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8. 1441-14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441.法超
(456-526年)俗姓孟,晋陵无锡(江苏省)人。十一岁时投灵根寺的僧护出家,后从安乐寺的智称专攻《十诵》。智称圆寂(500年)后不但并称,而且受敕成为都邑僧正。回答梁武帝的提问,撰《出要律仪》14卷。525年应敕在平等殿讲律,武帝亲自出席。应敕葬于钟山开善寺之墓,终年七十一岁。

1442.法澄
(538?-605年?)吴郡人。先从兴皇寺的法朗学习三论,在江都开善寺开讲。晋王[炀帝]设置四道场时,受征召。仁寿三年(603年)住日严寺,讲《大智度论》,声望很高,移往东都内慧日道场,圆寂于此,终年七十余岁。

1443.法宠
(451-524年)俗姓冯,南阳(河南省南阳市)冠军人。十八岁就出家,住光兴寺。之后来到都城,住兴皇寺,跟道猛、昙济学习《成实论》。得到吴郡张融的认可。又从长乐寺的僧周学“毗昙”、庄严寺的昙斌学众经。得到齐文宣王的礼遇。三十八岁时回光兴寺礼忏,后与东夏的慧基言论往来,回到西部,住道林寺,又入建康的天保寺。天监七年(508年)应敕住齐隆寺。梁武帝为长沙宣武王修缮齐隆寺,改称宣武寺,礼遇法宠。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圆寂,终年七十四岁。

1444.法天
(?-1001年)中印度人。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来中国,翻译《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最胜佛顶陀罗尼经》等,与天息灾住太平兴国译经院中,赐传教大师之号。

1445.法度
(437-500年)黄龙(吉林省)人。年少出家,游学于北方。宋代末年(478年前后)南下到建康。南齐高士明僧绍,于宋明帝泰始年间(466-471年)隐遁在摄山(栖霞山)结草庵,迎接法度,以师友之礼待之。法度讲《无量寿经》,明僧绍由于其感化而于永明七年(489年)正月舍家宅建立栖霞精舍,让法度住。接受齐文惠太子、文宣王、始安王等的资助,常愿生于安养。在明僧绍圆寂后,还与其第二子仲璋一起造以无量寿佛为中心的大佛龛。永元二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1446.方等三昧行法
一卷。智顗说。大正藏四十六卷。亦称《大方等行法》、《方等三昧仪》、《方等忏仪》、《方等忏法》、《方等行法》、《方等三昧法》、《方等忏悔法》等。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同属摩诃止观四种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是基于《大方等陀罗尼经》的行法,是边诵读陀罗尼边进行忏悔行道的单纯行法,由于伴随有延年益寿的现世利益,南北朝时代得到僧俗广泛实修。据传慧思与智顗也修此。智顗总结其实践要领,作成二种,即《方等三昧行法》的别行本,以及《国清百录》所收的《方等忏法》。

1447.法如
(638-689年)北宗。俗姓王,上党(山西省)人。幼年跟随舅舅到澧阳(湖南省),师从青布明(惠明)。十九岁时出家,应惠明的推荐参拜蕲州黄梅县双峰山的五祖弘忍而嗣法。师从到咸享[亨]五年(674年)弘忍圆寂时为止,达十六年。北游,在中岳少林寺不为人知地生活了三年。后于垂拱二年(686年)在少林寺开法。永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圆寂,终年五十二岁。有《唐中岳沙门法如禅师行状》,其中引用《达摩多罗禅经》,存有说明菩提达摩—可—粲—信—忍—如六代相承的宝贵的北宗系传灯说。

1448.法敏
(579-645年)俗姓孙,丹阳人。八岁时出家,成为英禅师的弟子。入茅山听明法师的三论。二十三岁时听高丽的实公之讲,到实公圆寂,遭陈末之乱,在违反习俗隐栖三年之后,避难入越地,住余姚的梁安寺,讲《法华》三论。贞观元年(627年)回丹阳,二年中讲《华严》、《涅槃》,应越州田都督之请入一音寺,举行兴盛的法会。贞观十九年应会稽士俗之请,去静林寺讲《华严经》,夏末回一音寺而圆寂,终年六十七岁。

1449.法宝
(生卒年不详)参与玄奘的译经,并对其译经加以批判。尤其是著《俱舍论疏》30卷,对普光所著注释、据认为传达了玄奘之意的《俱舍论记》处处加以批判。还著《一乘佛性究竟论》6卷,非难法相的五姓各别论,相反地受到玄奘与基的弟子慧沼在《能显中边慧日论》中的反驳。法宝另外还现存有《大般涅槃经疏》一部,其中援用很多慧远与昙延的注释,因而可说是继承北方系涅槃学派之法,从一切皆成佛的思想观点出发,对五姓各别加以批判。

1450.奉法要
一卷。郗超(336-377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十三)。郗超为桓温的左右手,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令当时的名士、高官害怕,到晚年反省自已的罪过,总结在俗的佛教徒所应实践或信仰的要义而成此文。说明三自归、五戒、十善、五阴、六情等佛教教理的基本概念,也论及报应的问题、涅槃的意义等,完全看不到哲学的思辩,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是了解当时在家佛教方面极为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