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2.0网站五项基本原则

    最近图林热烈讨论五定律(图情老槐一飞蓝天白云)。看国外图林blog,除了Lorcan Dempsey讲“阮冈纳赞与长尾”(Ranganathan and the long tail),Stephen Abram也在“图书馆2.0花车巡游”(The Library 2.0 &aposBandwagon&apos)中谈到2.0环境下五定律应当转变,不过他并没有提出2.0版的五定律。

    与2.0版五定律有得一拼的,倒是John Blyberg提出的图书馆2.0网站五项基本原则。Ann Arbor地区图书馆(AADL)有一个极具2.0风格的网站,其网络主管与主要开发者John Blyberg在图书馆Geek中很有影响力。前几天他写了“图书馆2.0网站从何开始”(Library 2.0 websites: Where to begin?),提出了图书馆2.0网站的五项基本原则:

 图书馆2.0网站五项基本原则Social software 社会化软件
Open source 开源(软件)
Single sign-on 单点登录
Open standards 开放标准
Integrated OPAC 集成OPAC

    在他的行文中,这五项基本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化(Social)、社区(community)是2.0提倡者特别鼓吹的。John指出公共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社区,现在是要延伸图书馆的边界。或者也可以说,通过社会化软件,扩大图书馆服务到尽可能广的地方吧。

    将社会化软件结合进图书馆网站,还应当使用开源软件。John认为采用开源平台与技术不仅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把在开源基础上开发的成果免费给他人使用。最欣赏B如是说:

We are libraries after all, we ought to act like it, not just in the stacks and at the circulation desks, but in the server rooms and IT departments as well.(毕竟我们是图书馆,我们应当这样做,不仅仅在书库与流通台,而且在服务器房与IT部门)
Open source allows success to be contagious as code is reused, changed, improved, forked, spawned into radical new ideas. That sounds like something a public library ought to be involved with, doesn’t it?(通过代码的复用、改变、改进、分叉、大量生产出全新思想,开源使得成果到处蔓延。这听上去不正是公共图书馆应当参与的吗?)

    或者说,在2.0时代,图书馆不仅要向公众提供图书,还应当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这是图书馆技术人员对图书馆精神的进一步扩展。在我国,这种技术的互用,似乎尤其应当发扬光大。

    很多图书馆网站都在做单点登录了,用户访问网站只要输入一次认证信息,然后不管是查个人借阅信息、填馆际互借申请、或者博客留言,都可通行无阻。John指出单点登录的好处不仅仅是减少用户麻烦,而是充分利用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与社会化软件的特性结合,作为粘性联机体验(a cohesive online experience)的基础。John认为,图书馆网站不仅仅是资源,它也应当成为一个目的地。
    或者说,通过单点登录可以获取并充分利用用户的信息,提供吸引用户的信息,从而为形成一个网络社区打下基础。不知道多少图书馆的单点登录系统做到了这一点,或者打算这样做。

    要很好地实施单点登录,需要提供与支持开放标准。采用W3C标准,输出、用Greasemonkey、RSS feeds这些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没有问题。采用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WSDL (Web Service Definition Language) … [不懂啦]

    OPAC大概是公共图书馆网站中最不受图书馆控制的部分了,因为常常受制于图书馆集成系统。John曾要求图书馆集成系统商给客户(也就是图书馆)更多权利――开放、标准化等等(ILS Customer Bill-of-Rights),在这里他仍然没有忘记揶揄ILS供应商,比如将OPAC比做只学过编程基础、打算转修语文的学生做出来的东西。
    所谓的集成OPAC,John的理想是将OPAC嵌入图书馆网站结构中,通过页面解析(page parse)可以访问所有网站数据与功能。用通俗的话,是不是就是开放OPAC给搜索引擎作索引呢?

    研读完John的五项基本原则,感觉天下大同、前景光明。用我很贫乏的语言,就是:2.0就是好!

 

Tim Spalding谈LibraryThing和图书馆(员)

    因为LibraryThing个人在线目录新推出以“作品”集中图书的方式,引起国外一些FRBR的图林博客的兴趣。LibraryThing拥有者Tim Spalding在FRBR Blog和See Also下留言,谈到LibraryThing的“作品”组合方法是“什么”、不是“什么”:

  • It’s Wikipedia, not Britannica.
    是《维基百科》,不是《不列颠百科全书》。(有规则,但由众人共同参与,而不是由权威决定)
  • It&aposs Del.icio.us not Google.
    是“美味书签”,不是Google。(由众人共同参与,而不是由机器算法决定)

    See Also说起LibraryThing的“作品”好似盗版了FRBR。虽然Tim在FRBR Blog留言中说那是开玩笑,但仍在See Also博文的留言中,“嘲弄”了一番图书馆、图书馆员:

  • I am well aware that books can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an extraordinary number of ways. Librarians shouldn&apost imagine FRBR or any other system captures them all either.
    我很清楚图书能够以相当多的途径互相关联。图书馆员也不应当想象FRBR或任何其他系统能全部掌控这些途径。
  • LibraryThing&aposs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ness is designed to compliment its explicitly user- and social-centered goal. That too is pretty novel; traditional cataloging is author- and publisher-centered.
    LibraryThing对关联性的理解被设计达到其明确的“用户与社会性为中心”的目标。这也是相当新颖的。传统编目是“以作者、出版者为中心的”。
  • I considered using the ISBNx project as a base. … I just wanted to try something new. … public cataloging is not bad cataloging. The people who really KNOW Asimov are his fans.
    我考虑过使用[OCLC的]ISBNx项目作为一个基础…[但]我只是想要尝试一些新的…公众编目是不差的编目。[LibraryThing的用户]确实“了解”阿西莫夫,是他的粉丝。

关于最后一点,Tim在说明LibraryThing系统新功能的博文中不无自豪地举了这样一个用户提出的例子:

  • Isaac Asimov&aposs Nightfall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is distinct from Nightfall the novel and from Nightfall One. Do libraries know that? Does Amazon?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黄昏》不同于小说《黄昏》与《黄昏I》。图书馆知道吗?亚马逊呢?

而他这篇博文的标题正是:每个人都是图书馆员。

参见:
The FRBR Blog: LibraryThing has works (2006/2/22)

See Also (Steve Lawson): LibraryThing Reverse Engineering FRBR? (2006/2/23)

LibraryThing Blog: LibraryThing leaps forward: Everyone a librarian (2006/2/23)

 

视频点播、视频下载与数字权利管理

    我们这儿先进的图书馆早早建起了视频点播系统,甚至可能软件都换了不止一次,后进的图书馆也谋划着一步到位弄个最好的视频点播系统。只是,现在视频点播或许又要落伍了。在美国,先有图书馆提供音像文件下载到iPod服务,或者像借书一样外借载有音像文件的iPod(Playlist: Libraries turning to iPods and iTunes),马上将会有图书馆以视频文件下载的方式提供音像制品。通过这两种方式,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无需网络连接,显然会对用户更有吸引力。

    丹佛公共图书馆将于3月中旬起允许持证读者在家中下载影视制品,未来还会在图书馆中建立下载亭,供无法在家使用者下载到手持设备。提供下载的内容包括纪录片、IMAX电影、旅游和音乐会影片、自助拼装及体锻录像。LISNews报道了此事,据称是美国首家提供这种服务的图书馆;Michael Stephens作了详细报道(The Audio Visual Department is Changing!),并以此佐证他先前关于图书馆视听(音像)部变化的预测(Crystal Visions of the Audio Visual Department 2015):

到2015年,视听部会分成两个空间:

  • 一个生气勃勃的数字创作空间,利用图书馆的内容与空间随心所欲;[比如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或者《春运帝国》?尤其是后者,那可是需要很多影音素材的–from me]
  • 一个空间放置一批服务器,将得到许可的内容提供给未到馆的图书馆用户。

    提供这样的服务,读者无疑是欢迎的,却有一点疑问,那就是版权问题。最近DRM很热。我原来的理解是数字资源管理(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现在变成了数字权利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前面引述的报道中没有谈到图书馆提供影视下载的版权问题,只提到图书馆希望最终也能提供真正的电影(feature film,影院电影),可以像声音图书那样,下载一周后自动删除。难道丹佛公共图书馆已经打算提供的影视制品都没有下载限制?
    读书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只有专利,没有著作权。因为没有认真参加“普法”,对于著作权只有直觉,可以说完全不了解。联想到去年底挺热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的讨论(参见超平的博客:媒体忽悠我成了叛徒),四、六条只是图书馆提供阅览,似乎已经沸沸扬扬难以过关,下载难道不是草案明文禁止的“复制”?难道美国的著作权保护真的比我们的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