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31.密严经疏
四卷。法藏撰。续藏一·三十四。缺第一卷。本书是对地婆诃罗(日照,?-687年)所译《大乘密严经》的注释,由于同为法藏著作的《法界无差别论疏》提及本书,据认为大概是690年左右撰述的。法藏的著作分成二个部分,即表现五教判的华严系的著作,以及对提出四宗判的如来藏经论的注释,本书在其注释中处于领先位置,并且由于法藏本人也参加了这一经典的翻译,有一定的价值。只是第一卷现不存,不能见到开头的玄谈,难以评估其地位。
1532.明昱
(生卒年不详)吴人,字高原。法相宗的人,明万历年间为名儒王肯堂讲《成唯识论》,当时的讲义录形成《成唯识俗诠》十卷(续藏一·八十一)流传于世。著书现存《相宗八要解》八卷,由《百法明门论赘言》、《唯识三十论约意》、《观所缘缘论会释》、《六离合释法式通关》、《观所缘缘论释记》、《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三支比量义钞》、《八识规矩补注证义》各一卷组成。同时代的智旭也留有称为《相宗八要直解》的同类著作,可了解当时法相研究的状况。
1533.明概
(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道士傅奕上书十一条意见,提出作为富国利民之策,应削减寺塔僧尼,对此,绵州振响寺的明概作《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对傅奕十一条中的前八条进行反驳。明概区分道教与道家,将道家与儒家并列,作为九流中的二流,但是二者的区别是儒之教要优于道。明概对道教的批判集中在傅奕所属的天师道,是了解初唐时天师道情况的有力资料之一。
1534.妙法莲华经
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在印度存在着传统型的比丘教团,及其它以在家菩萨为中心的进步的、具有很强信仰心的菩萨团,公元前后起为寻求新的立场,兴起了称为新经典集结的宗教文学运动。本经典就是在这一运动中在西北印度结集而成的,为发挥佛陀的真精神,主要以诗、譬喻、象征这些文学手法,赞颂永远的生命——佛陀,用微妙的词汇生动地歌颂佛陀之教。在印度,龙树(三世纪)在《大智度论》中大力引用此经典,世亲(四世纪)著《妙法莲华经尤波提舍(法华论)》二卷。汉译有六种,现存三种,现存三种即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276年),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406年),隋代阇那崛多、达磨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华经》(601年),以罗什译本流传最广。罗什一译出本经,其门下四圣之一僧叡就以九辙分类解说并作“经序”,同门的道生著《法华经疏》二卷,慧观作《法华宗要序》、意义清晰。之后,著注疏的学僧不断出现,达七十余家,其中代表性的有:梁三大法师之一、光宅寺法云的《法华经义记》八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的“法华三大部(《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三十卷,被评价为法华研究之极致,并由此确立一宗;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嘉祥大师吉藏的《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玄论》十卷、《法华统略》六卷、《法华游意》二卷、、《法华论疏》三卷;法相宗的祖述大成者慈恩大师基的《法华玄赞》十卷;宋代禅僧戒环的《法华经要解》七卷等。日本在圣德太子著《法华义疏》之后,作为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受到尊崇;最澄以本经为基础,开创日本的天台宗;日莲强调本经,使新佛教兴隆。在日本还盛行对本经的写经与刊经,还流传以法华讲赞作为天台三会之一,成为佛教例行之事。
1535.明本
(1263-1323年)临济宗杨岐派。号中峰,赐号法慧禅师、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谥号智觉禅师、普应国师。俗姓孙,杭州钱塘人,景定四年十一月二日出生。九岁失母,十五岁立志出家,参拜天目的高峰原妙,二十四岁跟高峰剃发,第二年具戒,至元二十六(1289年)观流泉而悟,得到师的印可而嗣法。原妙圆寂后,游皖山、庐山、金陵,大德二年(1298年)在湖州辩山结幻住庵。大德四年在平江的雁荡山结幻住庵,[大德]十年领(?)师子院。接着在船中而不定居,皇庆元年(1312年)在庐州六安山结幻住庵。还于至治二年(1322年)在中佳山结茅[庐],命名为幻住庵。师[明本]屡屡被请到径山、灵隐寺等名山,但辞而不住。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圆寂,终年六十一岁,僧腊三十七。[所著]《广录》三十卷入藏,[另]有《幻住庵清规》一卷。
1536.妙乐大师
天台宗中兴之祖、荆溪尊者湛然的称谓。由于初住常州妙乐寺而得此称。→湛然
1537.妙理圆成观
北宗神秀(?-706年)著。被高丽均如的《华严五教章圆通记》引用。
1538.弥勒上生经疏
二卷。基撰。大正藏三十八卷。全名《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亦略称《观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是基(632-682年)对沮渠京声所译《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的注释。本经解说,供养弥勒菩萨,就要在弥勒在兜率天出生时与他在天上共生,是解说这一弥勒信仰的经典。本注释先分五门解释,之后对经文加以注释。列举以无著为首的信仰弥勒的人物等等,是了解弥勒信仰的重要文献。
1539.弥勒成佛经
一卷。大正藏十四卷。鸠摩罗什译于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但据说之前有竺法护译本。在《弥勒经》中形态最完整,促进了弥勒信仰的发展。据传有隋代的智顗、唐代的慧净、靖迈、新罗的太贤、憬兴等的注书,现不存。
1540.弥勒信仰
基于以下各经论而普及的以弥勒菩萨为对象,兜率上生、当来下生成佛的信仰:西晋大安二年(303年)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一卷、《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后秦弘始四年(402年)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刘宋的沮渠京声(?-464年)译《弥勒上生经》一卷,东晋(317-520年)译者不详的《弥勒来时经》一卷,后魏永平元年—天平二年(508-535年)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九卷,唐大足元年(701年)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唐景龙二年—开元元年(708-713年)编入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一编的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等。愿求兜率上生的人从释道安开始,有戴顒、法祥、道矫、僧业、慧严、道王、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人。现存梁代沈约的《弥勒赞》一编(《广弘明集》卷十六)。唐代时玄奘鼓吹兜率上生信仰后,成为法相宗的传统,还盛行造像。弥勒信仰多进行印度传来的愿兜率上生,而愿在弥勒当来下生时,生于阎浮提,遭遇龙华三会之说法的信仰也普及起来。留传有宋明皇帝造“龙华誓愿文”、周顒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出三藏记集》卷十二)等。南岳慧思的《立誓愿言语》也解说弥勒下生。唐则天武后在永昌元年(689年)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拟宣传武后为弥勒下生。元代的白莲教提出“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还盛行造像,齐建武年间,僧护在剡县石城山造立一千尺的弥勒像,后继的僧祐在天监十五年完成,被称为三世石佛、剡县大佛。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留有许多北朝制作的造像,从敦煌千佛洞也发现“弥勒下生图”等。这些造像形式,通过朝鲜半岛,对日本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