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07. 1345 佛教传播的经路)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45.佛教传播的经路
佛教向中国传播主要通过从北面的陆路与南方的海路。陆路经印度大陆的西北到阿富汗,以及经巴基斯坦地域到中亚,沿连结东西的丝绸之路向东进入中原。海路绕SUMATORA岛、马来岛,通过越南到中国南部的交趾与广州。中国与印度在地理上被喜马拉雅山系、西藏高原所分隔,形成了相互独立的文化圈,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为讨伐匈奴到大月氏国,回国经过西域时开通了横断大陆的东西交通线,进行以通商为目的的往来,中国也有了有关印度的知识。佛教僧的往来多半也是利用这一通过西域的陆路,但自然条件恶劣,给通行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敦煌为起点,依地形分为南北二道,西域北道(天山南路)沿伊吾(哈密)、吐鲁番、龟兹(库车)、疏勒(喀什),经过天山山脉南麓、塔克拉马干沙漠之北;西域南道从敦煌经鄯善进入昆仑山脉的北麓、塔克拉马干沙漠之南,到达于阗(和田)、莎车。除这二条路外,法显通过的路是从北道的焉耆(喀喇沙尔)南下沙漠到于阗,玄奘所走的路是通过天山山脉的北麓的天山北路。过了这些路后,都是翻越凌山(拔达岭,[新疆乌什西北的别迭里山口])与葱岭(帕米尔[高原])这些崇山峻岭,进入阿富汗、西北印度。佛教则取与之相反的路径传到中国,但印度的佛教并不是直接就这样传来的,其形态也不是中国朝廷派遣的使节去寻求的。张骞在公元前119年再度西征去乌孙,该国与汉朝之间结成同盟,又派别使到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诸国,各国派朝贡者陪伴归来,积极地开通交通。魏时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有关于佛教传来初期的确切历史记述,其中记录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讲到复豆(佛)。这一朝廷中所讲的佛教,在记录朝廷与政治事件的史书中没有继承下来,但从西域经敦煌、河西走廊的部落、商都中,在政治使节与商队往来中,事实证明有这种私人性的传播。尽管在慢慢地传播,但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统治者阶级所在的文化地域,作为确实的情报知道存在佛教这一异国宗教,则始于二世纪半来到洛阳的安息的安世高与月支的支娄迦谶进行佛典汉译时。在佛教开始传到中国的公元前后,在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发展,贬称维护传统佛教教学的教团为小乘,由于大、小乘两派对立而致力于宣教。在西北印度离中国[汉朝]一步之遥的康居、安息、龟兹、和[于]阗等广大的中亚诸国一带,传播着大、小乘二派佛教。因此,在这些国家中一度被接受的佛教,渐渐传到中国,与印度的佛教发展过程没有关系。例如,在有关佛教传到中国的初期传说中,必定出现金人像即作为礼拜对象的佛像,而最早在印度佛教中不作佛像,通过以法轮、菩提树、莲华座等象征佛,由纳遗骨的塔作为表达对佛追慕的形态,佛的偶像化是在与制作、雕刻神像的GIRISYA文化接触后出现的形式。可以说是印度佛教发展最尖端的事物首先介绍到中国的一个实例。