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目的乐趣

    编目其实是件相当乏味的事,因为规矩太多,一举一动均受约束。有人说,编目之所以无趣,是因为那把尺子(规矩)是别人做好了的,只有量得好不好,不能说这把尺子好不好。其实发现并思考这把尺子好与不好在何处,并不是所有编目员都能够达到的境界。虽然这也是编目工作中比较有挑战性的部分(参见“编目研讨信息源一览”),但对我来讲,编目的乐趣只在于搜索与发现。

    首先的乐趣是寻找以前不知道的数据来源。最初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的Z39.50软件网页,试用多个客户端软件后,发现了可用于中文的丹诚Z39.50前端软件;而后从LC、OhioLINK的Z39.50服务器信息开始,这些年陆续寻找与试用各种Z39.50服务器(Z39.50相关信息链接);不能通过Z39.50服务器的,还有各类国家图书馆或大型联合目录的WepOPAC可用(RLG的红绿灯OCLC的开放联合目录、“网上编目参考资源一览”之书目资源),基本上构建起一个常用的免费书目信息库。另外还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图书相关网站(亚马逊Google Print/Google图书搜索豆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数据来源只需寻找一次。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源被找到,编目变得越来越乏味。因为大部分东西都可以套录到,编目就好象《摩登时代》中流水线上的卓别林,机械地复制、检索、下载,以各种规矩衡量一遍,修改那些细枝末节,然后提交、保存,真是无丝毫乐趣可言。
    记得读大学时,高数老师曾说,微积分就那几个公式,解题是“纯粹的体力劳动”。编目是又一个绝好实例。

    在无聊中,持续的乐趣就是在编目中发现需要继续寻找的内容。  
    最大的一块是在规范方面。如果是翻译作品,寻找原题名就是乐趣;如果发现可能是未规范的名称标目,查找其规范形式就是乐趣;如果文献上的中、日作者是以罗马拼写形式出现的,查找其汉字名称就是乐趣;如果文献中只有汉译姓,查找其罗马拼写就是乐趣;……
    遇到韦氏音标名称,分析出转换为汉语拼音的规律,是一种乐趣;见到记录中有不知来源的出版年,发现原来书上用罗马数字标注,是一种乐趣;为分类找出各种合用的参考网站,更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乐趣(“网上编目参考资源一览”之分类、主题与与著者号;“最佳编目参考网站”之知识类);……
    如果没有这些不时冒出的有点意思的事,还真得闷死。

    一直自以为得意的是做过一条自认的“超级记录”。那是五年半前为别人打工,用MARC21格式编中文书。大部分都是“纯粹的体力劳动”,总算做到一本《楚图南集》,其中有很多译著。于是很耐心地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力图将译著不同语种的原名一一寻出(其中有一部未找出,似乎是译者所编的作品集)。以下除编目来源外,按目前网上检索得到的原样列出,当时功底尚浅,就MARC格式而言有不完善之处。如果是在自己的书目库中,早把看着不顺眼的东东改掉、把记录弄得更漂亮了:

LEADER 00000nam  2200000 a 4500c
008    000904s1999    cc ac  e b    000 0dchi d
020    7541516589 (set)
040    XXX
041 1  chi|henggerrus
090    DS778.C63|bA2 1999
100 1  楚圖南,|d1899-1994.
245 10 楚圖南集.
250    第1版.
260    [昆明] :|b雲南敎育出版社,|c1999.
300    5 v. :|bill., ports. ;|c21 cm.
504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505 0  v. 1. 著作 — v. 2. 文選 — v. 3. 譯著: 地理學發達史; 看哪, 這人;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 v. 4. 譯著: 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 楓葉集; 草葉集選 — v. 5. 譯著: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 附: 楚圖南年譜.
700 1  Dickinson, Robert Eric,|d1905-|tmaking of geography.
       |lChinses.
700 1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d1844-1900.|tEcce homo.
       |lChinese.
700 1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d1844-1900.|tAlso sprach
       Zarathustra.|lChinses.
700 1  Nekrasov, Nikolai Alekseevich,|d1821-1877.|tKomu na Rusi
       zhit&apos khorosho.|lChinses.
700 1  Whitman, Walt,|d1819-1892.|tLeaves of grass.|lChinses.
700 1  Schwab, Gustav,|d1792-1850.|tSchonsten Sagen des
       klassisches Altertums.|lChinese.

附言:

    写此篇与编目作别。出于惯性,以后还会关注到编目的信息,但不会细细地看编目论坛的讨论,也不会花时间研读那些几十、上百页的报告,再总结心得了。
    前几天在“最新研究报告:改变目录性质、与其他发现工具集成”和“《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一统江湖?”中增加了几个新出现的重要链接,或许就到此为止了。

    上月删除了原来首页过长的编目相关链接,改链自己总结的几篇博文,但不知何故总是“网页上有错误”,似乎无法在首页“自恋”。日后或许可以把本文当做所有编目相关链接的起点。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一统江湖?

(一)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第一部分草案公示后,在RDA讨论组引起了热烈讨论。目前公示截止期已到,最重量级的机构意见出台: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意见(PDF文件;84页)
德国国家图书馆(DDB)图书馆标准办公室意见(PDF文件;15页)
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家学会(CILIP)意见 (PDF文件;18页) [update 2006-4-19]

    ALA、CILIP(由英国图书馆协会LA及情报学家学会IIS合并组成)意见理所当然,DDB有什么关系?因为德奥两国也有改用AACR/RDA的意图(德奥两国改用MARC21格式)。

    RDA预计2007年定稿,2008年出版,另两部分草案预计也将在今年5月和10月相继出台公示。
    AACR:RDA联合修订委员会网站上的相关背景信息资料除英文版外,还有苏州大学图书馆陈家翠翻译的中文版(PDF文件)、法文版、西班牙文版。

(二)

    RDA与ONIX最近成立联合创新活动(RDA and ONIX Launch Joint Initiative),开发一个资源分类的共同框架。RDA自称“一部新的资源描述与访问的国际标准”,而ONIX则是“代表出版业的电子形式产品信息的国际标准”。
    美国国会图书馆联机目录利用ONIX数据已有多年,加强图书馆界与出版界在书目数据方面的协调,双方互利。
    有关ONIX,可以参见北京大学/CALIS联合编目中心喻乒乒在《现代情报》2006年第1期发表的“ONIX元数据标准2.1版与2.0版对比研究”。

(三)

    2007年,IFLA为拟议中的一部国际编目条例(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for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and access),将开完最后一次国际编目专家会议(IME-ICC)。IME-ICC是真正的系列“国际”会议,分别在欧美、南美、中东、亚洲、非洲五地召开,征求世界各地编目专家的意见,了解各国不同的编目实践。
    最近这一次将于IFLA2006年会期间在韩国首尔召开,应该是征求亚洲各国的意见。中国国家图书馆采选编目部主任顾犇是编目专业组的Secretary兼常务委员会成员,想必国家图书馆及其他国内编目领域专家也会积极参与。
    IME-ICC虽然连年开会,但“一部国际编目条例”用的是不定冠词+小写字母,同时IFLA也并没有按例设立编制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显示并非真的会有那么一个“条例”诞生。

(四)

    IME-ICC的积极主导者中,不乏AACR:RDA修订者的各级参与者。
    《英美编目条例》修订打算出第三版时,“资源描述与检索”原只是副题名,最终“扶正”,重要原因显然是要摆脱英语世界的局限。加上其扩大到图书馆领域以外的意图、独立于特定格式的目标,所以如果假设RDA就是IFLA的“an international catagloguing code”,大概不会差得太远。
    或许RDA日后真能一统江湖,成为纵揽各国、各类载体(包括网络)资源元数据描述的指导规则(用IFLA的话是“鼓励用作元数据应用框架中的内容标准”)。这也是我把description译作“描述”而不是“著录”的原因,后者图书馆专业味太浓,不易被广泛接受。


参见:

最新研究报告:改变目录性质、与其他发现工具集成

    又一份与编目有关的重量级研究报告《改变目录性质、与其他发现工具集成》近些日子挂上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编目部的主页。康奈尔大学的Karen Calhoun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委托,以研究图书馆的目录为研究对象,分析现状,提出复兴行动方案。这是继广受重视的《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及不那么有名的《印第安那大学编目未来白皮书》后,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报告。

    Karen的理论基础是Theodore Levitt的产品生命周期论(the product life cycle)。要复兴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产品,按Theodore Levitt的理论有四个策略:

1. Promote more frequent use among existing users 针对现有用户推广更频繁地使用
2. Develop new uses among existing users 针对现有用户开发新应用
3. Find new users for the existing product 为现有产品寻找新用户
4. Find new uses and new users 寻找新应用与新用户

    Karen认为OPAC曾经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只是现在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因为产品投入大(2004年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成员在技术服务人工一项上的投入估计为2.39亿美元),而信息搜寻者却转向搜索引擎。将Theodore Levitt的理论运用到OPAC上,Karen也从用户与应用两个方面,图示OPAC复兴之策:

  • 现有用户、现有应用,如:略微强化现有目录
  • 现有用户、新应用,如:电子期刊导航、主题导航、输出到书目管理软件
  • 新用户、现有应用,如:新生教育、推送到课程网页
  • 新用户、新应用,如:大量数字化、与其他系统大规模集成、扩大访问

    具体的,Karen提出了3个对策,其中共有32个选项。三个对策依层次高低,依次是延伸(extend)、扩展(expand)与领导(lead),以一个三角形图示组织32个选项。报告最后部分是分阶段实施的蓝图――两年计划。
   
    儿子作业间隙休息,总要问我是不是在网上又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不是每天都有有意思的东西,有时就只能拿正在看的专业信息“对牛弹琴”。本来不过随便说说,但他的回应时常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对他讲用通俗的语言讲“延伸”、“扩展”与“领导”,就是目前要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放弃本地服务,直接采用联合目录,目标是要在五年内实现。他的问题是:既然最后要放弃,那么大家都“延伸”、“扩展”,不是很大的浪费吗?
    虽然跟他作了一些解释,却自知很苍白,讲得一点底气都没有。
    那时我还没看完正文,后来发现报告最后一个小标题正是”Who pays? How to build it?”,而Karen也没有给出答案。

    现在的研究报告都很长,认真看完要花不少时间,文后参考资料又是丰富的信息源,还可以花很上多时间。我是早些日子看的康奈尔大学机构库中报告的预印本(Draft 2B),消息来源是3月CIL 2006会议时几位blogger的报道。
    与报告本身无关的感想是:开放存取真好,blog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真好。


附:近期与编目有关的三个研究报告链接

  • Rethinking How We Provide Bibliographic Services for the Unviversity of California: Final Report
    December 2005
    PDF文件(79页,前36页为正文,后面是7个附录,其中有22页带题要的参考文献)
    参见:OPAC 2.0计划书:《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
  • A White Paper on the Future of Cataloging at Indiana University
    January 15, 2006
    DOC文件(31页,前19页为正文,后面是参考文献与附录)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Catalog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Discovery Tools / Prepared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y Karen Calhoun,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PDF文件(52页,前20页为正文,后面是附录,含8页尾注/参考文献)
    Final report
    (March 17, 2006)
    DRAFT 2B(February 21, 2006)

更新:LC Professional Guild上关于“编目未来”的文章(200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