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71.文淑
(生卒年不详)武宗(840-846年)时,正月、五月、九月三长斋月时讲《法华经》,被视为俗讲第一人。不清楚与假托经论讲淫秽之事的文淑是否为同一人(赵璘著《因话录》卷四)。
1572.文殊信仰
以山西省五台山为中心,流行于西藏、蒙古、满州[东北]等处。出典是六十卷《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说,东北方有清凉山,文殊菩萨住此。东晋时代起逐渐盛行,唐代769年时,不空奏请在天下佛寺的食堂中置菩萨像,[以文殊]为上座;772年在天下的僧尼寺中设立菩萨院,置[文殊]像。这一时期,作文殊菩萨变等图像,留存在敦煌千佛洞等处。
1573.文殊般若经
二卷。大正藏八卷。梁天监二年(503年)扶南国人曼陀罗仙所译(第一传[译])。全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曼陀罗去世后,同为扶南国人、继承译业的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二传[译]),是阿毗昙学者头等烦琐的译本。另外,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七会[回]曼殊师利分(第三传[译])。汉译现存此三传[译本]。
1574.文超
(生卒年不详)华严宗法藏的弟子。著作《华严经义钞》,亦称为《随闻要科自防遗忘集》,有断简留存;还现存《华严关键》的一部分,可知其独特的十观组织。
1575.门律
一卷。张融(444-497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六)。吴郡名族张融永明年间(483-893年)得病,本文是他在临死之际为全家所定家训。叹道教与佛教对立,强调根本之道是一个,说明应并修二教。张融在将此文给全家看的同时,还送给何点、何胤、孔稚珪、孔仲智、周顒等征求意见。由于周顒站在佛教为主、儒教次之的立场上批判张融而引起争论,其来往争论的书信收在《弘明集》中。
1576.译经图纪
四卷。靖迈撰。大正藏五十五卷。正名为《古今译经图纪》。记录后汉到唐代译经僧的传记及其译经,据说原是以大慈恩寺翻经堂墙壁上为纪念译经僧的功绩而画的“古今翻译图变”为基础添加而成的。著者靖迈担任玄奘的笔受。从本书的内容来看,本书的完成年代当在麟德元年(664年)以后。本书记述时对《历代三宝纪》加以若干改订增补,但基本上将《历代三宝纪》中的错误也一同继承下来了,因而本书作为经录并无独特的价值。另外,开元十八年(730年)智升作《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
1577.耶律阿保机
(872-926年)辽太祖(916-926年在位)。名亿,谥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契丹族迭刺部出身。初在痕德董可汗下为官,立下军功。侵略南方,又入侵华北,建元神册(916年),称皇帝。期间,于天复二年(902年)在潢[黄]河之南的龙化州建开教寺,太祖的六年(912年)建立天雄寺,让僧崇文等50人移到上京,住天雄寺。后在神册三年作为营造帝都的一部分,建立孔子庙、佛寺、道观。在稳定国家基础的同时,还乘唐末五代的混乱,从外蒙古压到东塔吉克斯坦,接着灭渤海国,建东丹国,在凯旋本国途中,病逝于扶余府(吉林省农安县)。之后其子太宗即位,改国号为辽。
1578.耶律楚材
(1190-1244年)元代名臣。亦称移刺楚材,号湛然居士,法讳从源,谥号文正。字晋卿,父亲耶律履,生于金代的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十七岁进士及第,成为官吏。贞祐二年(1215年)为左右司员外郎,当年参拜曹洞宗的万松行秀,得到印可。贞祐三年蒙古军攻陷[金]后,在太祖下为官。准备元朝的各种制度,太祖去世后仍得到太宗的重用,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后,皇后海迷失代行政令,[楚材因]遭疏远,而在忧愤中于南宋淳祐四年五月十四日病故,终年五十五岁。追封广宁王。有《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
1579.唯识三箇之疏
指基的《成唯识论枢经》、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师资的三本书。
1580.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卷。基撰。大正藏四十三卷。亦称《二十论述记》、《二十唯识述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十唯论疏》。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对玄奘译《唯识二十论》的注释。《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颂》一样,都是世亲(Vasubandhu)与唯识有关的代表作,本书是对此加以解释的注释书,和末注(?)《成唯识论述记》一起,被视为法相宗有关世亲唯识的指南书中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