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51.禅苑清规
十卷,长芦宗赜撰。续藏二·十六。清规记载中国禅的僧团生活规定,由百丈怀海(749-814年)制定的是最早的,但《百丈古清规》为佚书,全貌不明,现存的清规中最古的即为本书。撰者宗赜(1106年左右圆寂)住真定府(河北省)十方洪济禅院,崇宁二年(1103年)撰序文。清规随社会的变化而变迁,但本书保存了百丈古清规的精神。细述受戒、上堂、知事、头首等规则,尤其是卷八“坐禅仪”对日本禅宗产生影响。除了有属政和元年(1111年)刊行本的高丽本之外,还有嘉泰二年(1202年)的再刊本。译注有镜岛元隆、佐藤达玄、小坂机融共编的《译注禅苑清规》(曹洞宗宗务厅)。
852.千臂千钵曼珠室利经
十卷,不空译。大正藏二十卷。全名《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根据本经所附序文,译出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但与金刚智与不空的有关事迹相违背,因而出现了伪作说。内容上以文殊为中心,强调心地法门,是从杂密向纯密过渡之教,其它地方没有疑问,但序文有问题。另外,与本经有关的书总共只有用梵字书写的《千钵文殊一百八名赞》一本,由空海传到日本。
853.善伏
(生卒年不详)俗讲历史上令人注目的僧侣,亦称等照。俗姓蒋,常州(江苏省)义兴人。五岁时在安国寺出家,幼小时起聪明,应刺史之请求一度入州学,但不能舍弃佛教,再度出家,之后游历各地,接受苏州的流水寺璧法师、越州的敏法师、天台的超禅师为首的许多师之教。他认为“不杀生为佛教的入口”,向人们说明不杀生的重要性。晚年住伏牛山,以自然为友过生活。使善伏留名于佛教史的,是《续高僧传》卷二十善伏传中记载他于贞观三年(629年)“听俗讲”,因为这成为了解俗讲起源的资料。
854.荐福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亦称大荐福寺。唐代则天武后为高宗追福,于文明元年(684年)创建。初称大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称今名。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在寺内设置翻经院,作为义净的译经场。同时期华严的法藏来此著书,再入唐的实叉难陀于景云元年(710年)在该寺圆寂。景龙元年(707年)率饯建砖塔,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相对被称为小雁塔。开元十八年(730年)成为金刚智的译场,会昌元年(841年)日本僧圆仁留锡,大中五年(851年)弘辩住此,入内就禅的南北两宗问题奉答。之后,小雁塔于宋代政和六年(1116年)、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加以重修,虽有破损,但现存。
855.宣武帝
(483-515年)北魏第七代皇帝(499-515年在位),庙号世宗。帝继续孝文帝对佛教的信奉,自己在宫廷中为诸僧朝臣讲《维摩经》。还在景明(500-503年)初年下诏大长秋卿白整,学大同云冈石窟,在洛阳之南的龙门为孝文帝与文昭皇太后营造石窟,这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始。在这样的帝治下,迎来了北魏佛教的兴盛,据说延昌年间(512-515年)僧尼寺总计达13,727所。伴随着教团势力的提高,也产生了种种弊害,便下诏严格运用僧祗户制、限制佛图户制等。
856.忏法
即根据诸经之说忏悔罪过的礼仪及其仪则。忏悔前附忏礼,称为忏礼仪;忏悔后加上发愿,亦称忏愿仪等。梁代以后盛行,据传梁武帝于天监二年(503年)作“慈悲道场忏”,还制“摩诃波若忏文”、“金刚般若忏文”等。现在留传有梁简文帝的“涅槃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梁代沈约的“忏悔文”,陈宣帝的“胜天王般若忏文”,陈代江总文的“忏文”,陈文帝的“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沙罗斋忏文”、“无碍舍身会忏文”(《广弘明集》悔罪编)等。隋、唐、宋代时作有许多忏仪类文,除了隋代智顗的《法华三昧忏仪》一卷,唐代湛然的《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智顗的《金光明忏法》一卷,宋代遵式的《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宋代知礼的《金光明最胜忏仪》一卷,智顗的《方等忏法》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请观世音忏法》一卷,遵式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以外,还有唐代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宋代净源的《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唐代善觉的《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明代禅修的《依楞严究竟事忏》二卷、梁代诸大法师集《慈悲道场忏法》十卷、佚名的《慈悲水忏法》三卷、志磐的《水陆修斋仪轨》六卷、佚名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一卷、知礼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明代受登的《准提三昧行法》一卷、清代夏道人的《准提梵修悉地忏悔玄文》一卷、元代王子成的《礼念弥陀道场忏法》一卷、明代受登的《药师三昧行法》一卷、佚名的《慈悲药师忏法》三卷、时代智旭的《礼佛地藏菩萨忏愿仪》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一卷、佚名的《慈悲地藏忏法》三卷、清代继僧的《舍利忏法》一卷、清代弘赞的《礼舍利塔仪式》一卷、明代传灯的《吴中石佛相好忏》一卷、明代如惺的《得遇龙华修证忏仪》一卷等。宋代以后与水陆会与斋会结合,成为佛教主要例行之事,支撑着寺院的经济。强调除灾招福的一面,产生出水忏法与炽盛光法、占察忏法(亦称塔忏法、自朴法)等。在近代中国,呈现出禅堂变为经忏堂与水陆内坛、僧侣简直就成为经忏师的盛况。
857.善无畏
(637-735年)印度出身的翻译密教僧。印度名Subhakarasimha,音译名为戌婆誐罗僧贺,或者就是输婆迦罗,译名净师子,但一般以义译名善无畏称呼。原为从中印度摩伽陀(Magadha)国的王族中分出的乌荼(Udra,今Orissa)国之王,后来出家,在那烂陀(Nalanda)寺师从达摩掬多(Dharmagupta),研究密教的奥义。应师之命,开元四年(716年)八十岁时入长安,得到玄宗欢迎。应敕在兴福寺、西明寺、菩提院从事译业。译出佛典有《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对中国密教的确立作出了贡献。弟子有著《大日经疏》的一行等。
858.禅门经
一卷,中唐时在中国所作的疑经(伪经)之一。根据卷首慧光的“序”,本经似乎亦称为《禅要经》。内容以经典的形式标榜初期禅宗的思想与立场,是当时达摩系的禅者们,感到不满足于小乘的禅经,写成本经,作为大乘禅经加以代替。可见“究竟顿教大乘”、“究竟禅”之语。经录中最早出现在《开元录》,断定为伪经,但在《历代法宝记》、《顿悟要门》等禅录被引用,可以得知从唐代到五代时流行于禅宗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完本(斯坦因本5532号),由柳田圣山校订(《塚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1961年)。
859.禅门师资承袭图
一卷。续藏二·十五·五。全名《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唐代裴休问、宗密(780-841年)答》。→裴休拾遗问
860.詹陵
(生卒年不详)明世宗(1521-1266年在位)初年的儒者,著《异端辩正》,总括唐宋时的排佛论,攻击佛教,也兼批判道教,为儒教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