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11.本寂
(840-901年)曹洞宗的派祖。由住寺地称曹山本寂,称耽章,谥号元证大师。俗姓黄,泉州(福建省)莆田人。年少时仰慕儒学,十九岁出家,入福州福唐县的灵石山。二十五岁受戒,咸通年间(865年前后)参拜洞山良价而嗣法,师从数年后辞别洞山。先住抚州(江西省)曹山崇寿院,光化二年(899年)住荷玉山(祥符元年改名宝积寺)。曹山与荷玉山是同一地方,旧名荷玉山,由于本寂游历了曹溪山六祖慧能之寺、仰慕六祖而改为曹山,荷玉山之寺原为道观,称荷玉观。由于在二寺活跃,修行者云集。天复元年闰六月十六日圆寂,终年六十二岁,僧腊三十一。有《语录》。曹洞五位思想的集大成者。
1512.饭圣僧法
梁武帝命宝唱编纂、述作的五卷本书。现不存。
1513.梵臻
(生卒年不详)钱塘人。具戒后,跟知礼学天台学。不但得到知礼亲授《止观》,在自己阅读二十遍后,还得到了师的证明。皇祐三年(1051年)在上天竺寺,第二年回金山,熙宁五年(1072年)应杭州太守之请,入南屏的兴教寺,开讲席。擅长辩论,与仁岳对论。另外,他还发明了一种类集的著作形式,被称为南屏一家,[用此形式]著《释十类》,后来的《诸文类集》、《读教记》、《绪余集》、《乐邦文类》等即属此类。著《十不二门总别指归》一卷(现不存)。弟子有丛谏,[其南屏家]是四明三家中最为繁荣的门派。
1514.梵天讲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凤凰山东山麓,北宋乾德年间(963-968年)吴越王钱氏开创,寺名为南塔,治平年间(1064-1067年)改称今名。天台宗山外派的庆昭,曾跟随钱塘的奉先寺清源,景德元年(1004年)入此寺,和孤山的智圆一起,同四明知礼进行论战,往返五次、达七年之久。后来清康熙、乾隆年间,继承明代云栖祩宏成为莲社祖统的省庵实贤住此,化导众人。
1515.本如
(981-1050年)四明句章人。继承知礼之学,为四明三家之一。跟随三年作知事,知礼一喝而悟。建中靖国元年(1011年)应遵式之请,继续东山承天寺(能仁寺)之席,大振法道。仰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仁宗赐白莲之名,[本如]得赐神照之号。著《普贤行法经疏》二卷,门人处咸续著《续解》。著《仁王忏仪》(现不存)、讲说《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观音别行》、《玄义》、《止观》、《金錍》、《观心论》等达数遍。终年七十岁。
1516.梵呗
指配上曲调、讽诵经文,或咏唱偈颂、赞扬佛德。“呗”象是梵语,音译为“婆陟”、“呗匿”等,被当作赞叹及止断之意,但原语不明。在中国,咏经称为“转读”,以歌赞叹称为“梵呗”。据说魏武帝第四子、陈思王曹植曾在游鱼山(山东省)时,听到空中的梵天之赞,和之而作梵呗,他所作的梵呗是删改《太子瑞应本起经》而成的“太子颂”与“菩萨睒子颂”。曹植的这一梵呗由吴国的支谦与康僧会继承,支谦根据《无量寿中本起经》作“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契”意为将文本分成章节。支谦的这一梵呗在梁慧皎撰《高僧传》时已经亡佚。康僧会根据《般泥洹经》卷上作“散谒法王来、及至名显若雪山”之一契,被称为“泥洹呗”,慧皎时还存在。《高僧传》卷十三中设“经师”一编,叙述有关转读与梵呗,举出擅长此道的僧侣,有帛法桥等11名,可知从东晋到宋、齐时,在南方盛行梵呗。东普[晋]时,建初寺支昙籥根据《超日月三昧经》卷上,作“六言梵呗”,名为“大慈哀愍群生、及至稽首礼无上尊”。其弟子法平住祗洹寺,以响[音]韵清雅而闻名。宋代时白马寺僧饶与道综同以美妙的声调而著名,另外,白马寺超明、明慧、庐山寺道慧、乌衣寺昙迁、道场寺法畅、瓦官寺道琰等也以[高]音量的声调而知名。接着在齐代,永明七年(489年)二月,据说竟陵文宣王感得“维摩一契”,招僧辩、慧忍等来咏唱。僧辩、慧忍分别作梵呗。《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列举了当时梵呗的种类。梵呗作为称颂佛德的法乐,似乎得到广泛地实施,在讲经的仪式中,也伴随着讲经而使用。唐代的道世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中设呗赞编,在《诸经要集》卷四中设呗赞部,列举了许多梵呗,由此可知梵呗在唐代也得到采用。根据《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编,唐永泰年间(765-766年)梵呗被当作译场九位之一。
1517.梵纲经
二卷。大正藏二十四卷。据传为鸠摩罗什所译,但被视为刘宋时(五世纪)完成的伪经。全名《梵纲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亦称《梵纲菩萨戒经》及《菩萨戒本》。被当作《华严》的结经。解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佛性戒、大乘独特之戒,在日本也受到重视。天台智顗认为是罗什所译,著《菩萨戒义疏》二卷,华严的法藏著《梵纲经菩萨戒本疏》六卷、新罗的太贤著《梵纲经古迹记》三卷,此三书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大。除明旷的《天台菩萨戒疏》三卷外,还现存有义寂、元晓、玄奘、智周、祩宏、智旭等很多注释。
1518.梵纲经古迹记
二卷。太贤撰。大正藏四十卷。亦称《梵经古迹记》、《梵纲经古迹》。新罗的太贤对被当作大乘菩萨戒的根本圣典的《梵纲经》所作的注释。太贤学华严、法相两教学,本书也以这一宽广的视野,认真查对43种经典、4种律文、12种论书等,畅叙了他对大乘戒的独特见解,因而得到很高的评价。本书在日本还受到南都系戒学的重视,因而对本书著有很多注释。
1519.梵纲经疏
六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卷。全名《梵纲经菩萨戒本疏》,如字面所示,是《梵纲经》的注释。作为玄谈的摄教分齐(?),将本经当作大乘制教依据的是南山道宣,将戒体作为思之种子依据的是法相宗的基,而本书依据最多的,则是法相宗的智周(668-723年)的《梵纲菩萨戒本疏》。据说智周采用天台的思考方法。[法]孙弟子继承本书,著《梵纲菩萨戒疏》;本书对新罗太贤的《梵纲经古迹记》也有影响。注释有日本的凤潭的《梵纲经疏纪要》六卷等。
1520.摩诃衍
中印度人,由于学大乘佛教而得此称呼。→求那跋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