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去图书馆工作吗?

     寒风起,又到了大学准毕业生们找工的季节。
    去年这个时候,图林博客初兴,据说有那么几个图情专业的研究生,看了老槐、超平的博客,受其图书馆精神或理念的感召,真的爱上了图书馆学,选择了去图书馆工作。不知他们现在可好?
    其实老槐、超平都不在图书馆工作,他们自己感动倒也罢了,听了他们的话而感动进而行动,大概是很容易“吃药”的。那时理想主义的雨僧还没有加入博客行列――不过我觉得,正由于雨僧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反而不太容易“蛊惑”到他人。

    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职业、一个饭碗,因而收入至关重要。在中国,行业、地域之间的差异自不必说,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间,差异也不小。有时甚至同在一个图书馆,同样做专业技术工作,只是由于传统部门和新兴部门的不同,而会有颇大的收入差异。虽然“不患贫而患不均”一度很被人痛批,但此时学图书馆学的因为没有其他学科背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种不均又岂是郁闷二字所能包容的?
    记得去年有个全国高考状元,立志考北大――竟然是为了学图书馆学,将来做一个图书馆馆长。不知他是否最终入学,也不知入学后,对这个学科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是否还保有当初的激情。我当时曾想,要实现成为图书馆馆长的志向,学图书馆学恐怕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先学个实用性的专业,毕业后如果还没有改变主意,再选择进图书馆还来得及,而且比学图书馆学更容易找到好的位置,也有更多的上升空间;或者先在别的学科奋斗,事业有成,却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再转往图书馆,更可一步登天,实现成为馆长的理想。

    据说XX大学图书馆学毕业生没几个去图书馆工作,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现在找工不容易,但选择到图书馆工作仍需慎重,尤其要注意部门间的差异。与其到时不快,再花心思跳槽,不如先了解清楚再行动。

 

读《百年文萃》:学校教学法与图书馆

    《百年文萃》中民国时期的大半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图书馆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当今之世,我不敢肯定图书馆是否真有那么理想化的教育职能。然而仅从学校的教学法与图书馆的关系看,“今不如昔”的,实在不止是图书馆的理念:

1919年李大钊的《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现在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所以和教授法有密切关系。教授法若是变更,那么图书馆也不能不变。从前旧教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现在不满意这种制度,在教科书和讲室以外,还由教师指出许多的参考书作学生自学的材料。按这种新教授法去实行,若没有完备的图书馆藏了许多参考书,决不能发生效果。”

1924年马宗荣在《现代图书馆研究》中也说,“注入式的教授既倒,自学自习制的教授法代兴。故学生的知识的高下,不仅恃教室上的听授课程为已足。于是参考书的设备,实为现今办学者宜注意的事。”

    文革前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文革后的大学课堂,仍是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并未“倒”。在这种情势下,大学图书馆只在提供学生消遣方面而言是必需的。就好象我大学四年,印象中没有到图书馆借过什么专业书――当时大概也没什么专业书可借。
    时至今日,出版事业已经很发达,专业书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图书馆开始“与国际接轨”,设置各课程的“教师指定参考书”,但对教学方式未变的教师,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说教学方式完全未变有点言过其实,至少有一部分老师由在黑板上写字,改成了用多媒体PPT演示。虽然学校教务方面,普遍要求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但在一些老师,这纯粹是个形式而已,所以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去看、或者是否能看到这些参考书。如此一来,一些图书馆对教学参考书的热情,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了。
    大学教学如此,中小学教学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信息:
范并思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