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2. 1381-13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81.文帝(刘宋)
元嘉元年—三十年(424-453年)在位。义隆,武帝第三子。称元嘉之治,玄谈、老庄性的佛教繁荣。另外,求那跋摩从罽宾来朝,在祗洹寺讲《华严》,在南林寺设戒坛。任命尼僧宝贤为京邑的尼僧正。向慧严问法,成为佛教信者。

1382.文帝(隋)
隋朝始祖杨坚。开皇元年—仁寿四年(581-604年)在位。受北周的禅让即位,开皇九年(589年)合并南朝陈统一天下。即位后立即在五岳设佛寺(《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开皇]三年在京城、诸州的官立寺院中让在正月、五月、九月的八日到十五日间行道,禁止杀生(同上)。同年让修复因北周废佛而废绝的寺(《辩正论》卷三)。第二年在襄州、随州、江陵、晋阳建佛寺,命令在国忌日设斋行道,在相州建一寺,悼敌将尉迟迥之菩提(《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十一年,度僧50余万人(《唐传》卷十靖嵩传)。同年无论公私,推荐建立寺院(《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十三年在三宝前忏悔北周废佛之罪(同上)。隋代佛教迅速繁荣,据说开皇到仁寿年间(601-604年),所度僧尼230,000人、诸寺3,792座、写经46藏132,816卷、修理经典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等106,580座、修补旧像1,508,940座(《辩正论》卷三)。开皇二年,在营造大兴城的同时,建大兴善寺与玄都观,作为佛、道二教的国立宗教思想研究所。尤其是大兴善寺,是唯一的国策寺院,执行管理教团事务的昭玄寺(崇玄署)的僧官,大部分从大兴善寺的住僧中任命。十二年,敕任二十五高僧,设置其教化团体,称为二十五众;同时设置五众(大论、讲论、讲律、涅槃、十地),于十七年前后完成,五众的众主也多为大兴善寺之僧。仁寿年间进行在天下各州111处建立舍利塔的事业,日本的国分寺具有相同的性质,大兴善寺也被认为是东大寺的模范。奉送大兴善寺中保管的舍利时向诸州派遣的送舍利僧,也是与大兴善寺有关系的。致力于充实对译经的奖励(那连提耶舍、毗尼多流支、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命令进行经录的编纂事业。开皇十四年,命法经寺敕撰《众经目录》七卷;仁寿二年,命大兴善寺大德、译经沙门及学士敕撰《众经目录》五卷。

1383.平齐户
意为平齐郡之户,北魏昙曜为巩固佛教教团的经济基础、扩大在国家社会中的活动面,奏请将平齐之户作为僧祗户。

1384.炳灵寺石窟
位于甘肃省兰州西南、永靖县黄河北岸的小石积山。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所刻的愿文,开创期上溯到这之前。当地也记载有《禹贡》的传说,《水经注》中有二窟名为唐述、时亮,《法苑珠林》中道世也记载有石窟。窟龛入唐代后持续不断地开凿,这一时代的最多,根据铭文,开元年间(713-741年)寺名为灵严寺。根据推断为宋、明时代的壁画,可知在当时也很兴盛。元代时成为喇嘛教的寺院,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加以重修。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调查团进行管理。

1385.碧云寺
位于北京市香山东麓。据传由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额尔吉创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太监于经再度营造,通称于公寺。寺域中涌醴泉,明神宗题“水天一色”。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重建。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圣祖御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模仿杭州净慈寺加以重修,建立大正觉塔。1925年孙文客死于北京时,安置于大正觉塔,后在境内建中山纪念堂。

1386.碧岩录
十卷。圜悟克勤评唱,大德四年(1300年)刊,全名《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佛果碧岩破关击节》。云门宗中兴之祖雪窦重显从《景德传灯录》、《赵州录》、《云门录》等中选择禅者的古则公案100则并附颂,成为《颂古百则》,临济宗的圜悟克勤在此基础上加上垂示、著语、评唱,在他住澧州的夹山灵泉禅院时写成,“碧岩”之名取自夹山善会之语“猿抱子归青嶂之后,鸟衔华落碧岩之前”。圜悟的弟子大慧宗杲认为此录偏重于学人理解而烧毁。有很多版本,日本的五山版也存有很多。

1387.辩宗论
一卷。谢灵运(385-423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广弘明集》卷十八)。终极的真理是什么样的,又如何掌握?本论收入与法勖、僧维、慧驎、法纲、慧琳、王弘等对此问题进行辩论的问答。谢灵运自己主张,虽说中国的圣人所掌握的真理与印度的圣人、即佛所掌握的真理一样,但佛教解说的是阶段性的修业,而中国圣人则一举与真理形成为一体。这一顿悟说继承的是道生之说,但否定作为、解说复归自己清净的本性等等,据认为其背景是道家思想。

1388.辩正论
八卷。法琳(572-640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批判道教、解说佛教的优越性。武德四年(621年),由于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要求削减寺院与僧尼,引起佛、道二教的激烈争论,法琳立刻著《破邪论》,接着发表本书驳倒道教方面。由十二编组成,论述历代之帝、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道佛先后的问题,道教的经典、教理的伪妄等。其中第五的十喻编与第六的九箴编,是反驳道李仲卿的《十异九迷论》。另外,据说由于道士秦世英上奏说本书诽谤唐朝皇室,法琳被发配到益州而病故。

1389.辩相
(555年?-627年?)俗姓史,瀛州(河北省)人。留住于少林寺,师从慧远,听《十地经论》等,但特别出色的是研究《涅槃经》。还去徐州,同时学《摄论》、《毗昙》等。开皇七年(587年)跟随慧远入长安,住净影寺讲说。由于仁寿年间(601-604年)的造塔,送舍利到越州(浙江省)大禹寺,得奇瑞。大业年间(605-616年),炀帝在洛阳造内道场、招高僧,辩相也是其中之一。到了唐代仍受到高祖及太宗的厚遇,活跃于胜光寺,据说常常对挂着的其师慧远的画像敬礼。

1390.辩中边论述记
三卷。基撰。大正藏四十四卷。亦称《辩中边论疏》。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对玄奘所译《辩中边论》的注释。是现存唯一对玄奘译本的注释,与元晓对真谛所译《中边分别论》的注释同被认为是重要的资料。尤其在本书中对真谛的旧译本及其教学严加批判,有时这种批判也有未中要害的情况,但不管怎样,在本书中法相宗初祖基鲜明地提出对旧译本的态度,值得注目。

《中国佛教史辞典》(111. 1371-138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71.付法藏因缘传
六卷,吉迦夜、昙曜共译,北魏延兴二年(472)译出。大正藏五十卷。亦称《会法藏因缘经》、《会法藏经》、《付法传》。叙述在印度佛法如何付法相承及其顺序与因缘。记下摩诃迦叶、阿难、(摩田提)、商那和修、优波毱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密多、肋、富那奢、马鸣、比罗、龙树、迦那提婆、罗睺罗、僧伽难提、僧伽耶舍、鸠摩罗駄、阇夜多、婆修槃陀、摩奴罗、鹤勒那、师子二十三祖的相承次序,师子于罽宾国王破佛时被杀,付法因而断绝。本书对天台宗二十三祖说与禅宗二十八祖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372.父母恩重经
一卷。大正藏八十五卷。本经的名字在《武周录》中首先出现,被当作伪经,《开元录》、《贞元录》也同样处理。《开元录》中是由于本经引用被称为中国孝子的丁兰、董黯、郭巨等人而当作伪经的,但敦煌出土本中没有这样的人物名,日本的亮汰的《父母恩重经钞》所释的经文也与敦煌本不同。亮汰记载还有绘图本。日本现存有许多注释,在中国有西明寺体清的注释,圆仁曾传到日本,但现不存。宗密在《盂兰盆经疏》中引用本经。

1373.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基于《父母恩重经》而作的讲经文。敦煌文献中有以下二种,即佩里奥本2418号与北京本河12号。《父母恩重经》于初唐时代作于中国,是所谓的伪经。留传有几种异本,而道教方面也作有《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等。在中国不仅盛行诵读这样的劝孝经典,而且还转译成各种各样的浅显故事,其中一部分似乎还谱上曲作歌唱。具有“定格联章”形式的“十恩德”明显基于《父母恩重经》及其讲经文。

1374.文益
(885-958年)法眼宗之祖。赐号净慧禅师,谥号大法眼禅师、大智藏大导师。俗姓鲁,余杭(浙江省)人。七岁时在新定智通院全伟下剃发,在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从鄮山育王寺的希觉学律。南游寻访福州的长庆大安,在地藏院参拜罗汉桂琛,大悟嗣法。在临川(四川省)的崇寿院开堂,被江南国主李氏所看重,迎于报恩院,赐师号。接着住清凉,作为三坐的大道场,在江表中兴玄沙师备的正宗,形成大集团,被称为法眼宗。显德五年闰七月五日圆寂,终年七十四岁,僧腊五十四。有《语录》一卷。

1375.文偃
(864-949年)云门宗之祖。赐号匡真大师,谥号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俗姓张,嘉兴(浙江省)人。因空王寺志澄而出家,为其弟子,在毗陵的戒坛受具足戒后仍在志澄之下研究四分律。师从志澄数年后,拜谒睦州道踪,接着参拜雪峰山(福建省)的义存而嗣法。进而游历各方,参拜韶州(广东省)的灵树如敏而为首座,贞明四年(918年)如敏圆寂后,继承其法席。同光元年(923年)在云门山创建禅宇(后称光泰禅院、证真禅寺、大觉寺),天福三年(938年)应南汉王刘龑之召,赐师号。在此形成门脉繁荣的云门宗。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圆寂,终年八十六岁,僧腊六十六。有《广录》三卷。

1376.文惠太子
(生卒年不详)萧长懋。齐武帝长子,谥号文惠,字云乔,竟陵文宣王子良为其弟。与弟一同皈依名僧,与求那跋陀罗、僧钟、法瑗、玄畅、僧远、僧柔、慧次、僧宗、法匮、保志、僧审、法献、法愿等有交往。

1377.文昌帝君阴骘文
解说劝善惩恶的民众伦理的善书之一。与《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并为善书的三支柱之一。本书被当作文昌帝君所说,“阴骘”即阴德,指世间不引人注目的善行。全文为544字的短文。文昌帝君亦称文帝,是学问之神、文神。学问一旦普及到一般庶民,此神就在庶民中间受到信仰。在明清时代,成为对一般庶民来说不可或缺的神。因此文昌神也从掌管学问的本职,扩展到了干预与人间的一般命运。本书成书时间不能确定,据认为是在十六世纪末前后。

1378.文成帝
(440-465年)北魏第四代皇帝(452-465年在位),庙号高宗。继太武帝华北大统一之后,于兴安元年(452年)即位。改变太武帝的废佛政策,在即位当年的十二月下诏复佛,任命师贤为道人统,担任教团的管制,将其编入国家体制中。因此复兴的佛教具有浓重的国家宗教性质。师贤去世后,任命昙曜为沙门统,昙曜成为兴佛事业的首相,构筑了北魏佛教的基础。云冈石窟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开凿的,昙曜将帝当作“当今如来”,让雕刻与帝身相似的释迦像。

1379.文宣王(公)
→萧子良

1380.文宣帝
(529-559年)北齐初代皇帝(550-559年在位)。姓名高洋,庙号显祖。549年升至相国、齐王,第二年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而建立北齐王朝。北齐僧官的管辖下据说有僧尼400余万、四万余寺,帝之下佛教兴盛。帝招法常为国师,让他讲《涅槃经》,任命昙延为昭玄统,又下诏让僧稠在邺都建云门寺。还设置昭玄十统,任命法上为大统。在民间禁止屠杀,要求每月六次、每年三次斋戒。另一方面,据说他又是一个淫虐的暴群,嗜酒而多奇行。

《中国佛教史辞典》(110. 1361-13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61.佛法金汤录
三卷。明代屠隆著。明代反驳宋代儒者排佛论的二大护法著作之一。屠隆为儒者,诗文出众,也皈依佛教,号鸿苞居士。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著本书。《佛法金汤篇》是集录中国历代帝王、宰官、名儒的言行,而本书的上卷引用宋代儒者的排佛语句加以反驳,中、下二卷浅显地解说难解的佛教用语,试图通过与反驳排佛论一起通俗化,促进佛教的流通。流传的文本是延宝八年(1680年)的刊行本。

1362.佛名经
三十卷,唐代所作伪经之一。大正藏十四卷。亦称《佛说佛名经》。只有《高丽版》入藏。是篡改菩提流支所译十二卷《佛名经》的伪经。《开元录》中放在“伪妄乱真录”的首位,详细举出判定为伪经的理由,但七十年后的《贞元录》中认可入藏。恐怕是当时,为忏悔灭罪而礼唱佛名的法会(佛名会)中经常采用此经,因而对经作若干修正,命令入藏。本经第一卷末尾详述期间的缘故。因为“正仓院文书”中可见本经,看来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传到日本了。

1363.武帝(刘宋)
刘宋永初元年—三年(420-423年)在位。刘裕。受东晋之禅让。由嵩山神的神谕而成天子。沙门法称预言、慧义确认。即位那年,在内殿设斋招待道照(368-433年)。

1364.武帝(梁)
(502-549年在位)萧衍,字叔达。使南朝文化出现了鼎盛期,南朝佛教也到达了顶点。深究儒学、文学,笃信佛教。天监三年(504年)宣言当舍道教而皈依佛教,十年亲自公布断酒肉文,过佛教徒的戒律生活,十六年三月又提出废止牺牲令。十月废天下之道观,令道士还俗,据认为道士陆修静一门逃往北齐。十八年请钟山草堂寺的慧约授菩萨戒。与当时的名僧大德关系密切,僧伽婆罗、法宠、僧迁、僧旻、法云、慧超、明彻等为其家僧。都城建康(南京)出现大寺700余所、僧尼讲众常有万人的盛况。从大通元年(527年)完成同泰寺开始,建造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皇基寺、光宅寺、开善寺等。武帝屡屡在同泰寺举行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等,同年[527年]进行第一次舍身(出家),之后进行了三次。使平等慈悲精神及于万人,又设水陆大斋会,决心遍及水陆一切生物。另外,还热心进行佛教教理研究,听高僧讲说,举行讲会,自己也试着讲经。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在舍身之前,在同泰寺亲自讲《涅槃经》。另外据说多次讲《般若经》、《三慧经》。从著《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义记数百卷开始,还有《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与译经序,留传有关于佛教的诏、颂、文、赋、诗等。据称下笔成章,对佛教以外的中国古典也著有许多注释。并且命当时的学僧编纂许多书,有僧旻的《众经要抄》、智藏的《义林》、僧朗的《注大般涅槃经》、宝唱的《经律异相》、《续法轮论》、《法集》、《饭圣僧法》、宝亮的《涅槃义疏》、僧绍的《华林佛殿经目》等。据说晚年“溺于释教”,也成为导致梁朝灭亡的原因。由于侯景的叛乱,饿死于台城。

1365.武帝(北周)
(543-578年)断然实行废佛的北周皇帝。受批判佛教教团状况的卫元嵩的鼓动,天和四年(569年)在宫中讨论儒、佛、道三教之优劣,第二年将甄鸾说道教伪妄的《笑道论》烧毁。杀重臣宇文护、掌握全权后,逐渐强化儒教色彩,为讨伐北齐,采取富国强兵政策,企图肃清佛教教团。建德三年(574年),排除反对、决心废毁佛、道二教,接着设立可称这官立宗教研究所的通道观。之后,集结国内力量灭北齐,进而前往征伐突厥,途中于建德七年六月一日因病驾崩,时年三十六岁。

1366.武帝(陈)
陈永定元年—三年(557-559年)在位。字霸先,受梁的禅让。即位之年,祠佛牙、设无遮大会,第二年四次行幸大庄严寺并舍身、举行大会,永定三年下诏令大僧统宝琼在重云殿讲《大品般若》。

1367.浮屠
梵语buddha的一种音译。《后汉书》的楚王英传中有“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就是与黄老并祭浮屠的用例。另外梵语的stupa(塔)也称浮屠。

1368.浮屠祠
祭浮屠(佛陀的古译)的祠。在中国,据说以后汉末年笮融在徐州地方所建佛寺与金铜像为最早。楚王英的浮屠祠与桓帝的浮屠祠严格来说是画像,而笮融的浮屠祠是雕像,是涂金的铜像(《三国志》“吴志”卷四十九刘繇传)。三国吴的孙皓让献上金像。后汉末到三国造了相当多的佛像,现存最早的金铜佛造于建武四年(338年)。

1369.扶南
一世纪到七世纪左右,受印度文化影响,以湄公河下游为中心存在的高棉人的国家。扶南是高棉语的音译。

1370.普法宗
三阶教的别名。亦称第三阶宗。将整个佛教分按时、所、人分类,以第一阶为一乘、第二阶为三乘、第三阶为普归普法、普敬普佛之教,说目前不是一乘、三乘的别法,而必须是第三阶的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