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良芝、李晓新、王德恒著《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础项目成果。看完后朋友问我感想,想到的是一句很俗的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作者们在一个完美的研究框架中填充种种无奈的现实,然后再以承认现实的勇气进行多学科分析,试图构建起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前看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第一次接触到信息政治经济学,深为该理论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分析所折服。在本书中,信息政治经济学被大量应用。同时,为弥补信息政治经济学对图书馆未来的悲观预测,又应用图书馆政治学作平衡,以便为公共图书馆构建一个光明的或者说不太黯淡的未来。
然而看了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我看不到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昨天刚在网上看到国外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被迫关闭。对此,本书作者们早已作了十分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预言”:
一旦有地区迈出了”闭馆”的一步,并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闭馆经验”(如闭馆理由陈述、工作人员的安置、文献资源的处置等),就很可能在一些地区出现连锁”闭馆现象”。毕竟,在世界图书馆界,关闭公共图书馆已经不是罕见之举。(p. 30)
在我想来,拥有更多惨淡信息的作者们应该比我对公共图书馆的前途更感到悲观,然而似乎没有。
如果我早看此书,就不会奇怪于良芝怎么会研究”三个代表”了。
附《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主要章节目次:
第1章 公共图书馆及其环境:信息政治经济学和图书馆政治学分析
第2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背景分析
3.1 政治经济
3.2 科学与教育
3.3 文化
3.4 信息技术
3.5 社会生活
第4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经验分析
4.1 经费问题
4.2 文献资源问题
4.3 人员队伍问题
4.4 用户资源及图书馆利用率问题
4.5 新馆与老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5章 公共图书馆的自我发展
5.1 提高绩效与促进发展
5.2 创收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第6章 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益权人的支持
第7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
7.1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模式
7.2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模式
7.3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哎呀,俺怎么忘了编目兄这里还有这个大作呢,记性真是不行了。<br> <br>
To trista & DD: 或许两位看了原书后,会象我一样持悲观态度的。<br>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公共图书馆并未拥有大量信息,有的甚至多年未进什么新书。不少公共图书馆门可罗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正在新兴的社区文化中心所替代(在国外是功能合一的)。<br>于良芝虽留英多年,但对中国现实却有足够的了解。至少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国现实,比我知道得多得多。我只有佩服的份。<br> <br>
公共图书馆关门?笑话!这中国这种事不会发生。“三个代表”,看来于老师还没琢磨透呢!<br> <br>
在信息社会拥有大量信息的图书馆居然生存无门是否是一个悖论?<br> <br>
我前两天刚刚看过于研究“三个代表”的文章,也是纳闷的很,不知道这个选题的背景是什么,现在我知道了。<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