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2020年如此特别,需要在过掉四分之一的时候,先留下个人的亲身经历记录。
- 2020年的开始与往年并无不同。虽说年前2019/12/30有公布武汉发生不明肺炎、然后年初有央视辟谣,但对于不看电视的我来说,完全不知道。
- 忽然就到了1月23日,因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武汉封城,影响到各地,几乎全国人民宅家、足不出户,令人难以想象。好在上海到3月2日出现最后1个本地确诊病例时累计仅338例,相对于常住人口2400万,染病机率极低。到3月下旬全面复业,上海从1月24日疫情一级响应2个月后,3月24日改为二级响应。虽然大多数学生至今还没有开学,高考也推迟一个月,但生活终于渐渐开始恢复正常。
- 然而3月底又有危险信号:先是3月27日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暂停营业,再是3月30起暂时关闭室内娱乐场所。或许是因为2月下旬开始爆发的境外疫情,有可能在国外形成全民免疫,届时中国只有武汉免疫、其他地方都有二次爆发的危险;或许是现在就面临“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威胁【参见:无症状感染者、疫情二次爆发、自然免疫(2020-3-30)】——总之前景不太乐观,不知道2020年的第2个1/4会是什么情景。
年初最忙的事是年货,家人各自单位发年货、亲朋互相送年货,为过年囤了不少吃的。这也让接下来意料之外“闷”在家里的日子,不用太担心没吃的。
1月19日下午我感冒头痛低热,晚饭后没有如平常那样出去散步。19点半,看到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发新冠防治消息。我自己极少发热,想起两天前(1月17日)为买手机,逛了两家大商场、在专买店里摸了无数手机,不免有点担心。20日一早私信CM同学,不参加大学同学1月21日的聚会——如果染病,传大家罪过就大了。
然后是1月20日上海有了第一个确诊病例,防控一日紧似一日。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这天是上海的小年夜,亲戚互告春节不上门拜年。1月24日除夕,家里还吃了一顿年夜饭,哥哥带来了防疫物资口罩、酒精棉、力度伸,接下来除复工后的2月10日哥哥特意送来免洗手消毒凝露胶,2个月内无人登门。
这二个多月,全民戴口罩、到处测体温、小区封闭管理,但生活可说没有太多不便,因为自家小区可正常出入(虽然需要凭证)、公共交通正常(虽然乘客极少)、商场未关(因而也没有杭州在开放后补偿式疯狂购物的现象)、快递未停(虽然不少商家不发货、快递不上门),期间经历了管控逐步升级到逐渐放松的过程。
【宅家】上海在小年夜、大年夜陆续关闭所有文旅宗教场所,让大家死心塌地宅家过年。为延长宅家时间,1月27日/年初三,市府清早宣布春节假期延迟到2月2日(增加2天),下午又改为2月9日后即2月10日起复工(增加9天),直接把元宵节/2月8日放在了延长假期中,看得出市府有多纠结。开始我们仍然每晚外出散步,而且没戴口罩,后来看碰到的不多路人几乎全戴口罩,便也戴上了。1月29日,市府改为一天两次发布疫情,上午新增确诊16例,超出之前全天数量。被快速上升的势头吓住,我们决定除了倒垃圾、每周买菜1-2次以外,尽可能不出门。由于运动量减少,1月29日开始练习学校公众号上推荐的4分钟tabata,整个2月份每天跟视频练习1-3次不等。2月中旬每日新增病例持续下降、到2月18日终于低至1例,宅家20天后我们恢复晚间散步,当天只见到个位数路人,之后才逐渐增多。
【口罩】根据规定,乘坐交通工具、进入室内场所都需要口罩,口罩因而成为紧缺品。1月份药店买口罩排队导致多起打斗事件,为减少排队,改由居委会先登记、凭通知分散到药店购买。2月2日楼下居委会开始登记口罩,每户5个,限本地居民,于是非本地居民的租户大吵。家里以前为防雾霾、防花粉过敏买过不同的口罩,哥哥过年又拿来1包,并且家人基本不出门,即使出门时间也很短、不需要每用一次就扔掉,所以家里不缺口罩。2月3日开始有网上预约,我就预约了,没想到还是要到居委会领纸质购买凭证。2月6日接到购买通知,第2天买到的是散装三无产品、看着质量不行还要1.9元1只。2月5日爸爸单位又快递来口罩1包(还有力度伸),增加了储备,因此之后四次预约(2月24日、3月2日、16日、28日)就都放弃了,据说现在实际上网购已经不缺货了。至今街上的人大多仍戴口罩,3月30日出门买菜时忘戴,很尴尬地发现我是菜场中唯一一个不戴口罩的。
【商业】1月29日上午去大卖场,从环球港内穿过,那时还没有设点测体温,各种店铺大多开着但几乎没有顾客。2月2日,必须去买菜了,菜场商户过年回家后大多没回来,好在对街有菜店(阿拉赞),蔬果品种丰富且人极少。2月7日(正月十四)去大卖场和农贸市场买汤圆,沿街店铺春节后还未开门,大多被贴上封条,要求开店前与街道联系。3月15日去中山公园龙之梦,只开了近车站的侧门,要求测体温。3月24日,环球港撤卡不再测体温,边门也陆续打开,人流越来越多。今天4月3日周五晚上,甚至看到环球港多个餐厅门口又开始排队等位了,商业恢复很好。
【快递】2月1日起快递不送入户、在小区门口摆摊,大概停了近50天,直到3月19日才在家收到快递。
【小区】第2天要复工,2月9日小区门口开始设岗,测体温并登记外来人口。13日出小区要领“临时出入证”、返回时回收。15日居委会上门发小区“出入证”,凭证出入、但一家只给了2张(长宁区是每人1张)。3月10日看到有人凭手机健康码“随申码”进入小区。24日上海改为疫情二级响应后,小区门口仍设岗,但不保证有人、测体温也很随意,进入4月此岗形同虚设。
【大学】1月24日起通知凭校园卡进入,实际上开始几天从小区入口进入并不查验证件。2月5日关闭金沙江路门,14日再关闭通往小区的边门。18日我们恢复晚间散步后,23日晚去校园散步,24日下午又去校园看白玉兰。因为进出都要刷卡,不想麻烦门卫,3月4日最后去了一次就没有再去学校。3月9日线上开学、要求教职工返岗后,进校要申请,不再能随便进。在中小学开学时间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大学生返校似仍遥遥无期。
【网络】生活不止在线下,也在网上。由于疫情变化太快,各种信息满天飞,每日手机高频刷新闻,直到上海新增0才适当减少关注。2月1日所在微信群被封,当天某人微信账号也被封;2月23日、24日所在微信群又两度被封。从其他群的聊天记录、微信留言可知,这段时间的封群封号确实是相当普遍。不想在此吐槽什么,只记录两大网络事件:(一)2月6日晚7日凌晨,因在微信群发新冠消息被警方训诫的李文亮医生因新冠肺炎去逝,微信朋友圈集体点蜡烛。3月19日国家监察委李文亮调查结果公布后,[1]一个年轻人给作家方方留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中南派出所头上,就是一口锅!”[2]看到有人在网上说的一句话:破了一个多月的案,最后是把刀判刑了!4月2日湖北省政府评定首批14名烈士,李文亮是其中之一。李文亮过世后,每天仍有人到他微博xiaolwl下留言,他的微博因此被人称为“互联网哭墙”——但愿它能一直存在下去。(二)3月10日人民出版社旗下《人物》3月刊封面故事《武汉医生》的第二篇报道“艾芬:发哨子的人”,在网上被疯转又疯删,不甘心此文消失的人们,在2天内制作出数十种变体文版本“发哨子的人”,被本校教授胡范铸称为“汉语史奇观”(此微信公号文也被删)。那些不可思议的版本,看得人悲从中来。报道中艾芬说的“老子到处说”,也有多个书法版本在网上流传。
【旅游】本就喜欢出游,宅家太久,在3月9日上海陆续开放旅游场所后,11日就去了首批开放的松南郊野公园,可惜无甚可观,倒是周边田野走走很舒服。24日去了刚评出的最美河道“南北厅河”。3月23日看到澎湃新闻整理的“130个你最关心的问答,帮助你逐步恢复日常生活”,以为可以出沪了,打算先去长三角走走。结果似乎还不行……再加上那两个危险信号,再等等罢。
—— 附:家中老人 ——
【长护险】年前单位退休员工迎新年聚会,多位同事极力推荐我给爸妈申请“长护险”(长期护理保险)。1月2日爸爸到社区服务中心为自己和妈妈申请长护险,1月13日上门评估,1月18日电话通知结果,说因为马上过年、护工回家,2月份再开始。然而因为疫情,到3月24日才来电话联系,3月25日终于开始戴口罩上门服务。足不出户的妈妈表示很享受服务——对那些依赖护理服务的老人,停工的2个月想必很难熬。
【家庭病床】妈妈享受家庭病床已有多年,家庭医生每月上门看病、开药,然后爸爸去医院取药。1月13日医生上门后,2月份医院就不让上门了,至今未恢复。好在身体状况稳定,只需常规开药,爸爸每4周去社区医院一次,代妈妈开药,同时自己看病开药。
【运动手环】爸爸糖尿病多年,由于注射胰岛素常引起低血糖,已经停用近5个月。每天外出活动,降糖效果不错。疫情严重后宅家无运动,血糖逐渐升高,2月2日重又开始注射胰岛素。我鼓励他在家走路,但因为没有指示物、他完全没有积极性。问他原来的手环呢?坏了。手机也可以啊——测试下来他的手机计步完全不准。于是2月10日下单再买一个手环(这也是疫情后第1个网购订单),2天后到货。由于胰岛素再次引起低血糖,2月14日后再次停打。好在每日在家计步走路2千步以上,血糖终于恢复正常。2月25日起恢复外出,起初只在小区内散步,一周后开始外出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