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Open Library

    最近一直在关注OPAC,有点走火入魔。看到Open Library演示网站发布,没想到它是开放内容联盟(OCA)庞大数字化内容的入口,就关心它的OPAC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demo网站用IE似乎无法检索,换用Firefox倒是一切正常。OPAC功能方面,除了分面限定,以及提供图书购买、借阅、下载链接外,最有意思的就是元数据编辑功能了——又一个维基版OPAC。

    需要注册后才能修改元数据的模板,但做元数据编辑则不需要。可以在列出的长长字段列表中填写关于图书的各种信息,包括全文扫描信息与书目信息,还可以增加可重复字段,在最后还可以对自己编辑修改情况做个简要的说明。
    我没有注册,只不过想试试功能。见到元数据编辑页面最后三个选项Save、Preview和Delete,想看看做Delete有什么限制。比较搞笑的是,编辑的那条记录居然就这样方便地给我delete掉了!让人不敢相信,真是罪过啊!!!
    重新检索,发现检索结果中那条记录还在,但点击详情,显示“Not Found: This page does not exist”。真是惊出一身冷汗。仔细看看,边上还有一根救命稻草,上书:Create it。之前的内容都截了屏,既然可以自己创建,哪怕逐字输入也要把它恢复起来。
    点击创建之后,出来了编辑页面,但与之前看到的元数据模板完全不同,内容无从录入。仔细看第一行Page Type显示的是type/delete,应该是模板名称(后来知道是类型名称,每种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模板),记得原来不是如此。按之前截屏内容,输入type/edition,然后点击Change——结果令我大舒一口气:被删除的内容出现了。经逐行对比,发现字段顺序略有改变(大概模板被什么人修改过了),但所有内容都在,不需要我逐字录入了。于是赶紧Save!

    不要以为开放的维基,什么人都可以编辑,就可以胡作非为。在这个demo网站所做的任何事,都被记录在它的Recent Changes页面:When,Path(b书目/user注册/templates模板),Who(IP地址或用户名),What,Action(View,可以看编辑后的情况;edit,可以自己编辑;diff,可以比较该用户编辑前后的变化)。不过我找到了自己的编辑信息,作了diff比较,似乎没看到什么不同。而且从前面的内容都被方便地恢复来看,似乎记录并没有实质性删除,只是被屏蔽起来了。或者说作为一个维基,实际上是不会删除任何内容的,原来的内容被作为历史保留在数据库中。或许对于被删除记录,创建的缺省设置就是恢复前一版本的内容。当然如果正确的内容被破坏了,还是需要有人来恢复的。

    在玩Open Library的维基前,我还先看了它的阅读全文部分,体验相当不错,与原来看Open Access书的那种粗糙感觉完全不同:
在线阅读,下载速度挺快;
翻页方便,与手翻纸本书有得一比;
全文检索,除显示命中结果数外,还在所有结果页面上插了书签,点书签即翻到该页,命中检索词重点显示;
提供PDF及DjVu二种格式下载,如需纸本,还可选择按需出版;
以古老的卡片形式显示详细的书目信息;
部分书还提供聆听功能(与暂时还没有提供的放大功能一样,方便残障人士利用吧)

参见:
图书馆观点:Open Library 开张 (19th Jul, 2007)

OPAC如何收录电子期刊

    今年3月间CASHL免费服务周,文献传递需求数猛增,情报咨询部忙不过来。应馆里安排,曾做了几天检索电子期刊、下载原文,发现OPAC中电子期刊链接常常出错。事后经了解,才知道近几年,电子期刊书目记录已经不再维护了。
    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很吃惊,因为本馆OPAC为西文电子期刊做单独的书目记录,已有很长历史了,还有同事去香港学过如何用程序处理维护书目记录。近几年竟然听之任之,不再更新?联想中文电子期刊,以前期刊采购曾在印刷本记录下注明有电子刊的信息,现在期刊部烟消云散,大概也没人维护了。这种信息不全、链接出错的状况,对使用OPAC的读者肯定是一种误导。

    中文电子期刊几乎一统江湖,不做进OPAC读者也知道去查期刊网、维普、万方之类电子资源。但西文电子期刊从整体上讲购入的并不多,在没有一个统一检索入口的情况下,利用率肯定大打折扣。毕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而且很有可能一夜飞失(如果下年没订购的话),如不及时行乐,岂不太冤?
    自己属于OPAC粉丝,但据说现在图书馆OPAC都不收录订购的电子期刊,而是另做“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之类,也就是中文或/和外文电子期刊一览表或检索系统。本馆也有一个这样的导航系统。但图书馆只订印刷版或只订电子版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果读者要查期刊,必须分别到两处去查,不是太不“用户友好”了吗?
    我以为,宁可没有所谓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也必须把订购的电子资源做进OPAC,并且维护好。如果两者兼而有之,给读者多一个入口,当然也很好。

    抽空查了几家大馆,电子资源确实都没有做进OPAC,做得好的也不过为数据库本身做一条书目记录(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电子资源])。
    但我不相信图书馆OPAC现在都已不收电子期刊,或者已不再维护之说──虽然电子资源大部分只是使用权,但毕竟是花费巨资购得的,难道都不愿意再花些相对而言极小的功夫,增加或方便其利用?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便去香港的八家公立大学图书馆OPAC查,发现他们不但为每个库做一条书目记录,而且也为库中的每一种资源做书目记录,无一例外。在香港大学的OPAC中看到2005年9月的维护信息,应当算是仍在维护的证明了。
 
   从OPAC看,香港八个大学馆的做法各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下面是通过查“中国期刊网”得出的一个简表,或许有助于找到既简化、又不失有效的方法:

图书馆 馆藏记录 “馆有”附注 印刷本/电子版书目记录 电子期刊链接
香港大学 收录年限
独立索书号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中文大学 说明收录年限 与印刷本做1条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城市大学 电子版简单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教育学院 注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不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浸会大学 未说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理工大学 与印刷本做1条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岭南大学 注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不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数据库

蓝字:精制做法  &

nbsp; 红字:简化做法

    从方便维护角度,总体上倾向于科技大学的做法。
    如果书目信息不易获得,从方便生成角度,书目记录也可采用城市大学的做法。
    如果链接到特定期刊有困难,就只能无奈地像岭南大学那样链接到数据库了──有总比没有好。
    总结下来OPAC收录电子期刊的简易做法如下:
·电子版做独立的书目记录(如果被多个数据库收录,则做多条书目记录)
·链接到特定的期刊,而不是数据库(通过程序处理链接地址,而不用固定链接)
·不做馆藏记录
·不做收录年限附注
    如此,只要有简单的书目信息(无需比导航系统中的信息更多),就可用现有软件转换成MARC格式,而后转入图书馆集成系统。通过程序处理链接地址,维护工作也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看本馆OPAC中的电子期刊,除了链接部分,基本上就是按上述要求做的。
    那么维护的关键到底在哪儿呢?因为未经手做这件事,所以不清楚处理起来的困难之处。本馆之所以做过而后又放弃,肯定是有说得过去的理由的。但只要确定应当做,总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事在人为。

好玩的YakPac

 YakPac

    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OPAC,你会不会相信?
    初看到时,只觉得kawaii——这个怪物还会眨眼睛,点聊天区的说明,它就吐出舌头来。

    搜索一下,发现功能还很丰富,具有新一代OPAC的不少特征:
@ 按载体分面限定
@ 可扩大到网络搜索
@ 我的书架
@ 读者评论

    现在一般不愿意随便注册,可看到这个小东西,还是忍不住做了注册,注册时都不好意思写自己的年龄,就写小一辈的。不但用户名自己定,连用户号(patron number)都可以自选。注册后,玩玩怎么把书或网页放到自己的书架上?要好好玩,还要花些时间。

My YakPac
    仔细看网址(http://yakpac.liblime.com/),原来是做Koha这个开源ILS的LibLime的杰作。命中结果边上那个小小的Nelsonville字样,就是首先用它家的Koha ZOOM产品的公共图书馆。它的OPAC原就很精彩

    这该是个原型吧。可惜儿童节刚过……

via: Thing-ology: Cutest library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