解的不同、执行的不同、表达的不同看成造成信息系统异构的原因的话,异构是普遍存在的,信息总量越是增长,异构越是复杂,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似乎已经说明,一元化的信息规则成本高昂、难以实现、难以适应信息数量高速增长的现实,且不符合平民化、民主化的图书馆精神,所以新的正在研发中的技术架构就是要实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元数据编目规则。
 
幽灵   2006-05-10 05:57:46     
规则大家不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规则制定过程中民主精神不够。大会上也有人提及这个问题。在这种全国性的规则制定过程中,每一稿应该实行投票制度,让大家今后没有什么可说的。

谁能将旗鼓   2006-05-05 15:08:25     
多数编目员好象只注重著录规则,却根本忽视了规则以上的原则,较好地掌握编目原则和目录原则,对编目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是编目员素质决定的。我们对编目内涵的理解似乎还太浅,我们对编目素质的要求似乎真的太低,好象是个人就能“照猫画虎”!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再统一的规则摆在面前,也会理解的五花八门。
 
木棉   2006-05-04 09:06:44     
国图也并非“完全不用”,只是你出你的规则,我按我的行事。一致的就是“用了”,不一致的就是“不用”。当初的“北图”好象也这样。例子嘛,90年代初,CNMARC也是北图制定的,可北图自己发行的MARC记录就和CNMARC不一致,200字段的第二指示符啦,70X字段中外国人原名的处理啦,都和CNMARC中的规定不同。还是陈馆的话道出了真相(虽然是无奈的),其实也就是“专家太多”了,“各有各的‘学术观点’”;凭什么要听你的?又道听途说,讨论时定的规则与最后出台的也有许多不同的,所以有些参与者不认可,不执行也就在所难免了。
 
编目员   2006-05-02 16:27:21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名曰规则,就是中国文献编目都要遵守的,自己都不用,如何称得上中国……规则,建议编者赶紧发个声明,为此书更名,免得给基层编目员带来更多疑惑。
 
喜欢   2006-05-01 09:14:00     
喜欢大统一,不是个性的大统一,而是喜欢编目像那个互联网那样大统一,应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又: 
8月21日该文下又有署名“第二个疑惑的国图人”者留言,不知是否因看了本期书目报。有兴趣可去一看。

 

中图学会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名单今天在网上公布了,看“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成员,有几位名字竟然十分陌生,于是上网去查。
    用国家图书馆目录维普中国期刊网,分别检索委员会成员出版的图书发表的论文论文被引情况,了解各位的研究领域与学术影响。维普检索G大类发文,自1989年起,除前10项有明显同名的其他学科作者外,一般不排除同名者;期刊网检索图情档博引文,自1997年起,基本上不视为有重名者。数据如下(国图图书/维普发文/期刊网引文):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
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15人)

主任:
汪东波(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1/9/83)

副主任:
谢琴芳(北京大学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研究馆员)(1/17/230
陈树年(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馆员)(4/20/354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卜书庆(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0/18/43)
马张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7/22/239
孔方恩(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0/5/6)
王松林(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信息管理系,教授)(2/91/137
吴开华(清华大学图书馆深圳分馆,研究馆员)(2/16/85)
张建勇(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0/10/52)
苏新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9/44/89)
陈坚(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0/?/2)
侯汉清(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7/62/281
胡广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0/6/6)
曹树金(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教授)(1/29/168
黄如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2/36/93)

    检索、统计过程中,也感到很安慰。因为信息显示,名人发文也不易:
1、自家办期刊的,发在自家刊中文章占相当比例。目前期刊稿源不会紧张,可能有约稿成份,但过高的自刊比例,不免让人感觉是对外投缺乏信心。
2、也见一稿多发,可见作者投稿时也没有很大把握。

    看keven介绍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的讨论(“专委会”漫谈“后数图时代”),他们计划的活动很丰富。不知道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有什么计划?

 

你参加图书馆学会吗?

    馆里管图书馆学会工作的同事来发《上海市图书馆分布图》,一新馆员问什么人可以有,收到者说是市图书馆学会会员。一人问他,“没有参加图书馆学会吗?”他问:“参加有什么好处吗?”边上几位不约而同、异口同声:“交钱!”

    学会给会员这种印象,不会是学会的初衷。去看市图书馆学会网站,“入会申请”部分有如下内容:

获得有效注册资格的会员,将获得以下收益:
◆ 参加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 参加学会学术年会;
◆ 可以免费得到《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印刷版,双月);
◆ 享受免费信息推送服务――电子版《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及其他信息服务;
◆ 免费参加高品味的双月学术讲座以及由国内外专家主讲的专题学术讲座;
◆ 半价优惠订阅会刊《图书馆杂志》;
◆ 优惠参加由学会主办推出的各类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性、操作性的培训;
◆ 优先获得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和培训的机会;
◆ 获得“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飞翔计划”、“上海市科协资助青年学者出版科 技著作晨光计划”、“上海市科协青年优秀科技论文”等的推荐资格。
◆ 学会其他特别说明的优惠条款规定的内容和活动。

    仔细对照一下:

  • 会议,或者是少数“代表”之事,或者几年也难得开一次。
  • 学术讲座与培训,通知是发到图书馆的,馆里安排谁去,与是否会员没有关系。会员连有什么学术讲座与培训都不得而知,连向馆里提出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 《图书馆杂志》,馆里有,个人一般无需订阅。
  • 科协的推荐资格,只面向青年。
  • 《工作通讯》,大概是每个学会会员仅剩的实际“收益”。《工作通讯》做得不错,信息很丰富,但印刷版本身有时滞,到会员手中更晚,而电子版并没有在会员中推广。

    市图学会给会员的感觉已是如此没有吸引力,中图学会给会员的感觉恐怕更是遥不可及。最近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会成立大会,在超平老槐KEVEN的博客上很热闹。除了参与者热闹,与普通会员有什么关系吗?

又:
    因为查学会网站,才发现市图学会网站改版,架子已经搭好,内容还有待补充。如果“新闻中心”能够提供RSS订阅,那么大家就不会错过新消息了。
    如果广泛征集会员的E-mail,《工作通讯》完全可以只发电子版的,或者可以由会员选择只要电子版。这样既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相关链接: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http://www.libnet.sh.cn/tsgxh/
中国图书馆学会:http://www.csl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