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81.四帖疏
通称《观经疏》。本书由玄义、序分、定善、散善四卷组成,因为是讲述净土的教相教义的根本典籍,通常被称为四帖疏。→观无量寿经疏
582.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
一卷,师得撰。大正藏八十五卷为敦煌本残简。略称《瑜伽法镜经》。由第一“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住灭品”、第二“地藏菩萨叹法身观行品”、第三“常施菩萨所问品”三品组成。第一品及第二品的前面部分散佚,没有传下来,据《开元录》卷十八,第一品是玄奘所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的改本;而第二品根据现存部分来看,可与不空译《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的内容相对应;第三品明显是伪经《像法决疑经》的改订版。总之,显示出信行以后三阶教的进一步民众化。经记中记载,本经于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上奏,第二年经昭文馆学士们的详定,加入目录而得以流行。
583.四时礼文
释道安(312-385年)收集的礼忏文集(《义天录》卷二)。
584.子璿(璇)
(965-1038年)赵宋六大华严家、二水四家之一,号长水大师。本名子玄,字仲微,俗姓郑,钱塘(杭州)人。九岁跟从杭州普慧寺契宗出家,十三岁受具之后,在嘉兴灵光寺洪敏之下学华严,尤其擅长《楞严经》。洪敏与奉先源清一样,属于与四明知礼的山家派相对的山外派的天台学匠。据说山外派之说与华严的教理解释相通,子璿(璇)随洪敏所学的华严证实了这一点。进行《楞严经》的讲经达三十多次,相传曾围绕着一节经文的含义参见瑯瑘慧觉。著书有《首楞严义疏注经》、《起信论笔削记》等。
585.次第禅门
十卷,智顗说、法慎记。大正藏四十六卷。全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亦称《禅门修证》、《渐次止观》。关于智顗的修禅的大著,完成于讲说解说圆顿止观的“摩诃止观”体系之前,是在金陵瓦官寺时,从陈光大二年(568年)到太建七年(575年)间的讲说,由弟子法慎笔录。印度来的所有禅观实践法统括为禅波罗蜜,以《大智度论》思想为立脚点,按深浅程度形成组织体系,其构想与《摩诃止观》相同。对禅宗产生影响的“小止观”为本书卷二、三、四的概略本。
586.七阶佛名
一卷,信行撰。现存敦煌写本数本(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59、236、1306等)。亦称《七阶佛名经》、《礼忏》、《礼忏文》、《礼佛忏悔文》、《六时发愿法》。记录作为三阶教仪礼的礼忏法。一本中附有“大平兴国”[太平兴国](976-984年)年号的后记,可知至少敦煌地方到北宋为止三阶教仍生存着。且现存数本之间,内容、顺序都多少有些不同。经录类中记载有本书,为别名“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的一卷三十纸(或三十一纸)的详本与一卷六纸的略本。据推测,原本为此详本,后来作成此略抄本(略本),此二种不时交替地流传,形成现存的诸本。
587.自知录
二卷,云栖祩宏编。单行本,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刊行。明代的袁了凡著劝善书《阴隲录》,本书对此书加以改编,尝试作具体实践。分为善门与过门二门,善门中设忠孝类、仁慈类、三宝功德类、杂善类,过门中设不忠孝类、不仁慈类、三宝罪业类、杂不善类,各四项,详细判别善恶功过。本书的德目分类与善过评价精细,纲罗人间生活的一切。本书的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渗透进功过格思想,养成积阴德的生活。
588.实叉难陀
(652-710年)Siksananda,学喜,出身于阗的译经僧。唐则天武后时,为补足不完整的旧译《华严经》,在于阗求梵本时,请来梵本,到中国,从证圣元年(695年)到圣历二年(699年),与菩提流志、义净一起译出。当时,华严宗之集大成者法藏也担当笔受。此为新译的《华严经》八十卷本。武后也御临本译场,作序文。第二年久视元年(700年)起到长安四年(704年),从翻译《入楞伽经》七卷开始,其译出19部经典。同年回国,应再三请求,景龙二年(708年)再度来京,住大荐福寺,景云元年(710年)圆寂,终年五十九岁。
589.十种大乘论
本书为僧粲所著。大兴善寺僧粲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受敕任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据说在总化寺敷通本论、收学众。内容是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590.悉昙字记
一卷,唐代智广(?-806年述)。大正藏五十四卷。总结在五台山跟南印度僧侣般若菩提所学的梵语学Siddham。空海传到日本,有许多注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