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探索”学术研讨会

“数字人文:大数据时代人文研究前沿与探索”学术研讨会:2017.7.1-2 南京大学

周末两天,有幸通过网络收看本次研讨会。会议内容相当丰富,30多个报告,既有介绍工具、开阔眼界的,也有各种应用、有的令人脑洞大开。
直播视频流畅,现场感强,手机随时截屏、比现场拍照还方便。可惜因各种俗务在外奔波,只看了约1/3的报告——看过的几个报告简单笔记附后。
总体观感:
1、数据库仍是必须的基础,但仅仅有数据库是不够的。
2、数字人文两大利器:GIS、可视化。
3、在CBDB、CHGIS的感召下,合作、开放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像是迟到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 报告笔记 ———
主题演讲:
Peter Bol(哈佛大学), Making Conceptual Leaps and Finding the Right Tools
包弼德教授用流利的中文讲工具的重要性,及各种工具介绍。
项洁(台湾大学),数字人文的能与不能
报告标题改为“从取用到分析,从群体到个人:数位人文的演进思考”。台湾的“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演讨会”今年将举办第8届了。介绍台湾历史数位图书馆THDL,提供给学者的数字人文研究工具DocuSky,及应用案例。
– 范毅军(台湾中研院),地理資訊與空間人文─建構虛擬時空框架的設想、具體實踐與應用
(只看了开头)

数字史学的方法与案例:
舒健(上海大学),民国天主教期刊出版状况初探——基于汉语基督教书目文献数据库的研究
书目元数据的挖掘。书目元数据当然也是可以挖掘的。
邱伟云(山东大学),词汇、概念、话语: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未来”观的建构与再现
来自台湾的邱伟去,介绍近代报刊全文中“未来”一词的变化与同现词分析。略为简单,比如没有考虑到UU毕业论文中涉及的词语可能的含义变迁。“未来”或许含义比较单一,其他词则未必。
曹志红(中国科学院大学),徘徊于传统史学与数字史学之间的中国历史动物研究:以华南虎为例
“虎”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视角,自然的、社会的甚至药物的,以及地理分布。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王哲(上海财经大学)、马欢(复旦大学),近代海关数据的整理与旧海关生态圈的初步构想
英国人积累下的中国海关数据,丰富而复杂。也是一项大的基础工程。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下)
潘威、小林雄河(陕西师范大学),东亚历史台风信息系统建设与近三百年东亚台风活动研究的进展
中日韩朝台风数据。
朱本军(北京大学),GIS与战国历史地理研究
用地理地形数据分析历史地名的位置。
胡恒 (中国人民大学),GIS所见“冲繁疲难”与清代政治地理格局初探——兼核验《缙绅录》中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清代为行政区给的4种标签“冲繁疲难”,地理分布特征。
陈刚(南京大学),南京城市古旧地图数据库设计及历史城市形态学研究
南京古地图出版,用地图做了不少有意思的研究。接下来要做的是地图的数字化:只看到地图元数据层面的设计,似乎还没有深入到地图本身。
徐永明、唐云芝(浙江大学),《全元诗》作者的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
报告标题改为“数字人文与我的古代文学研究”,介绍工具,以及《全元诗》外更多研究。
程星华、胡迪、刘龙雨等(南京师范大学),面向公众的三国历史WebGIS的设计与实现
报告人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的本科生,游戏化的三国历史GIS,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