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加图书馆学会吗?

    馆里管图书馆学会工作的同事来发《上海市图书馆分布图》,一新馆员问什么人可以有,收到者说是市图书馆学会会员。一人问他,“没有参加图书馆学会吗?”他问:“参加有什么好处吗?”边上几位不约而同、异口同声:“交钱!”

    学会给会员这种印象,不会是学会的初衷。去看市图书馆学会网站,“入会申请”部分有如下内容:

获得有效注册资格的会员,将获得以下收益:
◆ 参加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 参加学会学术年会;
◆ 可以免费得到《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印刷版,双月);
◆ 享受免费信息推送服务――电子版《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及其他信息服务;
◆ 免费参加高品味的双月学术讲座以及由国内外专家主讲的专题学术讲座;
◆ 半价优惠订阅会刊《图书馆杂志》;
◆ 优惠参加由学会主办推出的各类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性、操作性的培训;
◆ 优先获得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和培训的机会;
◆ 获得“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飞翔计划”、“上海市科协资助青年学者出版科 技著作晨光计划”、“上海市科协青年优秀科技论文”等的推荐资格。
◆ 学会其他特别说明的优惠条款规定的内容和活动。

    仔细对照一下:

  • 会议,或者是少数“代表”之事,或者几年也难得开一次。
  • 学术讲座与培训,通知是发到图书馆的,馆里安排谁去,与是否会员没有关系。会员连有什么学术讲座与培训都不得而知,连向馆里提出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 《图书馆杂志》,馆里有,个人一般无需订阅。
  • 科协的推荐资格,只面向青年。
  • 《工作通讯》,大概是每个学会会员仅剩的实际“收益”。《工作通讯》做得不错,信息很丰富,但印刷版本身有时滞,到会员手中更晚,而电子版并没有在会员中推广。

    市图学会给会员的感觉已是如此没有吸引力,中图学会给会员的感觉恐怕更是遥不可及。最近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会成立大会,在超平老槐KEVEN的博客上很热闹。除了参与者热闹,与普通会员有什么关系吗?

又:
    因为查学会网站,才发现市图学会网站改版,架子已经搭好,内容还有待补充。如果“新闻中心”能够提供RSS订阅,那么大家就不会错过新消息了。
    如果广泛征集会员的E-mail,《工作通讯》完全可以只发电子版的,或者可以由会员选择只要电子版。这样既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相关链接: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http://www.libnet.sh.cn/tsgxh/
中国图书馆学会:http://www.csls.org.cn/

 

由OCLC TOP 1000想到的

    Lorcan Dempsey推荐2005新版的OCLC TOP 1000――OCLC成员馆收藏最多的1000种文献。这篇“Top 1000 works”从标题开始就一直在强调“作品”――集中不同的版本与译本。在FRBR深入人心的情形下,很吸引人。

    去年OCLC首次编制TOP 1000,自己当时凭直觉以为是按各书目记录下的馆藏数从多到少排列得出的,全然没有注意前面的说明,是通过全球图书馆的“购买投票”评出的值得收藏的智力作品(the intellectual works that have been judged to be worth owning by the “purchase vote” of libraries around the globe)。今天仔细看TOP 1000,发现在书名、作者下,有二个数字,分别是Library holdings(馆藏数)和Bibliographic records(书目记录数)。既然是图书馆收藏最多的排行榜,排序当然是以“馆藏数”为依据的。但这是由同一作品的不同书目记录下的馆藏合计而成的。我原来忽略了“智力作品”一词,把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状态下相当复杂的集中同一作品的算法,看成一个简单的排序,实在是极可笑的。

    大致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TOP 1000,发现一个奇怪的数据变化。《圣经》由去年的第二上升到第一,原没什么,奇怪的是数值的变化:
                         2004      2005    变化
Library holdings:       271,534  796,882  2.9倍
Bibliographic records:  36,738    93,567  2.5倍

从上述数据来看,如果说图书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购买大量《圣经》,这种解释已经很勉强;如果说全世界的出版商忽然想起来,一窝蜂在一年内出版几万种《圣经》,差不多可以说是笑话。可能增加的有部分回溯的旧书目数据,但数据变化如此之大,只能认为是算法变化所致。也就是说,OCLC进一步改进了它集中同一种“作品”的算法,包括了更多原来未视作同一作品的书目记录。这本身就是OCLC的财富,也是它雄霸图林天下的资本之一。

乱弹一篇:
    Lorcan还推荐TOP 1000的副产品“Fun factsabout the updated OCLC Top 1000。其中有一段关于TOP 1000中出版次数最多的作品,一至四位分别是:《圣经》,《哈加达》(犹太教《圣经?旧约》故事),《神曲》和《古兰经》。看着这几部书,四大宗教,独缺佛教。仔细想想,佛经众多,却并没有一部象《圣经》、《古兰经》那样所有教徒都熟诵的至上经典。佛教徒也如佛教经典一般四分五裂,因之与其它宗教相比,终是处于弱势。

 

两种平等:由雨僧的“争论”想到的

    因为通过RSS阅读,所以不知道由雨僧的“TO:不同看法先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直到看到他的“争论”。如“争论”所说,大家都在各说各话。因为理解不同,也因为立场不同。或许每个人的立场都是预设的,因为他本身是属于某个类别之中的。

    事情由“不同看法”在学网上的一段话而起:

“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图书馆人更应该搞好科研,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我们的生存价值,试想你一个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一堆工人一起工作,再不稿些科研、写一些论文,谁人还看得起你呀,恐怕连在自己孩子的面前都抬不起头。”

    我没有象雨僧那样看出“不同看法”轻视工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有些学历的图书馆人在图书馆中的无奈。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不同层次、做不同工作的人组成的。工程师不会觉得自己是“和一堆工人一起工作”,为什么“不同看法”会如此认为呢?我猜想他与工人做的恐怕是差不多的工作。他不甘心如此,而又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看不起工人。

    雨僧说,“人为将人群分为各种身份,从而导致社会地位的差异,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是一种非常落后的观念。”我非常赞同,但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在发扬光大。所谓图书馆员社会地位低之类的说法,不正是一种反映吗?
    如果说,人是平等的,看看周围的环境,无异于痴人说梦。国外悠久的“平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所谓“人生而平等”,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如雨僧所说,这种平等是人格的平等。
    精神上的平等,与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差异是否巨大没有关系。对美国情况不了解,但知道一些香港的情况。那不是外国,但依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体制,应该与英美相差不多。多年前曾通过网上的招聘信息了解香港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当时招聘信息一般都介绍收入及其它待遇。不同学校略有差异,工作年限长短也影响收入水平,大体记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收入对比情况是:

  • 馆长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6-10倍之间
  • 主管级专业馆员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2-5倍之间
  • 普通专业馆员与图书馆助理收入之比,在1.5-4倍之间

    香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分成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在大学图书馆,专业馆员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不谈薪酬,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可说是鸿沟。鸿沟可以跨越,比如通过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学历,转而去竞聘专业人员――前提是在招聘,绝不是自然升迁,跨越这个鸿沟可能意味着跳槽。但鸿沟是不可填平的,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只能是非专业馆员。助理馆员只能做辅助工作,如编目,只能做套录,不能做原编;资深的助理馆员可以做原编的著录部分(输入),最终仍需要专业馆员标引并校对完成原编。同样,花高薪聘来的专业馆员,不会让你去跑库上架,更不会让你打扫卫生。

    精神本是太过虚无的东西。经过五十多年的精神洗礼,国内比境外更强调人人平等,也就是实际工作层面的平等。工作“一条龙”,无论学历、职称高低,可能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要检查卫生,人人参与拖地、擦窗、大扫除。领导们会强调学历高,应该做得更好,实际上并非所有类型工作都是如此,学历高可能可以向读者推荐图书,但上架排架未必有工人麻利。这种工作无差异的结果是,工人会觉得,你也不过做同样的事情,凭什么拿的钱比自己多,学历高者觉得无法发挥自己特长而失落。这也是很多图书馆矛盾、包括留不住高学历者的原因。

    的确,单纯写写文章,无助于改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从讨论来看,似乎不但别人看不起图书馆员,图书馆人之间也互相轻视。高学历者看不起工人――真的吗?为什么?有必要吗?不可思议!低学历者看不起高学历的,因为有本事的全都跑光了,你没跑,证明你没本事。连雨僧都说(尽管前面有一句“用你自己的心态”),“你都混到干图书馆的田地,还自负什么本科研究生”――看了是不是更让人心寒?
    无论如何,人首先要生存,要心情舒畅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不影响工作、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如果写文章能让图书馆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获得自信、感到快乐,在现实(职称)上更上一层楼,哪怕算不上“科研”,哪怕没有“价值”,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