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过后的图书馆读者

    某人要买《夜晚的书斋》,网购前查介绍,看到了同一作者所写《阅读史》,就一起买了来。
    作者乃一标准书虫,阅书无数,遂有书中信手拈来的故事。书中为数不少的图片,除了加深对作者博览群书的印象,却没有太多感觉,除了书尾这张照片:

    在露出天空的图书馆中,三读者无视屋顶、桌椅、书梯的废墟,专注于左右两排仍直立未倒书架上的图书,其镇定乃至悠闲,让人无语。图书馆对读者竟然有如此吸引力!
    书中说明文字(p.369):“1940年10月22日伦敦遭空袭后,西伦敦荷兰屋的图书馆严重受创,读者仍入其中浏览。”
    Flickr上找到两张,指此为著名的二战照片。标题均为:Holland House Library, London — September, 1940。其一即上图,并有大段说明与点评,可参考。

 

 

阅读史 /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 商务印书馆, 2002. ISBN 7-100-03446-9
译自:The history of reading / Alberto Manguel. Flamingo, 1997.

看书不评书

    只要打开RSS阅读器,就身不由己了。大量的RSS阅读还造成了一目十行的恶习,静不下心来认真地看东西。因而在考虑是否要退回到以前直接访问网站的年代,偶而还能有点时间可以看几本书。
    最近手边有两本准新书,分别是数字资源建设服务、数字馆藏评价分析的专著,与工作、兴趣都有点关系,正好用来戒网瘾。

    先看数字资源建设服务,看得无语。现在图书馆除了纯粹的阅览工作,好象没有什么工作不与电脑打交道的,于是在书中全都跟数字资源沾了边,甚至连通借通还都是──明明借还的是纸本哪。
    本来想用看书改一目十行恶习的,结果为了看完这本资料汇编,到后面就是翻页了,比一目十行速度更快。

    接下来看数字馆藏评价分析,因为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所以有所期待。开篇没多久,看到“数字馆藏的特点”讲的是优缺点,愕然:
(1)数字馆藏的优点
……
易于管理。数字馆藏完全可以依赖计算机进行自动管理……
……
(2)数字馆藏的缺点
……
管理难度大。数字馆藏虽然可以依赖计算机进行自动管理,但……
    比较抱歉的是,以上引用省略了理由,而且是说得很到位的理由。只是,难道优缺点是可以这样总结的么?猜测或许是引用不同来源?看用语如此一致又不像,再从引用文献注看,是作者本人的文章。找出该篇文章,却又并未发现上述观点。
    之后发现,书中引用文献标注张冠李戴比比皆是,几乎无从参考。

    与“数字馆藏的特点”相对的一页,是“虚拟馆藏概念、特征与特点”。翻页第2小节小标题“虚拟馆藏的特征”,引用某文共六个特征;下一页第3小节,小标题“虚拟馆藏的特点”,引用另文共五个特点。本来看到特征、特点就犯晕,结果还在相对着的两页同时看到特征、特点,并且还都有“共享性”这一条。
    之后发现,文中大量引用,有时上下两段引用同一段原文,甚至互相矛盾的观点也前后照录不误,不加解释说明。不过有一处引文加了脚注,起首说“这里值得商榷”──不在正文里正本清源,在脚注里跟原作者商榷?当然像上面这样单列小标题的没有再出现过。

    文中还有不少图表没有出处,有的明显取自他处。因为对某图表中的数据感兴趣,在正文中前前后后看,既没有对图表的调查对象、调查时间的说明,也没有本该注明的出处。

    上面这些发现,都在全书的第1节首次出现,足令我对国家哲社课题心生畏惧。

    看书的目的当然不是挑刺,而是自己有所得。一直在这里记录自己所学,而两本书中都有值得摘录的资料,但这次,却不想摘录并记下出处了

远程存储二三事

    最近在看图情百科全书的Storage and Deposit Libraries词条,资料有些陈旧但还全面,录二三事并随想。

    远程存储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选哪些资料放到远程去。首选当然是过期报刊,除极少数期刊,一般划立一年限即可。一旦涉及图书,麻烦就来了。比较粗放的方法用出版年,当然可以为不同大类设立不同的年份。仔细些的根据最近流通日期,或者近N年使用次数──现在普遍采用集成系统,这些数据获取并不难,但接下来要从书架上取书,操作起来可就相当麻烦。
    于是就有一种粗放而简便的取书方法,把某个较少用的类全部下架。还有一个未经实践的另类版:除了确定的“核心”文献外,随机下架,因为理论上其使用是随机的──该理论认为,无论某文献在近N年中用过一次还是从未用过,只是机会问题,如果被用过,最近的流通日期本身也没有多大意义。(p.122)
    反正不是剔除,所以不必有太多的心理负担。1956年开放的密歇根大学存储图书馆规定,如果某专著一年内被用5次及以上,则返回总馆。(p.110)
    下架以后,还有馆藏地更新等后续问题,也要花很多精力。这是后话。

    大英图书馆外借部(BLLD),建于1973年。该馆被界定为存储图书馆,因为它除了自己采访外,也接受其他图书馆剔除的资料。但其主要功能是外借,储存只是次要功能。
    读书时就很钦佩其面向全世界的文献提供能力。1978/79年度BLLD收到的馆际互借请求数为286.1万,平均每个工作日1.2万。为了能够快速处理,它的大部分图书是按题名字顺排列的,如此则不需要使用目录,可以直接到架上取书(p.113-114)──让索书号见鬼去吧!

    早年合作的远程存储比较多,大概因为可以从政府忽悠来钱,在存放利用率不高资料的同时,合作采购一些缺藏而利用率不高的文献,如CA、BA、Index Medicus之类文摘索引收录的某些期刊。(p.106, 108)
    建于1941年的新英格兰存储图书馆(NEDL)被认为是最早的合作存储图书馆。它为成员图书馆省了些什么?(p.104)
1、节省空间(NEDL还没剔除各馆间重复)
2、不必装订、修补
3、简化编目(哈佛早年把相当比例估计利用率不高的新购资料直接送到NEDL)
    新购资料简化编目被视为远程存储节省之一个方面。(p.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