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1. 1121 道安)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21.道安(释道安)
(312-385年)也称弥天道安,俗姓卫,河北常山扶柳人。自幼失去双亲,由义兄孔氏养育。7岁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而且达到一读就熟记的程度。12岁出家,但因容貌丑陋而不为师父所重视,在三年间每天仅在田间服役。某日,师父就经典《辩意长者子所问经》请答。道安在傍晚归还,师父觉得奇怪,通过其全部背诵终于获得佳绩,并求教其它经疏。师父再授以更长的《成具光明经》,他又是一读而熟记。给予道安一生决定性转折的是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但当时正处于五胡乱华的战乱时期,他一边逃难一边修学。佛图澄入灭后,立即跟随竺法济、支昙、竺僧辅等学习,研究《道地经》和《阴持入经》。还要逃避战乱,努力地到处讲说。应武邑太守卢歆之请,按赵王石慕的要求开讲,战乱不止就辗转在王屋的女机山(山西)、河南的陆浑、直至新野。此时为了佛法的传播,教团分散开来,竺法济去扬州,法和往蜀地,自己达襄阳。东晋的孝武帝也向道安派遣使者,颂扬他的高德。前秦王苻坚也听说道安的名声,期望他成为自己的顾问。道安应苻坚要求到长安,从此开始的五年间,是其晚年比较低落的研究教化生活。当时有名的习凿齿也成为苻坚的臣子,因而有人说:苻坚十万军队取襄阳仅得一个半人,所谓一人即是安公,半人即是习公。在襄阳,道安与习凿齿相会时,据传对于所谓“四海的习凿齿”有“弥天的释道安”自称这样的插曲。道安的一生持续地精于《般若经》的研究,著有众多的注释,有《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道行集异注》等。另外,对禅观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大十二门注》、《小十二门注》、《了本生死经注》、《人本欲生经注撮解》、《安般守意经解》、《阴持入经注》及《大道地经注》等注释书。再有对佛典也写有很多序文,在其中有佛典翻译的由来、佛典的解题,而且还展开了一种翻译论。有名的翻译论是“五失本、三不易”并以那样的序文之一的《摩呵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加以说明。道安还通过从后汉到西晋止的时代和译者的调查,判别佛典的真伪,于东晋的兴宁二年(364年)撰述了《综理众经目录》(在以后略称为《道安录》)一卷。该经录现已散失。在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二到卷五中,可以窥测到它的内容。道安很重视戒律,昙柯迦罗与昙谛传来的《僧祗律》和《四分律》,到行戒法实行时,还不能说是完备的。为此道安请竺佛念、昙摩持及慧常译出昙摩持带来的《十诵比丘戒本》,还有僧纯带来的《比丘尼大戒》。然后,道安整理与研究戒律,制订了《僧尼轨范》、《法门清式二十四条》等。它以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布萨、差使、悔过之法等作为内容。还有收集了礼忏文的《四时礼文》一卷。道安还从汉代佛者依出身地是安、是竺、或是支而为姓,提出了“大师之本并不比释迦尊贵”,主张作为佛弟子都应以释为姓,自己就称姓释。道安还是热心的弥勒信者,常与隐士王嘉、弟子法遇、昙戒、道愿等一起在弥勒佛像前起誓,愿兜率往生。在僧传中出现的数以百计各式各样的道安弟子中,以慧远、慧持师兄弟为首,在僧叡、昙翼、法遇、昙徽、昙戒、道立、慧永、昙邕、道愿等各种同学以及作为弟子的法汰、法和中有很好的协调作用。对道安的般若研究、禅观和教化等方面的第一后继者是庐山的慧远。僧叡则在道安亡故后成为长安佛界的指导者,还将鸠摩罗什三藏的活动与其师道安的理念有机结合而得到成果,僧叡对罗什所译出的经论作了很多序文,这也是对道安的活动一个方面的继承。道安可以称为罗什以前中国佛教的总结者。但是其活动对罗什的佛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对以后中国佛教的规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经典注释、经典目录、翻译论、佛教礼仪等所有方面,他是中国佛教的开拓者。

《中国佛教史辞典》(090. 1112-11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12.天台小止观
一或二卷。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亦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由智顗的俗兄陈鍼所记录的特别针对《摩诃止观》的梗概和入道的枢机。灌顶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小止观一卷,其后道宣的《大唐内典录》中有止观两卷。智顗入寂后一直以一卷本存在,据知在初唐时代流传了二卷本。但现行本是齐国沙门净辩的私记本。本书不仅在天台宗本身流传,而且其简明的坐禅方法也受到华严宗和禅宗学者的重视。

1113.传灯玉英集
十五卷。王随编。收入《宋藏遗珍》(上四—五)。景祐三年(1036年)刊行入藏。王随字子正,河南人。参加首山省念的临济宗成为居士。羡慕裴休,佛教的造诣很深。将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删节,成为十五卷五册的本书。登甲科进士,仁宗时屡次晋升,景祐元年撰序文时为尚书吏部侍郎。与《景德传灯录》同时敕许入藏的本书,一直到在霍山广胜寺被发现的金版大藏经中收录才得以知晓。现在尚有部分失落。在禅宗史书中,由于其保持了早期的形态而显得特别重要。

1114.天童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东60里的太白山(也叫天童山)。山中共有五山,第三山有天童景德寺。开山者为义兴,于晋代永康年间(300-301年)结庵。该时由于太白星正给童子发薪故而起此山名。开元二十年(732年)法璇住此,乾元二年(759年)为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96年)为天寿寺,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景德禅寺。使天童寺出名的是从建炎三年—绍兴二十七年当了约三十年住持的第十六世宏智正觉。形成近年建筑基础的是崇祯四年(1631年)住于此处的密云圆悟和圆瑛宏悟(1878-1953年)。该寺与日本的关系很深,长翁如净(1163-1228年)与日本永平道元(1200-1253年)的机会是特别有名的。

1115.转读
对称为梵呗歌赞的咏经,总云咏唱经典称之为转读。在日本相对于真读。略读也即仅仅咏唱经典的一部分,分散地阅读、模拟读经都可叫转读。而在中国顺序唱读才能叫作转读。

1116.天宁寺
位于北京市。北魏孝文帝时(471-499的)创建。初为宝林寺,隋代成为弘业寺。文帝建立了舍利塔。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以为其所建的寺塔之一。明成祖改称天宁寺并重修,召集徒众每年举行盛大的法会。现存八角十三层塔,推算为宋代所建。据近年报导,另外有多处寺院与其同名。江苏扬州的天宁寺,系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时,以谢司空的故宅作为寺院的。在浙江宁波有唐大中五年(851年)开创的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天宁万寿寺。山西卦山有唐贞元二年(786年)开创的,宋政和二年张仲纲撰碑文,有华严经塔,并经明、清重修的天宁寺。河北承德有开创年代不明、留有元延祐六年(1319年)虚照禅师明公塔之铭的天宁寺。河南彰德有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创建,明洪武初年僧纲设置了当时最大的值得夸耀的伽蓝——天宁寺。

1117.传法正宗记
九卷。佛日契嵩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禅宗史传书之一。嘉祐六年(1016年)完成,翌年上报仁宗,经许可入藏。正如书名所示的那样,叙述了由过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经东土六祖至禅宗的正统法系。以《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的主张为基础,以《出三藏记[集]》、《宝林传》、《续法记》为根据,批判了《付法藏因缘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主张正宗的禅宗传灯说。卷六—卷九列出了六祖慧能以下法系的姓名。附有“旁出略传”与“宗证略传”。另外,契嵩还撰有《佛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佛法正宗论》二卷,也系同一宗旨的著作。

1118.传法宝记
一卷。京兆杜朏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初期禅宗史书之一。开元初年(713年)时完成。系主张以菩提达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及弘忍—法如—杜朏法系的北宗系的史书。以荷泽神会《南宗定是非论》的普寂作为本书的基础,非难七祖的主张。本书系由敦煌发现的重要文献,有P2634、3559、3858三种手抄本。大正藏本为P2634,序文与本文都有数行。近年的综合成果是柳田圣山的《初期の禅史I》(筑摩书房),收取并译注了该书的内容。同时代撰述北宗系的史书还有《楞伽师资记》。

1119.天龙山石窟
在山西太原天龙山。由北齐的文帝所开创,隋、唐也开凿了部分,有二十余窟。可以确定年代的造像铭有隋代的开皇四年(584年),相当于北周废佛后复兴时期的五代后晋的天福六年(941年)造十六罗汉时的刻文。佛菩萨像的样式大部分为从北齐到初唐时的造型,其中有很多被破坏了。造像的规模虽然及不上云冈石窟,但仍留传了精致的技术。山麓有天龙寺,又名圣寿寺,系明代僧石潭重建。

1120.都维那
北魏文成帝在兴安元年(452年),于中央临福曹长官道人统之下,设置作为次官的僧官,僧义、僧暹、僧频等都任过此职。到了东魏称之为国都(即昭玄都维那),将它置于国统(即昭玄统)之下。

《中国佛教史辞典》(089. 1111 天台宗)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11.天台宗
天台法华宗、台家、台宗、圆宗。由以《法华经》为根本圣典的天台大师智顗所开创。中国佛教有代表性的一宗。其教学组织由教、观二门组成。教包含教理、教判。其教判则批判性地综合南北朝时期“南七北三十家”教判而确立。由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及法华时五时,顿、渐、秘密、不定教的化仪四教,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即五时八教细致地组成。教义为由诸法实相所说明的,是《中论》三谛偈的因缘所生法。一切诸法仍然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空、假、中三谛,是空、假、中三谛的圆融。该三谛具备对一切诸法法而自然的妙谛,而显示了一境三谛。另外是万物互融即一念三千说。所谓三千是由《华严经》的十界、《法华经》的十如和《大智度论》的三种世间相乘所得出的数。这三千诸法,在一念之中,作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妙法,显示了事理融即。在观门中由于一心之上三千三谛之理的观念,作为日常的妄心,作为介尔阴妄的一念,为具三千性向,即空、即假、即中者。以观察一心三观的主张,显示十乘观法的行法与六即的行位。关于天台宗的系谱,起始于古印度的龙树,继之为北齐的慧文、南岳的慧思,再传至智顗,弟子灌顶将其师的讲述几乎完全笔录传至后世。其后依次为智威、慧威及玄朗。至中唐的荆溪湛然(711-782年)轻易地建立的宗势,压倒了法相、华严、禅及密教的势力。湛然开始为儒者,后在天台宗五祖左溪玄朗指导下修学止观而成为大学者,是天台宗的中兴之祖。著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及《摩诃止观辅行》等。在弟子中有道邃、行满、元浩、道暹、明旷。道暹、行满向[日本的]传教大师最澄传导了天台宗。道邃的弟子有宗颖和良谞,前者是慈觉大师圆仁的师长,后者是智证大师圆珍的师长。为了改变由于会昌的破佛、五代战乱造成宗典章疏的流失及周围佛教形势而造成的天台宗的衰微,进入赵宋代后,通过吴越的忠懿王向高丽遣使,由谛观携回天台典籍带来的机缘,天台宗得到了复兴。义寂的门人义通(927-989年)、弟子四明知礼(960-1028年)、遵式(964-1033年)系的山家派,与义寂门下的慈光志因、弟子晤恩及其弟子源清、洪敏,源清的弟子孤山智圆(976-1022年)、梵天庆昭(963-1017年)系的山外派,以明显的唯心论与实相论散发出对立争论的火花。山外派在庆昭门下的咸润继齐之后,几乎再没有继承下去。山家派四明知礼的法系昌隆,其中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被称为四明三家,以后中国的天台宗几乎都在该派的控制之下。进入元代后,天台宗衰退了。在明代藕益智旭(1599-1655年)仅仅是作为天台系的学僧而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日本,渡海大师鉴真带来了天台的章疏,弟子法进、思托、法载等天台学的造诣也很深。不久受此影响,传教大师最澄强调阐明天台教学的独立意义与价值,组织了有力的教团。从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处受法的最澄,在圆教、禅、圆戒、密教四宗融合的基础上,抱着大乘国日本的自觉与明彻的时代观,开创法华一乘的宗派。最澄故去后,由于圆顿戒坛的设立,确立了天台宗的独立性。弟子圆仁、圆珍相继入唐,以加强密教化的程度,与真言宗系密教的东密叫法相对应,称做台密。就这样五大院安然地继续着并极度进展。最澄的弟子义真以后,天台座主都中该宗台理。圆仁、圆珍门下住山下园城寺答为寺门,叡山一边则称之为山门。在山门中元山大师良源(912-985年)尽力为叡山经营,而且教学也植根于本来的圆教,培养了众多弟子。宗势也大为上扬。弟子源信称颂净土思想,称该法系为惠心流,还有同门的觉运以自己的法系为檀那流,天台学惠、檀二流的流义就始于此。在台密中,由于事相上的发展,分别产生十三流。净土思想的流传,产生了良忍的融通念佛宗,进入鎌仓时代产生了源空的净土宗及其弟子亲鸾的净土真宗。还有在禅宗方面,荣西、道元也学习叡山,分别成为开创临济宗和曹洞宗的机缘。在圆教方面有日莲的日莲宗。在圆戒方面产生了戒称一致说的真盛的真盛派。像这种新教派的产生,一方面天台宗从平安末年产生口传法门,在教学方面日见衰退,另一方面僧兵的权力争霸一山,政争开始,由于信长的烧杀而使宗势衰退。进入江户时代,由于东叡山、日光山的开创,和幕府的学问奖励使教学得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