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之Picture Australia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LA)的Judith Pearce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网站的用户协作”(User collaboration in websites)的文章,介绍NLA在Web 2.0方面的努力。Lorcan Dempsey经同事介绍看了此文,写博文称之为“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
    年初看到NLA用Flickr做“Picture Australia”时,一则遗憾没能赶上作为那篇图书馆2.0文章的强有力实例,二则特别佩服NLA的举措。堂堂国家图书馆,像个小公共图书馆那样,让网友帮着自己建数字图书馆,怎么着也觉得有点儿屈尊。

    从Judith此文可以看到,除了“Picture Australia”,NLA还有“Australia Dancing”,也是一个用户协作的项目。目前NLA正计划第三个这样的项目——“People Australia”。

    Picture Australia始于1998,原名ImageSearch,是一个联邦图片搜索服务,目前有44个参与单位提供的百万以上图片。数据库中以历史资料为主,但2004年的一项调查却发现,43%用户来此寻找当代图像。为增加当代图像的数量,并吸引新的用户,NLA开始了与Flickr合作的试验项目(The flickr Pilot Project)。正式发布日期被刻意安排到1月26日“澳大利亚日”(Australia Day) [在Flickr上该组建立日期更早些,最早的评论日期是1月4日]

    选择Flickr的理由是:
有大批澳大利亚追随者 [用户]
鼓励使用元数据帮助发现 [内容]
有编程界面,便于映射到都柏林核心,向Picture Australia贡献记录 [元数据]

    实现方法:用户上载自己的图像到Flickr,将其加入任何一个Picture Australia组中。图书馆每周收割一次元数据与小图标(thumbnail),加入Picture Australia数据库。看大图像一般链接到Flickr,NLA也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图片,联系创作者获取高精度图像加入数字档案。
    共有两个组 [括号中是2006/10/10的相关数据],分别是:
PictureAustralia: People, places and events [成员451人,图像10111张]
PictureAustralia: Australia Day [成员113人,图像213张]

    原本Flickr项目是为了当代图像,却意外也带来了值得进一步挖掘的丰富的传统图像领域。由于受费用限制,以往Picture Australia 的政策是限制收录家族史资料,现在有Flickr作跳板,NLA就可以广邀大家上载这类作品。

    同样由于Flickr,Picture Australia 也为更多人所知。近期对贡献者调查数据:39%以前未听说过Picture Australia,64%经由Flickr其及成员听说,69%前去看自己的图像。
    另一项针对非贡献者的调查,看他们是否在Picture Australia中查到了更多当代图像。元数据质量是个大问题,因为贡献者自然不会用标准叙词表,而且常常没有为图像提供有充分描述性的题名,或者提供足够多的标签。管理员会监测图像,与贡献者e-mail联系建议适当的标签,以改善元数据质量。由此还形成了贡献者的社区,在讨论组中自我教育与管理。NLA将引导这些社区的发展,对提供内容、标签给予指导。[Web2.0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随着 Picture Australia 越来越庞大,找到需要的图像也越来越困难。它正寻找Web2.0的服务模式以简化访问,答案是所谓的“killer data”[独特的数据,杀手锏?]——它的传统图像,将传统图像与当代资料并置,坚持由成员单位出于保存目的选择图像,对永久保存部分由编目员继续做某种程度的加标签、加地理代码的方法。[编目员在Web2.0时代饭碗还是有啊!]
    NLA已在寻找通过评级(ranking)、聚类(cluster)、地理编码(geocoding)强化访问的途径。在图像服务中,要达到这一目的,依赖于元数据的质量与一致性。NLA开始考虑叙词表映射改善查全,并支持结果集的聚类,只是在图像没有充分、适当描述的情况下还是无法找到。这时用户增加的标签与评论或许就能揭示出先前未知的信息,比如位置、主题。[互补?]
    Picture Australia 的部分参与单位也在自己网站上提供自己的图像服务。如发电站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近来开始实验标签,而NLA则建立了工作组考虑加标注(annotation)的需求,包括标签tags、评论comments、附注notes、评级ratings与评论reviews,以支持评级ranking与聚类clustering,或者有趣、相关图像游览。

[原只想摘译,到后面差不多全译了。关于 Australia Dancing 与 People Australia 部分,看兴趣再写吧]

参见:
User collaboration in websites / Paper presented by Judith Pearce at Framing the Future, ARLIS/ANZ Conference, 21-23 September 2006.
http://www.nla.gov.au/nla/staffpaper/2006/jpearce1.html

Lorcan Dempsey’s weblog: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 (October 08, 2006)
http://orweblog.oclc.org/archives/001169.html

第二届OCLC软件竞赛结果

    9月28日,OCLC宣布第二届软件竞赛结果,来自佐治亚州理工学院的Ross Singer获奖,他的项目是一个名为Umlaut的OpenURL链接解析器。竞赛结果公告称,Umlaut将读者引向全文的能力令评委印象深刻,并且比赛所要求的使用OCLC服务也做得相当好。

    Umlaut的工作方式是:

    当用户开始一个查询,Umlaut取其IP地址,查询OCLC解析器登录处(OCLC Resolver Registry)。如果该IP还有其它链接解析器,就把那些服务一并加入用户collection。
    然后基于文档集中该用户的collection,包括增加相关的图书馆目录与链接解析器,目标是使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能让用户触手可及,包括可访问的的公共图书馆、其它学校或其他图书馆。

分析书目信息(citation)
    如果查找项有标准的标识符(identifier)(目前基于用户群的需求用dois和pmids,但也偶用OCLC号、bibcodes和handles),就从来源中查找该标识(id authority)(crossref, pubmed等),并抓取书目中所有元数据。
    然后把元数据递交请求给SFX(也支持其它链接解析器)、本馆目录(输出至Zebra数据库)及本州联合目录(均由SRU检索)。
    如果有ISBN,使用xISBN获取所有版本并检索。
    在会议录的场合,Umlaut会做一系列的检索(因为取得的书目元数据常常质量不一,不总是明确表示是会议录,因此用一个关键词表[papers, transactions, spie, ieee 等]以确定是否会议录),然后用大致的书目OpenURL上下文集,在本馆OPAC中查找会议及卷册。

检索相关数据库
    如果查找项有ISSN或ISBN,会检索WorldCat.org,如果命中,会显示一个查看链接。
    然后检索亚马逊(如果有ISBN)、Google和雅虎(使用其API)。
    从亚马逊获取所有元数据(介绍、类似图书等)。
    对Google和雅虎,它会在结果中检查“相关网站”白名单(ROAR, arXiv, Citeseer等)或者黑名单(Amazon.*及其它联机书商),然后检查每个链接,看是否出现在我们的代理服务器(EZProxy)。
    一些URL有特别的handlers (arXiv, Citeseer, Citebase, CiteUlike等),Umlaut作不同处理。arXiv, Citeseer和Citebase进入“全文库”(Fulltext holdings bin),CiteUlike作为介绍、标签与目次。其它入“最接近的Web结果”(Closest Web Results)。

显示
    呈现页面时,一个AJAX call返回服务器,服务器处理一系列背后需求。
    如果在Google/雅虎结果中识别出OAI provider,Umlaut会让记录的OAI需求可见(当前仅对Citebase和Citeseer起作用,并根据元数据的质量合并结果)。
    它也获取全文链接(如果有的话),查询Connotea、雅虎的MyWeb及Unalog,看是否有人收藏这些链接。如果有链接,获取标签及共享这些标签的所有记录。它也对CiteULike作同样处理,但把它当作OAI提供者。
    它存储从各处收集来的主题(来自Pubmed的MeSH、SFX主题、来自OPAC的LCSH、标签、亚马逊),作为指示物帮助告知即将开通的推荐服务(当在今秋)。
    Umlaut也能用COinS,有unAPI界面(给出ContextObject及它在JSON或XML中发现的任何数据)。

看演示:
文章: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go/523
图书: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go/522
会议录: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go/524
使用搜索引擎寻找预印本: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go/521
   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go/525

    结果显示页面多数情况有四部分,左上部是书目信息,左中部是全文链接(含电子版、印刷版)、左下部是“最接近的Web结果”,一般也是全文;右栏则是介绍、Web检索结果等相关结果。

    看完获奖作品介绍,感觉Umlaut用了太多的新潮技术与Web服务。很多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义的,居然都集成在一个项目中了!(还有一些术语不知如何翻译)

    从介绍看,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应该购买了SFX,但Ross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也说明现在买来链接解析器后,确实还要做很多后期开发。要不然,不管有没有合适的检索结果,一骨脑的列出链接。如果链接点击后没有合意的结果,几次一用,用户就没了兴趣,最终链接解析器就只能是摆设了。

相关链接:
第二届OCLC软件竞赛 /posts/2006/0707/855

竞赛结果公告:Ross Singer of Georgia Tech wins Second OCLC Research Software Contest
http://www.oclc.org/research/announcements/2006-09-28.htm

获奖作品介绍:About Ross Singer’s Umlaut
http://www.oclc.org/research/announcements/features/umlaut-about.htm

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网站的Umlaut主页:
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umlaut/

Umlaut的博客,追踪其进展:
http://umlaut.library.gatech.edu/blog/

同期举行的Talis软件竞赛:TALIS软件竞赛结果 & 竞赛在继续
/posts/2006/0913/860

电子版民国图书和期刊

    馆里有一些民国书刊,想选择有特色的部分做数字化。因为目的是保护兼使用,以我朴素的想法,尽可能不要与其他图书馆的数字化民国书刊重复。当然如果像Google一样有钱有技术,那就不用考虑,全部数字化了。
    于是到网上去查查有没有公开、半公开的电子版民国书刊,找到了CADAL和国家图书馆两个大户。(update: CADAL信息来自8月参加的CALIS联机编目中心会议和数图研讨班

    CADAL全称“China-American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中文名称“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从项目网站看,还有俗称“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项目)。
    首页有输入框可以直接检索,似乎是所有元数据(作者、题名等)的全文检索。进入后可以看到有古籍、民国图书、民国期刊、现代图书、学位论文、绘画、视频和英文几大部分。 可以多选,分栏看各部分检索结果。
    前些天的检索结果,有民国图书181,977册,民国期刊3802种。民国期刊部分CADAL似乎是着眼于完成品种、搭个架子,卷期还缺不少。
    但民国图书部分确实数量很庞大,而且可以全文浏览、逐页保存与打印。相当不错,值得推荐!
    不过它的“详细信息”(书目信息)中没有出版年,是个不足。想来不会是我这个编目员挑剔,读者恐怕对此更挑剔。应该是选择Web显示项目的疏忽,元数据中一般是不会缺出版年这个重要信息的。
    要看正文,需要下载DjVu浏览器插件(DjVuWebBrowserPlugin.exe,15046KB)。

    要看民国期刊,就要到国家图书馆了。从国家图书馆首页“馆藏珍品”,可以进入“民国期刊”:

    “民国中文期刊是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民国时期文献之一。为了有效的保护文献、利用文献,国家图书馆早已完成馆藏民国期刊的缩微胶片制作,近年来又开展缩微胶片的数字扫描工作,预计将在三年内完成近600万拍缩微胶片的数字转换。

    民国中文期刊资源库以书目数据、篇名数据、数字对象为内容,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关联检索和条件限定检索。现提供2000余种期刊电子影像,每期全文前24页的展示浏览。资源库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将不断追加更新资源库内容。”
 
    不知道这“三年”从哪年算起,现在进展程度如何。从检索结果看,那真是个丰富的宝藏,而且我所看到的每期都可以看全部,而不是“全文前24页”。
    虽然上文说国图“早已完成馆藏民国期刊的缩微胶片制作”,但从其馆藏目录检索看,并非全部都做了缩微胶片。如《图书季刊》有印刷版,做了缩微,而《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并未做缩微。不知未缩微部分民国期刊的数字化计划安排到何时?
    要看正文,需要下载专用阅读器(NLC图书浏览器,NLCReader.exe,8790KB)。

    昨天咨询值班,遇到一位读者想知道哪里有1901年的《教育世界》(期刊)。查国图只有1905-1907年,未缩微,也未数字化。查CADAL的古籍与民国期刊,也都没有。后来查到北师大有1901-1903, no.1-68。介绍云:“我国创办最早,发行量较大,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育专业杂志。”
    想到这些1911年前的非线装图书与期刊,很有价值,但既不属民国、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古籍,在数字化时,是否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