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33. 1591-1600;译后语)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1601后词条丢失

1591.瑜伽教僧
明代在瑜伽教寺(教寺)从事法要、仪式的僧侣。

1592.瑜伽法镜经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1593.瑜伽论
一百卷。弥勒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三十卷。全名《瑜伽师地论》,原题《Yogacarabhumi》,中国[中原]传为弥勒之作、西藏传为无着之作,是印度瑜伽行学派的一大集大成书。了解其全貌只有玄奘译本与西藏译本,玄奘译本在贞观二十—二十二年(646-648年)译出。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即“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本地分”以所谓“十七地”为内容,是最基本的,在此“十七地”中“菩萨地”尤其重要,在玄奘译本之外,已知还有昙无谶译本、求那跋摩译本等。另外,真谛译《决定藏论》是第二“摄决择分”前半部分的异译。据说玄奘留学印度的最大目的就是完整地传来本书,从这一点不得不说本书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论书。

1594.瑜伽论记
二十四卷。遁伦撰。大正藏四十二卷。还称为《瑜伽伦记》、《遁伦记》、《瑜伽论疏》、《瑜伽师地论记》、《瑜伽论伦记》等。遁伦(一说为道伦的误写)对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的注释。遁伦出身新罗,由于继承法相宗的异系,本书也可作为了解其异说的重要资料。另外,本书也是现存唯一对《瑜伽师地论》全书所作的注释。

1595.瑜伽论略纂
十六卷。基撰。大正藏四十三卷。全名《瑜伽师地论略纂》,还略称《瑜伽略纂》、《瑜伽论钞》,亦单称《略纂》。本书是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从玄奘所译大部头的《瑜伽师地论》中,取出要文[重要部分]所作的注释。本书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法相宗正系对瑜伽唯识重要的论所作的注释,但注释到本论一百卷中的六十六卷(即“摄决择分”中的“思所成地”)为止。是否可以认为,原为涉及一百卷全书的注释,后来末尾部分失落了。

1596.喻疑
一编。大正藏五十五卷(《出三藏记集》卷五)。宋元嘉(424-453年)年间、八十五岁时圆寂的罗什门下的慧叡所著。以《般若》、《法华》、《涅槃》为大化三门,批判怀疑三经之说的昙乐等人。

1597.喻道论
一卷。孙绰(313年左右-370年左右)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三)。叙述佛教与儒教并无矛盾。在开始的序中,指出方外(超俗)之教佛教与世俗之教儒教的不同;接着在本论中主张中国的圣人也讲报应之说,佛教只不过在解说方法上有所不同;还认为出家为大孝,佛教经典中说教之事不少,因而佛教与孝的精神并不对立。另外在说儒、佛一致时,令人注意的是采用老庄思想为媒介。

1598.庾亮
(289-340年)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追赠太尉,谥号文康。擅长谈论,性喜老庄,与帛尸梨蜜多罗、康僧渊、竺道潜、慧严、于法兰等有交往。

1599.永嘉集
一卷。永嘉玄觉撰。大正藏四十八卷。亦称《禅宗永嘉集》、《永嘉禅集》。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由浅入深地讲述悟修的圆旨,庆州刺史魏静编集、述《序》。由十门组成,其内容是:慕道志仪第一、戒骄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发愿文第十。第九记载与左溪玄朗的来往书信,以天台宗的教理为根本,试图巧妙地与南宗禅融合。与完全为禅宗文献的同著者的《证道歌》相比,本书充满着天台教理。

1600.杨岐派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宗在宋代分成二派,形成黄龙派与杨岐派。派祖为杨岐方会(992-1049年),由于在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大振禅风而被称为[杨岐派]。宋代时黄龙派先繁荣,后来势头基本上为杨岐派所占。此派出五祖法演,法演下有三佛——圜悟克勤(佛果禅师)、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圜悟下分成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二派:虎丘派出密庵咸杰—松源崇岳—运庵普岩—虚[原文作“虎”]堂智愚,日本的南浦绍明嗣法虚堂;而密庵下出破庵祖先—无准师范,到了元、明、清,杰出的临济宗僧侣辈出。此派继承看话禅的禅风。

———- 译后语 ———-
连载了两年多,终于完成,一桩事了结。
当年翻译时,上网还很不方便,网上也没有什么资源。有些专有名词手头(及所在图书馆)的词典查不到,另外还有些汉字因为字符集的原因打不出来。现在Google后再分析下,可以很方便地补上。
当然仍有查不到(比如neetanネエタン)、打不出的,网络资源也不能解决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感谢同事Calvin和网友蕭蘇晏热心指出翻译中的讹误

附数量说明: 已发出翻译词条1124条(含参见),约占词条总数2/3。
那本辞典本尊不知遗落在家中哪个角落,词条总数只是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